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王瑾瑜
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是为偏远地区贫困家庭提升能力、彻底摆脱贫困状况的根本途径。[1]现在,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尾声,在这关键时期,如何利用教育改善贫困状态、提升发展能力、强化脱贫成果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深度贫困地区、全国第一大彝区的四川省凉山州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凉山州的职业教育现状、做法、成果及问题等进行研究,梳理出职业教育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策略和路径。
凉山所在地区较为偏远,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主要聚集地。近几年由于其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州共有各类学校1631所,在校学生122.54万人。
而当地的职业学校仅占全部学校的1%,在这些职业学校中属于四川省级以上的师范学校只有2所。在校学生3.09万人;教职工1777人(其中专任教师1475人,双师型教师426人),生师比21∶1,院校共开设50个专业,其中省级示范专业2个。
2019年全州初中毕业学生6.1万人,其中就读职业学校人数2.55万人,就读普通高中2.40万人,职普比为1.06∶1。
1.改善基础建设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凉山地区的教育扶持总计1.9亿元,旨在帮助其全面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加强高职院校的创建,州政府贷款12.7亿元新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8年秋季首批招生941人。
2.提升内涵建设
提升中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水平,并在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的关键,中职院校要充分结合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课程设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根据农业、林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发展布局和实际需求,开设护理、学前教育、畜牧兽医、旅游服务管理、现代农业技术、现代林业、酒店运营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
3.人才培养结硕果
采用学生技能与文化并重的综合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是其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现阶段,该地区已经有150名学生在不同等级的职业能力比赛中获得名次。通过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和成人高考考上本、专科的人数累计达118人,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4.“9+3”计划得民心
2014年秋,全州彝区10县启动实施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共招收学生22658人。“9+3”毕业生通过参加单招和对口高职考试,让许多困难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彝区“9+3”中职毕业生部分通过公招考试考入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学生推荐入伍并安置工作。
5.助力脱贫奔康显成效
地区政府定期对当地的教育进行经费支持,每年有200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职业院校的技术设施完善,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水平,也大大提升了凉山脱贫工作的工作质量。依托各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专业能力水平,是脱贫工作的重点。2018年,对口帮扶的广东佛山和浙江湖州两市资助资金2087万元;佛山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48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242人。东西部协作教师交流280余人次,国家、各省支教凉山教师600余人次。2018年以来,凉山地区已经改善了6700人的民困状态,截至2020年11月,该地区贫困县减少了12个,实现了110万人脱贫的目标,真正解决了绝对贫困和整体性贫困的状况。
案例1:普格县荞窝乡云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阿吾果聪一家共8口人。他参加了2018年冬季县上统一组织的“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通过一期砌砖技术培训班的学习取得了相应证书。现在担任村民小组组长,空闲的时候通过为别人砌砖,每天可以挣到240-280元。家庭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提升到现在的4500元,实现了脱贫。据了解,这样的“农民组织提升培训”班,该县每年都在举办,不仅包吃包住还有务工补贴,该培训班涵盖的技能种类也非常多,有厨师、建筑、焊接、钢筋、刺绣、挖掘机等18个类别。
案例2:乃古莫尔作一家7口人,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乃古莫尔作的三儿子阿吾色尔接受了“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参加了厨师培训班。培训结束后,阿吾色尔到广州找了一份(配菜师的工作,一个月收入可以达到4000元,预计5年后,工资可以达到每个月8000元以上。阿吾色尔说他想通过打工挣到三五万以后就返乡创业,既要为家乡发展出力,也想为自己的小家添砖加瓦。据了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实现后,普格县将要以温泉康养小镇为主题,衔接乡村振兴。
案例3:阿吾拉纸是荞窝村村支部书记后备干部,他参加了职业学校开展的学历制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获得大专文凭。阿吾拉纸所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班里一共有40多个同学,除了像他这样的后备干部,还有专业能手。学习的课程既有动物养殖等专业性课程,也有计算机等实用性课程。这种学历制教育不仅全免费,还有1900元的一次性补助,往返路费也能实报实销。学习时间的安排,采用集中式半脱产的学习方式,农闲时集中到学校学习,农忙时回到田间地头做农活,学习生产两不误。
凉山州在教育扶贫助力脱贫奔康工作开展进程中,职教和培训的相关政策还有较大的宣传空间。由于当地部门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宣传与讲解,导致教育水平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并且凉山地区的学生以及家长中有很多人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在学校的选择上会更偏向普通高中,而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学校。
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仅57万平方米,容纳力仅2.9万人(实有3.1万)。2020年9月,全州将新增4000余学生,校舍面积不够和资金缺口的问题尤为突出。资金不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很多学校在教学实训项目上难以与社会需求匹配,进而导致凉山的部分职业学校难以招生。
凉山州目前中职在校学生已达到3.5万人。按生师比1∶19计算,需1843名教师,师资缺口367人。另外,现有教师队伍量少质弱、优秀人才匮乏。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分布不均、年龄总体老化,“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突出。这也导致在课程的安排上,难以真正的依照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师资能力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凉山州16所中职学校,在校生3.1万人,其中1200人以下的学校有5所,没有公共实训基地,基本办学条件较差。很多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以及教学设备建设出现了滞后的情况,在基础设施方面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这也导致了职业院校在发展上受到一定的掣肘,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整体就业率较低。
