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国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同时新课标也对美育渗透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在美育的启发下实现道德的深层感悟与情感升华。
第一,欣赏自然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所在城市、去过的城市出发,带领学生领略神圣国土上的壮丽风景与神奇自然,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的美丽,感悟自然美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定意识,并借助自然美实现情感升华。
第二,体验结构美。该学科教材的编排注重美育的融合渗透,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内容结构层面进行分析,挖掘其中包含的美育元素并合理运用审美心理学展开审美渗透,带领学生发现知识美、想象故事美、理解生活美、体验实践美,通过教材知识与结构内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并逐步树立美好的行为品质。
第三,挖掘文化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独特的异域文化,如人教版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科技、美德三个层面提炼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文化魅力的感悟与体验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优势,教师要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审美教育出发落实 “立德树人”目标。
第四,感悟人性美。该学科教材中收录大量故事内容,从舍身为国的伟大模范、到生活周边的平凡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故事中的人性美,并结合社会案例、生活故事等拓展教学内容与形式,在丰富学生思维视野、情感体验的同时引导其感悟人性美,并以此为依据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情境教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构建趣味、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参与度、活跃度的重要手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学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合理地把控审美内容与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学情境为依托带给学生美感的直观视觉体验,并结合故事内容、生活实际,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时加深其情境体验与情感感悟,逐步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 “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构建空间体验,展示我国辽阔疆土上各区域的风景、中国疆域图等,如呈现加勒万河古崖壁上 “大好山河,寸土不让”誓言的图片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启发其思考,结合边防故事带领学生感悟辽阔疆土之美、国土完整之美,感受一代代边防战士用生命践行捍卫国土使命的精神美。教师可以多媒体为依托构建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沉浸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无畏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主题教学活动是当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与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深层认知与深入感悟,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并渗透审美教育时,教师应注重教学主题的科学设置,结合教材内容、资源拓展、生活经验、实际行动等落实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思考与交流讨论,通过思维碰撞、相互学习提升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形成其良好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与审美意识,以课程结合审美教育促进德育的渗透与落实,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品质与观念意识。
例如,在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与秩序经验,但对公共秩序整体构建环节还缺乏认识与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从不同角度出发会发现不同的公共生活与秩序规则,如家庭秩序、社会秩序、国家秩序等,通过多层面的主题研究讨论可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秩序美感,更好地理解秩序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与秩序意识。
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为教学形式,结合生活实际设定教学主题“挖掘生活中的规范秩序”,引导学生通过咨询、调查、资料搜索等方式寻找生活中的公共秩序,如公共场所秩序规范、家庭文明观念、班级班风班纪等,以此为导向塑造学生的秩序意识与美好心灵,挖掘维护公共秩序过程中的奉献美、劳动美、环境美,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良好公共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并通过实践行动落实行动美与创造美,从而以真实、独特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真、善、美意识,践行真、善、美行动。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求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多样的美育资源,并结合生活实际与先进的教学技术,在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与素养的同时,有效推动 “以美促德”理念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