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2-12-27 22:27唐莉
区域治理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中华劳动院校

唐莉

1.西南科技大学;2.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导向,结合当地文化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职业教育的各领域,努力践行“三全育人”。加强对广大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弘扬者、创新者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既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意蕴

(1)以劳育人: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模式,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越发紧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成为时代追求,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劳动者不懈的精神追求,营造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良好风尚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议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是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质的应有之义[2]。按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培养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锻炼动手能力,提升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2)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镌刻在中华民族精神、血液和基因中的“根”与“魂”,需要我们要不断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认同、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努力实现其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和时代价值。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技能报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融合的逻辑理路

(一)内容逻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思想

职业教育要立足中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将行业发展新形态、职业新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和精神的动力支撑。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从来都重视劳动,从劳动中学习,形成了丰富的劳动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将这些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人文关怀、劳动品质不断传承与发扬,为职业教育提供精神源泉和理论指导。一方面是讴歌劳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古代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等故事,无一不包含着辛勤劳动才能受人民称赞和歌颂。“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国语鲁语》),讲述了劳动才是人的生存之本,只有劳动才能对社会产生贡献,才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如“百工制度”“庖丁解牛”、鲁班能工巧匠故事等,蕴含着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宝贵精神。另一方面是提倡诚实劳动: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讲述种植庄稼要按照季节和庄稼的特点等因时制宜、因地种植,不要违背其自然生长规律,不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在劳动过程中要倡导诚实劳动的品质,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享受劳动的果实。

(二)载体逻辑:劳动教育为传承和创新文化提供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时代价值,加强其教育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让广大青少年学习起来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高职院校具有产教融合的先天职业底色,因此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要将其纳入高职学生的生产生活,利用实训课、定岗实习、志愿服务等主要形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需求与供给,注重实践与道德养成,注重动手能力与人文素养养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高职学生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劳动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教育更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传递在劳动中养成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形成劳动教育规范。课堂回归生活,生活处处有课堂,让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劳动课堂,挖掘文化中的劳动育人资源,让传统文化传承走进劳动实践,让青少年在课堂教学和劳动生活中产生情绪感染、情感共鸣,在劳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美、思想美、艺术美,自觉培育文化自信和劳动价值观,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有效载体。

(三)协同逻辑:劳动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协同育人

根据协同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具有多个子系统、元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充分发挥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了解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报效国家,奉献社会,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幸福生活。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除上述之外还要通过劳动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重要源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处世、修身,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理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侧重点不同、教育方向有一定差异,但修身立德、爱岗敬业、报效祖国是其共同的价值追求。如果将两者充分协同,打破一方“单打独斗”格局,其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两者将出现相互脱节,协同育人效果难以发挥,将制约育人价值的实现。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搭建理论体系:教材+教师+课堂

加强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核心,以课堂为抓手的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劳动教材、进劳动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探寻教材+教师+课堂模式,强化劳动教育。

(1)完善教材编写。加强对教材撰写,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一方面在编写劳动教育教材时,构建一套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材,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如例举中国历史上杰出劳动者和他们的典型事迹,中国节气下农耕生产知识普及等,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劳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和人文课程等文化选修课教材中蕴含中华民族优秀劳动文化作品的赏读,如《关雎》《颜氏家训·治家》等这种讴歌劳动人民、弘扬劳动精神、展现劳动价值的精品力作。

(2)促进教师发展。劳动教育要求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校内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强化教师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增强教师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根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目标,聘请工匠大师、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继承人为校内兼任教师,不断优化和补充教师队伍,增强劳动教育的亲和力和可指导性。

(3)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场地,一是要打造专题课堂:开设传统的厨艺、陶艺、剪纸、茶文化等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等专题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度和参与度;二是丰富教学手法:通过现场示范、答疑解惑、情景再现、启迪现场教学、直观演示等手法,打造形式丰富、师生互动的课堂体验,营造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灵动起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书本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带来的自信之美和劳动带来的价值之美。

(二)搭建实施体系:平台+校园+实践

(1)打造教育平台。大力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一方面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场馆、红色文化基地、图书馆、民俗文化体验馆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打造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的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借助校内办学特色,通过校史馆、文化中心、实训基地等,打造一批具有浓厚的校园历史等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如中医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中草药种植园,通过学生中药种植劳动流汗,磨炼意志,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2)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要利用讲座、宣传栏、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加大对身边优秀劳动者事迹的宣传,特别是当地非遗传承者感人事迹的宣传,开展大国工匠、行业劳模、优秀毕业生进校园等系列讲座、报告会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人物,观看他们精益求精的高超技术,感受他们身上的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开展以“劳动发现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诗歌发现劳动美”“校歌蕴含奋斗美”等征集活动,发挥校史馆对学生思想引领作用,营造充满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润物细无声”的劳动之美。

(3)强化实践引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血脉基因中。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具有特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农业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中国节气变化参与种植、养殖等活动,大力宣传中国节气文化知识;制造类高职院校开展包括钳工、木工、电工等尝试家用电器的简单维修;艺术类高职院校通过珠宝设计、陶艺、布艺等劳动,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学会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品鉴和欣赏,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每周和每月劳动清单和任务单,根据班级分工成立劳动小组,打扫公区卫生和宿舍教室卫生;结合每年的植树节、雷锋纪念日、农民丰收节、劳动节、献血日,开展主题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挖掘这些活动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志愿服务精神,实现知行合一,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三)搭建联动机制:家庭+企业+社会

(1)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孩子对劳动的认识的第一步是在家庭耳濡目染中形成,家长的劳动行为、劳动品德和劳动价值观对孩子成长道路的影响深远。因此,要高度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一方面从日常家务活动入手,锻炼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如做饭、洗衣、拖地、收拾房间等。同时可以将工作的事情与孩子分享,教会孩子端正工作态度,培养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开展培育良好家风、家训等活动。家长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同时从日常家务活动中向孩子讲述中国古代故事中关于“勤俭节约、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等传统美德,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

(2)发挥企业责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方面企业为高职院校顶岗见习、毕业实习、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传递企业文化价值,锤炼学生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因为各个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乐观的劳动精神以及正确的劳动习惯。

(3)统筹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让劳动教育走出校园,在社会中去实干,在社会劳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充分利用合作的政府机构、企业、工厂、医院等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在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中,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劳动知识,学习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与共青团、妇联、社区和各类公益组织展开服务性劳动,利用寒暑假展开“三下乡”等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国情,通过参加这些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树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民惟邦本”等民本思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中华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