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诗歌解题策略的“1+X”诗歌群文阅读
——以2018—2021年高考真题为例

2022-12-27 07:01安徽汪慧珍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群文试题考查

安徽 汪慧珍

诗歌群文阅读注重诗歌的结构化组合。所谓结构化,是指将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并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诗歌群文阅读不仅是达成诗歌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也是解答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重要策略。运用诗歌群文阅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审题、解题,有效联结日常诗歌教学与高考诗歌考查,以考定教,以学促考,实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考—教—学”的无缝衔接与良性互动。

诗歌群文阅读多以“1+X”的方式进行组群。“1”具有核心地位,可以是一篇经典诗歌或一种艺术手法,一位诗人或一种诗风,一个研究专题或一类诗歌主题等。“1+X”诗歌群文阅读联通课内与课外,融合精读与泛读,通过加强阅读的情境化与结构化,增强学生接收、处理信息的选择和概括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鉴赏和表达能力。

一、类比求同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类比求同是诗歌群文阅读的常见策略,以试题为“圆心”,以已有积累中的作者相同、主旨相近、手法相似、情感同源的诗文为“圆周”,可以迅速构建出能够“合并同类项”、可供类比的“同心圆”。它可以让考生于高考环境下由封闭的单文本空间进入多文本互动空间,建构诗歌解读、鉴赏的具体情境。考生经过多年学习、积累、训练,对于诗歌阅读已能够适度兼顾“面”的广度与“点”的深度,做到点面结合、由浅入深。以2018年天津卷和2021年全国乙卷的试题为例: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对于这两道题目,考生可迅速构建起“1+X”的“陶渊明诗文群”,以本首诗为“1”,以《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归去来兮辞》为“X”来“合并同类项”,不难发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和借田园生活所抒发的情感的共性,从而得出优美清新、富有生机的田园风光,以及宁静淡泊、避世隐逸的情感状态的答案要点。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考生看到此题便可联想到课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等词,从而建构起“1+X”诗歌群文,使自己置身于辛弃疾风趣活泼、浅近直白的语言风格诗歌群这一特定情境中,再进行审美感知和理性思考,通过类比求同,便可迅速辨明试题答题方向和内容要点。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项目学习、对比阅读等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使多文本的群文阅读或将成为一种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类比求同式群文阅读策略在高考命题中多有直接体现。如2018年浙江卷: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这道题紧密联系课内所学的内容,考查课内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考生可以以“点染”手法为“1”,以这两首诗为“X”,并联系知识储备中其他运用点染手法的诗词,扩大“X”的范围,如柳永《望海潮》,其中“都会”“繁华”“清嘉”等为“点”,而其后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等为“染”。这样考生便可更迅速、更具体地理解“点染”手法,进而赏析《送王昌龄》中的“点染”手法。

二、对比析异式

高考语文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对考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进行考查。思维认知能力是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对比析异式群文阅读是锻炼该关键能力的有效方法。于对比中寻找差异,于差异中分析细节,于细节中辩证思考,于辩证中精读诗歌,经过如此思维过程,便可顺利解答诗歌题目。

2019年北京卷: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19年全国卷Ⅲ: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2020年浙江卷:

秋江送别

[唐]王 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综观这些题目,不难发现,这些高考试题的命制,意在考查考生在命题者组建的诗歌群文这种特定阅读情境及其设置的问题情境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阅读、综合探究、辩证思考的能力,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对比与引申等思维方法,组织和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来解答问题。具体考查内容涉及诗歌的题材、风格、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和具体赏析。2019年北京卷是选自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这一组绝句中的两首,其同多,其异少,故而对比析异就是考查阅读鉴赏的重点。刘禹锡《插田歌(节选)》与课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建构成群,在语言风格上,前者通俗浅显、清新流畅,后者用典精当、雅丽平整。考生可由这两首诗的体裁入手,一为乐府体,一为律诗,便可察觉其语言形式的外在不同;再由题材入手,一为“插田”,一为“酬赠”,其内容自然不同。粗读诗歌,发现两首诗的内容不同;细读诗歌,发现诗人表达不同内容时遣词造句也不同。王勃《秋江送别》和王昌龄《送柴侍御》虽同为送别诗,但其不同之处颇为明显,命题者避“同”而趋“异”,亦颇为常见。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关注此类诗歌,求同而后析异,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与鉴赏能力。

