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华
(丹东市中医院综合外科,辽宁 丹东 118001)
外伤等原因导致骨连续性中断,骨质发生分离或完全断裂称为骨折。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疾患,发生原因包括交通意外、暴力打击、高处坠落、跌伤等[1]。四肢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患侧肢体局部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等,严重骨折可能同时伴随神经或局部血管损伤,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否则不但可能加重骨折损伤,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神经损伤,以后影响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由于骨折区软组织损伤、手术二次损伤以及术后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可引起肢体疼痛及肿胀[2]。此外,因为患者对骨折发生发展预后并发症等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尚有不足,恰当的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恢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可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骨折愈合,甚至有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导致肢体功能受损[3]。因此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干预主要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心率、血压等,观察患者术后刀口区域有没有红肿、渗出、感染等,如有异常及时汇报给值班医师,但这种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依据患者具体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制订一对一护理方案,将情绪、饮食、生命体征监测、骨折术后康复锻炼等护理措施进行具体化细节化,进而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骨科就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都存在肢体肿胀,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四肢骨折,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DDSZYY2020005)。排除合并内脏出血、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死、伴有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沟通及不愿接受观察者,共有82例患者入选本观察,均由相同医师施行手术治疗,按照入选顺序将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24∶17;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为(49.40±11.80)岁;骨折部位:股骨干骨折15例,胫腓骨干骨折的患者有12例,肱骨干骨折9例,尺桡骨干骨折5例。骨折原因:高处坠落15例,车祸意外18例,摔伤6例,重物砸伤2例。观察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25∶16;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为(48.60±11.20)岁;骨折部位:股骨干骨折13例,胫腓骨干骨折的患者有13例,肱骨干骨折9例,尺桡骨干骨折6例。骨折原因:高处坠落14例,车祸意外20例,摔伤4例,重物砸伤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经统计学分析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术后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创口护理,日常生活指导等[4-5]。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健康宣教 术前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骨折发生发展过程、手术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术后需注意的事项等,让患者对疾病有准确的认知,能更好配合医护人员诊疗工作。护理人员提前了解患者年龄、性别、心理状态以及受教育程度,有选择的描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肢体肿胀及疼痛等原因,告知患者如何避免血栓形成等,提高患者认知及配合度。对有疑问的患者,尽量耐心解答其问题,消除其顾虑及紧张情绪,降低其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情,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认知,对治疗有信心。
1.2.2.2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因遭受生理及经济双重压力,且术后需静养多日,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急躁情绪,影响患者后期恢复情况。护理人员应提前了解患者性格,多与患者沟通,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如发现患者存在抑郁、焦虑倾向,耐心开导,并借助家属朋友一起帮助患者重拾信心,让患者更好配合治疗。入科后向患者告知骨折相关知识,了解患者心理动态,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向患者告知术后肿胀是正常现象,使患者维持良好心态,树立康复信心[6]。
1.2.2.3 环境护理 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整洁、安静,定期更换床单,缓解紧张的情绪[7]。
1.2.2.4 伤口护理 定时监测患者术区情况,查看有无渗出、红肿、感染等情况。如发现局部有异常,立即向医师汇报,并遵医嘱给予恰当的处置。如患者出现术后肿胀,可给予患侧冰敷消肿止痛,对术区伤口可适当加压包扎避免出现渗出及流血,但也应注意包扎力度,避免出现血流不畅。
1.2.2.5 疼痛护理 患者术后均有疼痛,责任护士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耐心询问患者疼痛性质、规律、持续时间、发作频次,根据患者其他生命体征、理化检查及面部表情等对患者疼痛性质做出准确判断。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及放松肌肉的方式来减轻疼痛[8],引导患者通过与人聊天、听音乐、看书、看影视剧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指导患者放松心情,以腹式呼吸及叹气等调整患者呼吸节律,平复心情,减少手术切口张力,避免术区肌肉组织过于紧张,降低患者疼痛不适。如以上方式均无法缓解患者疼痛不适,可报告值班医师,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适当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并对患者服药后临床表现做好监测。
1.2.2.6 体位护理 如患者为上肢出现骨折,建议患者保持上臂自然下垂,腕关节背伸30°,肘关节屈曲60°,前壁保持中立位,拇指对掌位以及手半握拳,应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如患者下肢出现骨折,辅助其将髋关节屈曲15°以及外展20°,踝关节背伸90°,膝关节屈曲15°,足尖保持向上;对于锁骨骨折患者,在平卧睡眠时,应放置棉垫保持肩胛区略高,让两肩呈后伸状态;对于肱骨外骨折患者,当患者需仰卧时,嘱患者轻微抬高头部,让患侧肢体抬高,同躯干部分保持同一水平线,避免肩关节后伸或前屈;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患者,嘱患者将患侧肢体保持外展中立位。
1.2.2.7 消肿护理 患者采取舒适体位,适当抬高患侧肢体,有助于减少血流瘀滞,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后,对患侧肢体予以冷敷,每次10~15 min,每日3次,连续2 d。第3天开始,对患侧局部予以热敷,敷料温度控制在50 ℃,每次15~20 min,每日3次,连续2 d[9]。术后第2天开始以肿胀处为中心点进行局部按摩,每次20 min左右。术后第3天开始患肢肿胀部位使用红外线照射灯照射治疗,每次30 min,每日3次,连续3 d。
