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乡林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社会实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促进美术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既能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为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提高自我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时代使命,美术学科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美术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既可了解国情民情,淬炼意志品质,增强实干本领,也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本文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从“美丽乡村建设”“农产品整合创新”“乡村美育启蒙”“外出实践教学”“党支部共建”五个方面探讨美术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美术院校通过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美术院校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学、研、产相结合的机制,助力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中重视“农村美”,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改造,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融入乡村规划、乡村环境美化,增强乡村建设的美感与品位。同时,美术生在乡村建设中情感和情绪也得到抒发,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方面,立足于乡村已有的生态地貌、传统文化和资源禀赋,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农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对乡村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提升乡村“气质”。近年来,众多美术生积极参与乡村规划与建设项目,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案例。如四川美术学院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设计了一条“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了酉阳叠石花谷、璧山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艺术活化院落、北碚柳荫艺库、宝坪“大美乡村”等“艺术+乡建”示范性项目。学生通过类似的实践既可帮助乡村进行更好的规划与设计,自身也得到了锻炼。
另一方面,以墙绘提升乡村“颜值”。墙绘既可改造村容村貌、美化乡村环境,提高乡村“颜值”,也可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领乡村文化进步,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美术生擅长墙绘、乐于墙绘,在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了解农村的传统文化、红色基因,充分挖掘创作素材,创作多种主题的墙绘。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鲜明的墙绘创作,反映农村民俗、传统文化、产业特色的“特色产品墙”“丰收墙”“传统文化墙”。墙绘既能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底蕴、艺术气息被激活,真正让乡村实现有“颜值”更有“气质”,也对培养农民的审美意识、提升农民的审美水平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国地大物博,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增产不增收却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突出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大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农产品产量提升速度,甚至出现价格下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探索一个既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又可提升单位农产品价值的方案尤为重要,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一村一品”是指以村为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多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建设了一大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这些示范村镇的产业总产值超700万元,涵盖了休闲旅游、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种植、特色文化等品类。这些示范村镇的特色农产品已在当地甚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畅通的销售渠道,极大地提升了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村庄的农产品依然处于粗加工阶段,农产品因缺乏统一的包装、无稳定的销售渠道等,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也不显著。而美术院校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正好可以帮助走出这一困境。美术生在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立足农村的本土资源,以美术为媒介,以设计为抓手,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进行文化构建和设计整合,通过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旅游形象包装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助力打造“一村一品”,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如四川美术学院发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形成了“设计驱动乡村建设的‘川美实践样本’”。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为乡村的特色农产品设计形象与品牌推广方案,如为腊肉、白酒、树莓酒等农产品设计包装,提供推广设计、线上公众号开发、线下推广物料设计等营销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亦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乡村振兴中起到“铸魂”的作用。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但是美育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依然具有不平衡性,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美术专业教师缺乏、美育普及率低、效果有待提升,尚不能满足孩子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对艺术的向往。
一方面,美术院校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积极引导学生服务乡村美育。通过暑期“三下乡”“返家乡”“支教”等社会实践引导美术生深入农村开办美术教育兴趣班,科普美术知识、教授基础绘画与手工制作等,对农村孩子进行美的启发与熏陶,培养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近年来,“三下乡”和“返家乡”活动成为国内众多高校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各高校组建不同类别的实践团队走进社区、乡镇、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美育下乡”成为高校暑期“三下乡”的重要内容。高校美术生纷纷走进农村,教授绘画、手工制作等基础美学课程,为农村孩子普及美学知识,提升农村孩子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增强农村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部分美术院校立足于乡土在地文化和时尚潮流趋势,以“提高孩子美术素养、挖掘孩子美术潜能、输送一流美术人才”为宗旨,创办美育工坊,让农村孩子接触专业的美育课程,也是美术院校服务乡村美育的特色实践活动之一。2022年暑期,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云南省昌宁县教育体育局携手举办了“千年茶乡师生美育工坊系列主题活动”,首期活动以“茶元素设计与印染”为主题。美育工坊通过美育专题活动、义教帮扶等方式提升孩子们的美术核心素养。课堂上,孩子们亲手绘茶、画茶,将自己的作品印染成服饰、背包、手工艺品等,完成设计美学启蒙。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学实践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美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外出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美术生通过外出实践教学活动,可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探索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点,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这些变化为美术院校外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美术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学生借助外出写生、艺术采风、专业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深入基层,体察社情民情、感悟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感受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了解乡村建设的成效,以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将祖国大好河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同时,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围绕考察地的实际、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思考帮扶和合作方向,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出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身心得到极大放松,情绪得以宣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夯实乡村振兴实践阵地,美术院校应积极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探索学院/学校与乡镇、乡村党建合作新模式,实现以高校党建带动农村党建、以农村党建优化高校党建,在创新双方党建方式、提升党建水平的基础上为美术生利用专业优势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其中,以学院/学校党支部为单位,与村级党支部建立共建关系并签署共建协议,以共建促党建,以党建促振兴的模式较为常见。校(院)村党支部共建的模式既有利于学院/学校与农村实现资源优势共享,也能提升农村党建工作质量和基层治理水平,实现高校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深度融合。
四川美术学院通过驻村“第一书记”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重庆市酉阳县两罾乡内口村、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等多个乡镇建立了党支部共建关系。学院/学校经常组织党员学生到乡镇、农村开展理论学习、主题党日、实地考察等活动。一方面,党员师生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形式,通过党史海报展、理论宣讲等方式深化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宣传教育,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另一方面,党员师生在实践中可深入感受“三农”政策、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真切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增强党性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此外,通过投身于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农旅融合建设等项目,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思想、注入新能量。
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为美术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用好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充分发挥高校美术生的专业特长,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媒介,为美术生参与乡村建设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引导美术生在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促进心理健康,勇担时代重任,以达到美术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