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2-27 08:47赵艳敏
高教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法治思政校园

赵艳敏

(集美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法治深入人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充分发挥出法治文化建设对全社会的引领与规范作用,才能让每个社会公民都自觉遵纪守法,形成法治自觉”[1]。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群体,也是新时代普法的生力军,未来更承担着建设法治强国的责任,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方式,是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通过在教学、校园管理与服务中创造性地加强法治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将为深入落实依法治校的理念和高校改革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在高校主体中的拓展,包含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习惯的养成、法律行为的践行等多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校园的体现[2]。

(一)高校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法治包含法律、制度、规则、程序等内容,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与社会活动;法治文化包含的范围更广,既包含法治理论、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等基础内容,又包含法治文化的阵地拓展、法治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传承与转化、法治人才的培养等任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促进法治文化进高校,高校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服务的平台、传播文明的窗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以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为首要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坚持提升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中的重要群体,是国家未来法治人才的后备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极其重要。

(二)高校法治文化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过程中具备高素质、高文化修养的重要群体,对法治知识的掌握更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法治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保障,是德法兼修、全面发展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多功能综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反之,具备完善法律素养的大学生能懂法、守法、用法,也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大学生法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使其掌握扎实的法治知识,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能够运用法治知识及技能开展实践工作,用法治精神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能为其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向标,能为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正能量。

(三)高校法治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高校的法治水平与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区域与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要依据自身的发展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依法管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信仰与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从校规校纪到学生管理,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也需要理顺高校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协调好利益关系。高校法治文化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文化形态和育人模式,在法治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在校园精神文明接续建设的背景下,讲好高校法治故事,传播好高校法治声音,是时代重任,也是创新需要。

二、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法治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法治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都面对着大学生这一相同的主体,目标和方法存在一致性,但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将法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两者优势互补,增强教育效果。

1.法治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注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也包括独立精神和法律文化素质。大学生法律文化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整个国家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法治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文化素质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并遵循现行法律法规,遵守校规校纪,在学校学习、生活中能使用法治思维考虑问题,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树立自觉守法理念,在这方面,大学生法治文化素质水平与思政教育效果正向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随着法治教育的开展而成效显著。同时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政教育营造一个平等、民主、诚信的育人环境,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2.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要载体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既包括校规校纪等表层文化,又包括意识观念类的隐性文化,表层文化可以直接被感知,隐性文化却复杂得多,需要通过不断的渐进式培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法治内化,这就意味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实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激励等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法律,为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进而促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载体,可以丰富法治文化活动形式,增强高校法治文化的感染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把法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育人长效机制,形成全面覆盖的法治文化环境。

(二)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需要

我国法治建设总体向好,高校法治教育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受新时代互联网、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校园法治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的大学生整体法治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培养淡薄、违法犯罪常有发生[4],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1.有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维权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缺失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频发,金额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贷款平台,无序发展下引发的悲剧也时有出现;大学生遭遇法定就业权益受到不良公司侵害,劳动市场纠纷也常被报道,这些市场乱象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相关部门监管不严,有大学生急躁冒进、非理性消费,透过表象折射出来的是大学生在法律知识、维权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缺失的问题。大多数受到类似侵害的学生不是选择报警等合理有效的法律应对措施,而是妥协忍让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体现出很多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能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缺乏辨别的能力,使得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不自知;另一方面则体现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薄弱,法治实践能力较低,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沉默,没有利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利益。

2.有的大学生法律责任、法律敬畏与守法精神缺失

伴随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犯罪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校园安全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从论文造假到就业违约,从网络造谣到黑客犯罪,从暴力致伤到报复杀人,不仅造成人财物的损失,影响学校正常秩序,更是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对社会治安和高校法治的思考。大学本应是努力、奋斗、提升的阶段,大学生本应朝气蓬勃、阳光向上,却因违规违法错失学习机会,影响未来发展。从外部因素来看,有网络监管法律体系滞后、学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就业市场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一方面与大学生阅历浅、思想意识不成熟、情绪波动大有关,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大学生法律责任、法律敬畏与守法精神缺失。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与社会接触较少,很少用法治思维考虑问题,了解违法要担责,但对要承担的责任细节并不清晰[5],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在情绪冲动或者侥幸情况下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误入歧途。

三、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渗透式融入课堂,丰富法治文化认知

渗透式方法强调法治文化的课堂融入要讲究实效,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法律知识的特点进行有关教育,使课程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一,从内容上讲,要将法治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逐步融入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选修课等其他课程[6],实现法治文化与课堂的融合,丰富大学生的法治文化认知;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对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创新,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资源库、构建统一的教育体系等方法,为法治课堂教学的持续开展提供支持。第二,从教学方法来讲,要突破陈旧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多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课堂辩论等授课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教育效果。第三,从课程设置来讲,法治文化类课程要连续递进、不断提升,结合学生阶段性特点,大一年级以公共必修课为主,强调课堂学习,大二开设法治实践提升法治思维能力,大三开设实体法课程,针对不同的法制领域细分学习重点,大四结合就业创业开设讲座或座谈会等符合学生需求的延伸学习,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明确法治文化与自身学习、工作、发展之间的关系,自觉提升对法治教育的重视。

(二)感召式融入校园环境,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感召式方法强调法治文化的环境融入要润物细无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时时处于法治浸润之中,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第一,学校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消费者权益日、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日和入学季、毕业季、期末等重要节点开展专题性和节日性普法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电影展、法律志愿服务等,让法律走进生活,寓教于乐。第二,利用法律资源设立校园法律援助中心,选派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同时开通学生法律咨询热线、微信公众号及邮箱账号,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从法律援助中心获得帮助;校园法律援助中心不仅可以为有需求的学生搭建法律援助平台,便利学生日常生活,还可以深入普法,强化学生维权意识,降低校园犯罪率。第三,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管理现代化水平,高校应当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科学管理,依法办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各方面的工作职责明晰,权责统一,相互配合,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三)开放式融入网宣平台建设,强化法治文化传播

开放式方法强调法治文化的宣传融入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其传递法律知识,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重要部分,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新事物、新方法,法治文化的传播要发挥网络本身交互、开放、影响范围大、传播范围广等优势。第一,积极组织建设高校自己的法治教育微平台,可以依托学校官网或APP设置法治专区,融合经典案例解析、有奖问答、咨询服务等板块,知识性与服务性一体的集成平台,加强对平台内容的收集和更新工作,建立课堂外法治教育的新阵地。第二,发挥校园主流账号的话语引导作用,依托学校各单位和师生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账号,将一部分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心的师生打造成“校园大V”,宣传主流法治价值观,讲高校法治故事,传播高校法治声音,发挥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法治文化素养的培育功能。第三,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引导学生杜绝不合法信息的登录信息,屏蔽低俗暴力信息,营造健康、文明、绿色的网络环境。

(四)互动式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增强法治文化自觉

互动式方法强调法治文化的思政融入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环境氛围,让法治与思政教育同行,相互促进。第一,要与心理教育、诚信教育、道德教育等相结合[7],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而法治文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融合式教育有利于内外兼修,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理念[8]。实际生活中,在心理状态失衡和诚信道德缺失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很容易触碰法律的底线,更需要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身心的同时传播法治的理念;反之,法治教育具备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道德和心理素质。第二,强化思政主体的责任意识,高校承担法治文化建设责任的不只是专业教师,还应该包括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各级党政人员等,他们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在整个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共同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平衡和协调学生发展诉求,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地位,才能推动法治文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高校法治文化需要多元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丰富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逐步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校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