1.2.2.8 饮食护理 因为患者骨折手术治疗中会流失部分血液,加上创伤后体内会有高代谢应激反应,术后各种引流会进一步加重液体流失,因此患者术后经常会伴有营养不良;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饮食情况,结合患者理化检查指标,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如患者确实属于营养失衡,应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帮助患者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免疫力。具体措施为指导患者术后进食富含钙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清淡、粗纤维、低脂肪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10-11]。
1.2.2.9 康复训练护理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肌肉收缩和放松训练,被动或主动进行抬高患肢及肢体关节活动等,逐渐进行负重锻炼[12]。患者术后因患侧肢体活动不利,需要静养恢复,长时间不能自主翻身,可能出现关节僵硬局部肌肉组织萎缩,应指导患者在适当时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比如下肢骨折患者术后6 h可以适当进行踝泵运动;上肢骨折患者,术后6 h可指导其腕关节主动伸屈运动,4~5次/d,每次20~30个,每个可停留5~10 s;术后48 h,可引导患者未被固定的肢体进行旋转活动,4~5次/d,每次10~20个,每个动作保持5~10 s。护理人员通过认真的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早期功能锻炼,既有助于患者骨折后功能恢复,又可以避免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 分别于术后3 d及术后1周对患者肢体肿胀程度进行评估[7]。评价标准:患者肢体可见轻微肿胀,皮纹仍存在为Ⅰ级;患者肢体可见明显肿胀,皮纹消失,皮温高,但未见张力性水泡为Ⅱ级;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严重,皮温高,可见张力性水泡为Ⅲ级。
1.3.2 两组患者肢体疼痛程度 分别于术后3 d及术后1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肢体疼痛程度,引导患者在一条10 cm直线上画出自己的疼痛感对应位置,其中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总分10分。分数越高,提示肢体疼痛感越剧烈。
1.3.3 护理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分值>90分为非常满意、80分≤分值<90分为较满意、分值<8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各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观察所得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测,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测,当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时对照组患者正常8例,Ⅰ级肿胀19例,Ⅱ级肿胀10例,Ⅲ级4例;观察组患者正常15例,Ⅰ级肿胀16例,Ⅱ级肿胀8例,Ⅲ级2例,经χ2检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对照组患者正常22例,Ⅰ级肿胀13例,Ⅱ级肿胀4例,Ⅲ级2例;观察组患者正常31例,Ⅰ级肿胀8例,Ⅱ级肿胀2例,Ⅲ级0例,经χ2检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肢体疼痛程度比较 术前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5.80±1.30)分;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5.70±1.30)分,经t检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时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4.60±1.10)分;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3.30±0.90)分,经t检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2.60±0.60)分;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1.70±0.40)分,经t检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68%(38/41),其中不满意3例,较满意20例,非常满意18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05%(32/41),其中不满意9例,较满意17例,非常满意15例;经χ2检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疾患,肢体肿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包括:①术后创口内出血,血液外渗到周围组织。②手术创口包扎过紧,血液流通不畅。③不正确的康复锻炼或者过度锻炼导致肢体肿胀。④下肢静脉血栓后患者也可能出现肢体肿胀的临床表现[13]。术后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肢体肿胀及疼痛,促进恢复。优质护理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将患者作为中心服务原则,实施护理责任制,目的是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的护理模式。本研究中,将心理干预、环境护理、镇痛护理、肿胀护理、饮食护理及康复训练护理等优质护理干预策略贯穿于观察组整个护理过程,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及1周的肿胀程度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下降,VAS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对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优质护理干预可加速缓解肢体肿胀症状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有助于避免张力性水泡发生。分析原因考虑优质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详细告知了骨折患者出现肿胀的发生机制,提高告知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肿胀的表现,降低患者对肿胀本身的焦虑情绪,并提高患者对出现肿胀后的处理能力,让患者提前有心理预知,出现肿胀后可以非常积极的配合医护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肿胀同时可以降低患者负性情绪。面对治疗期间患者存在的疑虑,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并耐心解答,让患者感受到医护的关心和爱护。对术区进行包扎时,应严格按规范操作,既要保证不出现渗血、渗漏,又要避免过度加压,对患侧肢体组织造成二次伤害,或出现压迫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等严重后果。针对患者出现疼痛表现情况,护理人员要提前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疼痛情况,让其心理有准备,降低术后出现疼痛时患者的恐慌感,同时尽量跟患者进行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分散其疼痛感觉,并密切关注患者疼痛性质、强度,如有必要,向值班医师汇报,可给予镇痛药物对症治疗。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应指导患者规范动作,并嘱咐患者不要操之过急,以免出现运动量过大导致患侧肢体再次出现拉伤等情况,最终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结果提示,经优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满意度有积极的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通过优质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并且术后肿胀及疼痛程度的减轻也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可明显缓解肢体肿胀症状,减轻疼痛,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