凉山在促进教育改善贫困的方面出现过很多状况,尤其是在前几年出现了教育部门与脱贫部门各自归属于不同机构管辖的情况,导致出现“各自为阵”的管理困境。因此,若不能及时地将教育与脱贫进行有效的结合,就会使该地区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严重阻碍教育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进行,难以真正使当地脱离贫困。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通过当地多方面的尝试已经证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进行产教融合,可以直接解决凉山地区就业率低的问题,是改善当地贫困情况,引领凉山实现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与凉山类似的民族地区,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强化教育扶贫、助力脱贫奔康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2]。一定要改善现有的制约状况,有效地将现代化技术与管理进行结合,帮助凉山地区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民的关注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要在为农村引进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将教育部《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
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瞄准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为培养专业型人才而努力。职业教育助力脱贫奔康,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充分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此外,还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监督管理水平,促进其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优化办学理念,为教育脱贫工作贡献力量。一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工作协调的机制,为职教扶贫找准对象、精准施策提供依据,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个人教育需求,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3];二是要加大对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坚持以脱贫工作为指导方向,大力进行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产教结合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就业帮扶政策,要在就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时追踪,进一步确保学生的就业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就业难的情况;三是优化专业设置,凉山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在进行教育脱贫的工作时也要充分地利用这个特点,大力开设与民族有关的专业,进一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设计,采取弹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加强中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以消除他们外出务工的语言障碍,力争做到外就业、不回流。
为保证职教助力脱贫奔康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从根本上提高职校的办学能力。因此,要加大民族地区职教建设投入。在投入来源上,一是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在帮扶资金的分配方面要倾向于对教育的使用,当地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保障政府财政扶持的顺利进行。二是要提升政府财务经费的规划能力,在进行预算规划时,应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职业学校生人均财政拨款水平可适当高于当地普通高中[4]。要根据国家政策的出台进行相应的工作部署,积极鼓励对当地经济贫困的家庭提供教育资助。三是要加大帮扶单位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东西部扶贫的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开展工作,在学生的教育、交通、教材等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为学生的教育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四是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利用社会基金会等组织的力量,筹措教育扶持资金,为少数民族教育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助力脱贫奔康。五是规范资金使用方向。通过招聘教师,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学校企业职工互派互训制度、岗前跟岗学习制度,改革教师技能大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校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学校的综合条件,充分利用政府的资金扶持进行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完善,进一步促进课程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符合。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内部监督能力,利用不同组织的监督,提升脱贫工作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不同部门之间也要进行相互监督,以便上级领导部门能够更加清楚基层组织的落实情况。
一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改革进程,强化专业统筹,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将综合素质培养与个人专业技能水平进行结合,进一步促进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就业。二是要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计划,利用产教结合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不仅能够有效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顺利进行工作,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实现教育与发展双丰收。要加大对不同形式的教育集团的鼓励,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教学,帮助职业院校开展产教结合的工作。充分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集团化教学。三是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合作能力。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四是要持续进行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利用教育水平的提升带动当地人才的培养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率,实现贫困家庭增收的目的。此外,教育脱贫工作的实施,要将储蓄脱贫的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向巩固脱贫情况、提升贫困家庭收入的转变;在工作目标方面也要由初期的解决部分农民收入现状向攻克贫困形式的转变;在扶贫方式上,也要由集中攻克向常态化进行转变。
总而言之,教育脱贫以及减贫战略的实施是要随着扶贫成果而进行改变的,在减贫工作中,要在关注脱贫速度的基础上加大对人民获得感的重视。据此,民族地区职教要围绕持续推进减贫工作,从经费保障、学校规模、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生源渠道、就业去向、质量提升等方面,调整思路,合理规划,以适应接续扶贫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