三、以诗解诗式

“1+X”式的诗歌组群方式以极大的灵活性、开放性为以诗解诗提供了可行性与便利性。以诗解诗是最佳的“互文式”解读诗歌的方式,以诗解诗,互文见义。考生凭借自身积累的诗歌及必备知识在考场上将试题作为“1”,将具备同质性的诗歌作为“X”,使自己置身于诗歌问题的情境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根据关联性特点,由“X”倒推“1”,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018年全国卷Ⅲ: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2019年江苏卷: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笔者认为,上述两首诗可以进行交互式解读。2019年江苏的考生可调动高考复习时的真题训练记忆及已有的关于精卫填海神话的积累与思考去解读诗歌,感知诗歌所塑造的精卫形象特征,体会作者借精卫传达的个人情感态度及情怀志向,以帮助自己解答题目。2019年浙江卷考查的是王建的《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考生可联系2018年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精卫词》及王建的其他诗作建构起王建的诗歌阅读群,根据已有知识积累,如其所属流派,整体把握王建的诗歌风格和其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助力考场答题。

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是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考生可从试题出发,联系课内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及课外拓展内容辛文房的《白居易传》,构建起以白居易为“1”的诗文群,以《琵琶行》中的自叙性文字、《白居易传》中的他评性文字、《寄江州白司马》中的劝诫性文字为“X”,横向串联,综合思考,便可轻松读懂杨巨源对友人白居易的关心与挂念、劝诫与宽慰:作者担心友人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与劝诫,同时又直截了当地叮嘱并安慰友人。

四、举一反三式

《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考试题目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减少简单化、碎片化的试题数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和开放空间中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知识梳理、信息转码、能力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这一趋势愈发明显,在古代诗歌阅读及名篇名句默写上体现较为明显。

2018年天津卷:

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刺秦王》“①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短歌行》“②________,天下归心”,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③________,④________”,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赤壁赋》“⑤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⑥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抒写了辛弃疾耻于弃官归隐、立志光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2019年全国卷Ⅱ: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这两道题均设置了固定情境:丰富的人物形象的赏析情境和多样的视听声色的审美情境。试题难度不大,但试题的考查已由死记硬背型转化为举一反三式的灵活运用型。默写情境的设置其实是群文阅读理念的体现。两道题目分别以人物形象、审美为核心议题“1”,以具体试题中的不同人物与多样审美为“X”,让考生在一组内在联系密切的试题情境中检索信息、辩证思考,以达成对考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的考查。

2018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考生有效掌握举一反三式群文阅读的方法,就能准确、迅速地解答此题。审题时抓住“龙吟虎啸”与“和缓”两个关键词,架构辛弃疾“龙吟虎啸”词风作品群与“和缓”词风作品群,便可有效连接课内所学的辛弃疾诗词,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豪放词为“龙吟虎啸”群,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等为“和缓”群,举一反三,以三解一,于该词中准确定位相关词句,做出具体分析。

2020年新高考Ⅰ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目以“离情”为“1”,以“峨眉”“岘首”两座山为“X”,考查作为意象的“X”对表达中心情感“1”的作用。在“离情”这一情感范畴内,考生已积累诸多能够表达、深化“离情”的意象,能够建构“离情意象群”,调动典型性意象如孤帆、断鸿、流水等在表情达意时的赏析经验,建立联系,迁移体验,举一反三,可以解答本道题目。

“1+X”诗歌群文阅读是科学的诗歌教学方法,“1”确保了精读、细读的地位,“X”提供了深读、乐读、趣读的可能,是“把书读薄”和“把书读厚”的有机结合;也是有效的诗歌解题策略,能够让学生把知识与能力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精准而细腻地解读题目要求,答出切题答案,实现由学到考、由考到用的转变,于答题应试之中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群文试题考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