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谈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技巧
——以2021年高考真题为例

2022-12-27 07:38福建李素英徐成选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主语文言文

福建 李素英 徐成选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文言文翻译都是教学难点。因为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文言文时只是就字词论字词、就课文论课文,忽视了文言背后的本质内容,只是围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打转”,将课文拆解得非常零碎。学生感觉课堂是索然无趣的,他们看似很努力地听讲,也能学到一些知识,但大多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找不到文言文翻译的门径,不知如何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去解读古代汉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根据索绪尔的理论,要想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教师在文言文的“言语活动”中,可以把“言语”去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古代“语言”的魅力。当学生置身于文言文的表达“活动”中时,教师引导学生以意逆志,置身文境,以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古人说话的艺术和智慧。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回顾2021年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情况,翻译达到“信”“达”“雅”这三个标准的考生基本上都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那么如何才能使文言文的翻译效果最优化呢?答案组织需要回归题干。既然题干要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那么学生就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进行翻译,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或者高考专题复习时,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现代文”表述转化的训练。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信”“达”“雅”翻译标准,引导学生按步骤翻译句子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三个步骤应对文言文翻译:

第一步,找出要翻译的句子中的动词并准确翻译,保证句意基本准确。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动词一般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或一种动态变化,一般出现在名词主语或主句后面,其特点在于人或事物的动作,或在某种动态中的指向性上,所以翻译文言文时,学生只要能找出动词并准确翻译,就能把句意翻译到基本无误。

如句(1),其中包含的动词有“患”“受”“使”“试”“赂”。以“患”为例,学生可以采用实词推义的方法,再根据上下文语境,即上文唐太宗赞许张玄素的话,以及下文“试赂之”,可推知“患”翻译为“担心、担忧”。“患”字翻译准确,对这个分句的翻译就能做到基本无误。

第二步,以动词为中心,为其加上行为或动作的施事和受事,使之成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的主干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主语是执行行为或发出动作的主体;谓语是对主语动作状态或特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等,谓语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经常由动词或形容词来充当;宾语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受事。从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特点来看,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第一步对动词的准确翻译之后,学生就能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即“谁做什么”或“什么是什么”,迅速地找到句中的施事和受事。因此,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可将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作为翻译全句的切入点。

再如句(1),第一个分句的动词有“患”和“受”,“患”译为“担心、担忧”,那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①谁担心?②担心什么?结合语境,学生很容易答出:“担心”的施事是“上”,即皇上;“担心”的受事是“吏”,即官吏。另一个动词“受”,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答出“受”这个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因而这句话可以译为“太宗(皇上)担心官吏多有接受贿赂(的情形)”。这样的翻译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体现对文言文翻译“信”“达”的要求,做到准确无误,通顺畅达。

第三步,结合上下文语境,通过意译让译文的语言更加优美、自然。

如句(2),这两个分句形成对称结构,第一分句翻译准确,第二分句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具体做法,在第一分句“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中,动词有“恶”“闻”“化为”。根据动作的施事和受事,有学生把这句话译为“君主讨厌听到他的过错,那么忠良的人转化成小人”。这样的翻译显然不符合翻译中“雅”的要求。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优化。优化后,学生可将这句话译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为奸伪之臣”。这样的表述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更能体现对文言文翻译“雅”的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学生应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优化答案

按照上述三个步骤,学生翻译出来的句子基本上能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但是要准确、通顺并使译文优美、自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使文言文翻译的表达更加贴切、自然。

一是引导学生增补内容。文言文“言简而意丰”,学生直译后的效果未必尽如人意,甚至可能词不达意,如果不补充一些内容,可能会使人不知所云。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3(2)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对于这句话,有学生将其直译为“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用玉帛赐给单于,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这样的翻译基本上做到了“信”和“达”的要求,但是如果增补一些内容,优化为“如果(契丹)想要货物和钱财,(其实)汉朝(曾经)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既然)有先例,(那就)应当答应他们”。这样翻译更完整到位,表述也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二是措辞一定要紧扣句意,引导学生在必要时做出适当变通,这也是文言文意译的要求。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3(2)题: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有学生将这句话翻译为“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心里激动引发疾病”。这样的翻译虽然句意基本准确,可是如果放在原文中就有些不切语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优化。前文说“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祖逖因而知道“大功不遂”,原本祖逖内心就怏怏不乐,再加上这一打击,导致“感激发病”,最后于“九月,卒于雍丘”。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祖逖不是“心里激动”,而是“情绪激动”,“情绪激动”后“发病”,即诱发重病,“九月”就“卒于雍丘”。因此,如果学生在翻译时对“感激”和“病”不进行变通,写出的句子就很难符合原意,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是引导学生注意调整语序,特别要注意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现代汉语的倒装现象很少,其作用也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文言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那么在翻译时必须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否则,即使语意表达清楚,句式也是错误的。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3(1)题: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有学生直译为“但已经知道他不可以,再裁决用法律,这是思考了小的意思而存在了大信用啊”。这样翻译的句子显然达不到“信”“达”“雅”的要求。其中“复断之以法”是状语后置句,“以法”是用来限制修饰“断”的,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该表达成“复以法断之”,所以这句话的翻译应为“再用法律裁决他”,整句可翻译为“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这样句意就能更通顺优美。

四是引导学生把握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要时要补上关联词,使句子更具逻辑性。文言文中的关联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关联词的意义、用法存在不同,因此,学生要准确判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对应翻译。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3(1)题: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对“辄”这个词的理解与把握,在整句话的翻译中至关重要,可将其译为“就”,与前面构成条件关系;“徜徉无斗志”与前两句是因果关系,所以这句话就可以译为“(契丹)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因此他们)来回游荡没有斗志”。可见,厘清了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后,翻译出来的句子也更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要提升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和复习效果,教师就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不能还是“一言堂”,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应根据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再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活动”中有意识地参与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引导他们多思考,开拓思维,提高课堂教学和复习效率。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主语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