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春 刘兴吉|吉林省永吉县第四中学
吉林省永吉县第四中学是县城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在发展中遇到了像许多县城普通中学那样生源素质下降的困境,且在全校教职工的努力下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迷茫、困惑、无助……亟须找到突破的路径。2020 年,学校通过调研提炼了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而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在教师。学校以“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教师的校本课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学校教师的观念亟须转变。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进行课堂改革时遇到的比较大的阻力往往不是来源于学生,而恰恰来源于教师自身。一些教师思想保守,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其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相背离。为此,我们在部署校本课题研究前,为每位教师订购了余文森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作为全校教师的共读书目。我们要求教师在书中做批注——可以写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写自己的意见等。每个月我们都对阅读的页数有相应的要求,并有专人做好检查、评价,旨在通过评价引领教师精读、细读,且有自己的思考。一个学期的阅读完成后,我们又开展了“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参与的热情比较高,学校先后开展了由全校教师参与的5场共读活动。有30多位教师在活动中踊跃发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教师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看到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积极转变,我们果断、积极地开展了以学为中心的指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发布校本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是想通过前期共读活动使全校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当前的课堂教学需要改革的共识。这是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此,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积极转变的基础上,学校着手实施校本小课题研究。我们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前期发布课题研究方向,各备课组积极参与立项,由科研室把关,将立项工作落到实处;中期开设小课题跟进课,评价团队跟进指导;后期开设成果汇报课,为各学科取长补短搭建平台。
学校科研室负责拟定指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校本小课题研究方案,方案涵盖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课题研究以各个学科的学年组为单位,备课组长作为课题负责人和组内成员共研共享。每周的集体备课要有指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讨论和学习,并有专人负责检查与评价。各个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本学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的一个或者两个主攻方向。
在开设小课题跟进课之前,学校选出几位教师开设指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引路课,然后由各个备课组长上示范课。每一节课后,评价小组都要与这个组的教师一起,就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计、教与学过程的评价和试题完成情况的评价等一一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每次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积极变化都会让我们为之兴奋。针对问题和不足,评价小组与教师进行广泛的商讨,力争在改进策略上获得共识。同时,对同一个组的教师,我们更关注其研究的延续和改进。延续,就是指本组在研究中取得的积极成果要有延续性;改进,就是指针对上一个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有策略或者方法的跟进。这样,每一个组到期末时都能取得很多积极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求将这些经验提炼出来,用于指导本组以后的教学。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各个学科组都积累了诸多经验,当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开设成果汇报课,可以将各个学科组取得的经验呈现出来。各个学科组可以取长补短,在相互分享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和反思。同时,各个学科组要将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总结出来,并形成文字。问题和不足将作为下一学期的攻关方向。通过成果汇报课,我们看到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更看到了教师们的积极践行,为学校高质量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非常有效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特别注重对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全过程的评价。我们规范立项环节,由科研室从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研究策略等角度进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立项申请可以通过,否则必须修改后再申请。小课题跟进课由评价小组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设置的学习目标是否有达成路径?学习任务的开展是否能高效高质量地达成学习目标?是否以学习为中心?……这样的评价能发现每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从而形成诊断性分析与指导,并反馈给上课的教师和学科组。成果汇报课的评价则由学校专家团队的成员担任,上课教师在课后需要就本课的设计思想、达成策略等进行现场答辩,专家团队现场评价。最后,科研室将立项评价、小课题跟进课评价、成果汇报课评价汇总,形成最终评价。因此,学校通过全程跟进课堂改革的评价,指导教师向课堂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