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武
举肢蛾是柿子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从果柄或果蒂基部蛀入幼果为害,使柿果干缩脱落,影响产量和品质。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柿树举肢蛾的发生特点、危害症状、发生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综合防控建议。
柿树举肢蛾又称柿蒂虫。以上年的第2代老熟幼虫在柿树枝干老皮下、树根土缝中,以及残留在树上的果实中结茧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成虫于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并在果柄与果蒂间产卵。早期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弱,趋光性差,白天喜欢呆在柿叶背面躲避阳光,风雨来临时也不移动。夜晚开始活动,交配、产卵。卵一般产在果柄与果蒂间的空隙中,每只雌蛾可产卵10~40粒。第1代幼虫5月下旬开始危害幼果,6月上中旬为盛发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开始成熟,成熟幼虫有的在被害果实中化蛹,有的在树皮裂缝中结茧成蛹。幼虫于7月上旬至7月下旬再次开始羽化,7月中旬达到盛发期。第2代幼虫在8月上旬至收获期陆续危害柿果,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幼虫逐渐成熟并开始越冬。
柿树举肢蛾以幼虫钻入并啃食柿果造成危害。5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后,幼虫由柄基部或蒂部蛀入幼果,粪便从孔道排出。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1只幼虫可连续侵害5~6个柿果,在果蒂和果实基部吐丝缠绕,受害果实不易脱落,有时将果柄啃成环状,受害果实由绿色变为灰白色,最后变黑干枯。第2代幼虫从8月上旬至柿果采收期逐渐侵食柿果,柿蒂下及柿蒂周围浅果肉被啃食严重,造成果实早期变红、变软、脱落。多雨潮湿天气幼果受害严重,大量脱落。
柿树举肢蛾的发生随海拔和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高海拔地区每年发生1代,低海拔地区每年可发生2代。垦荒、扩张和林粮间作柿树受害较轻。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果园虫害发生严重。浅山区比深山区受害轻,丘陵塬区比浅山区受害轻,耕地比荒芜潮湿地受害轻。当温度条件适宜时,如果土壤湿度较小,会导致害虫发育周期延长,存活率降低。在春末夏初降水多而均匀年份,当土壤含水量达到85%左右时,越冬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会大大增加,虫害发生严重。羽化期遇到降雨和高温环境条件,也会大量发生。在水分含量较高的疏松沙土或壤土中种植柿树,虫害发生率高。
4.1 消灭幼虫 冬季或早春刮去柿树枝干上的翘皮、粗皮,摘除残留的柿蒂,带出果园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幼虫。
对砧木部位可涂刷涂白剂,即以石灰和少量的水,配成较黏稠的涂白液,或用黄土加100倍液敌敌畏(敌百虫),搅拌混合成稀泥状,涂抹在砧木厚皮上。
根据羽化成虫出土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冬春农闲季节以树干为中心培土,厚度30 cm,直径1 m为宜。6月中旬成虫羽化后,将土堆扒开,消灭羽化成虫。
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1代幼虫为害高峰期,及时清除树上的小黑柿,减少幼虫传播,降低树体营养损耗。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及时清除树上的虫果。注意清除彻底,柿蒂必须连同果实一起摘下,集中深埋或焚烧,消灭当年蛹和幼虫。
8月中旬之前,将草绑在树干上,吸引越冬幼虫,并在冬季将草解除焚烧。
4.2 利用天敌 6—7月在果园释放姬蜂、赤眼蜂等天敌,可大大降低举肢蛾的虫口密度,有效减少举肢蛾对果树的危害。在天敌大量繁殖期应避免使用农药,必须用药时也要注意选择低毒、高效、对天敌影响小的药剂。
柿园内可以放养鸡鹅等家禽,一是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二是利用家禽啄食落果或土壤中结茧的幼虫,降低虫口数量。
4.3 加强管理 科学剪枝,剪掉郁闭枝、密挤枝、干枯枝和病虫枝,集中烧毁,改善柿园和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柿树抗逆性。多雨季节及时排除果园积水,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冬季封冻前翻耕1次,消灭土壤中越冬的蛹。柿树集中的园还可以悬挂黄板,起到诱杀成虫的作用。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是很好的办法。
4.4 药剂防治 在5月上旬第1代越冬幼虫羽化初期,喷施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剂1 2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1 600倍液防治。施药前应将树冠下的杂草等物清除干净,之后在树冠下的地面上喷药,杀死越冬幼虫、蛹及刚羽化的成虫。
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和产卵期,可选用20%杀灭菊酯乳油1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1 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3 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等进行树冠喷雾,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可将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
树冠较小的柿树或矮化柿园,也可在8月上中旬用毛刷、棉球等蘸菊酯类药剂,对柿果的果蒂部位涂药,彻底消灭第2代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