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专家。先后参加我国第二代、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是8×8轮式战车、VT4外贸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兵器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满足我军轮式武器装备现代化需要,他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确定了8×8轮式战车独特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8×8轮式战车的研制成功,有效提高了我军快速反应能力。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VT4外贸型主战坦克,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将搭载中国液力传动技术的动力舱应用在VT4坦克上,使我国坦克的技术水平跻身世界一流。
1957 年12 月生,男,汉族,河南确山人,中共党员。现任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长期从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发明了多种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可控制备新技术;创立了5种高性能涂层体系,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陆、海、空等9个型号的高新武器装备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带领团队发明了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在航空、汽车等领域得到应用。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得专利146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1961年生,男,汉族,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现任兰州大学校长、教授,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及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验上率先证实了CeO2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39年生,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交大西迁后第一批直接到西安报到的学生,长期从事传热问题数值预测及传热强化研究,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坚持“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对几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起,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指导学生中涌现出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