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思考

2022-12-27 03:56赵海鹏
关键词:爱国理性民族

吕 冰,赵海鹏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

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存在物,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以语言、文字、地域、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划分为不同民族。爱国情感正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和社会属性形成的,正如列宁所说:“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情感”[1]。在列宁的表述中,一个人的爱国情感源于地理上的相互隔离状态而产生的对养育自己故土的深厚情感。习近平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3]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概括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和伟大使命。由此我们认为,爱国主义是人们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对生活地域的一种强烈的热爱感情,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维护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性爱国正是基于爱国主义的更深层、更持久的爱国情感。新时代,加强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理性爱国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人生观,引导和规范他们的爱国行为,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爱国动机与爱国效果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性爱国内涵辨析

“理性”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的Logos(逻各斯)和Nous(奴斯),其原意为理法和精神,意指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人类具有能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观能动性与逻辑思维能力。“理性就是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与知性一同构成了康德所谓的‘先验逻辑’。”[4]现代汉语大词典把理性定义为判断、推理和逻辑思索。“爱国”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爱国意指热爱自己成长和生活的故土。通过对理性和爱国的释义,我们认为,理性爱国是爱国的高级阶段,它是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下的爱国思想和行为表达,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它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理性爱国与民族激情

爱国首先源于人们对故土有着深切的感情,其次因为任何人都必然生活在一国之内,人们不可能离群索居,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不能离社会而独立。在世界未统一以前,国家是一个较统一、较完备的社会,因之人不能离国家而独立,不能离国家,就不能不爱国家。”[5]由此,在国家的某些特殊时刻,或国有成就或有危难时,人们就会爆发出爱国主义情绪。从法律与道德角度讲,“以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为着眼点,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就是理性。”[6]没有理性引导的过激行为就不是“有理有据”的爱国行为。对于中国历史中的众多是非和恩怨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不能假借爱国的名义占领所谓道德制高点而任意妄为。只有理性指导下的爱国,才是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真正爱国。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正是基于他们思想中的非理性爱国认知误区,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将爱国言行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克服非理性的情感冲动,走出任性而为的爱国误区,以良性互动的理性方式表达爱国之情。

(二)理性爱国与民族悲情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心中,激励着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斗争。近代以来,青年大学生更是爱国运动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到掀起全民族抗日救亡高潮的“一二九”运动,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改革开放弄潮儿,大学生的爱国行动推动了国家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由此,中国近代史教育是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要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要使其对民族历史有正确的政治理解和情感反应。通过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深化民族历史记忆,激发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奋斗精气神。同时,不以民族悲情刻意煽动难以控制的爱国主义情绪。理性爱国的历史教育,既是激发大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情绪的重要方式,亦是大学生能够理性看待民族苦难和国家命运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感情和历史记忆,以正当适宜的方式抒发情感,把握民族感情与民族悲情之间的细微关系,绝不能以民族悲情煽动极端“爱国”行为,也不能以民族苦难回避理智的求索精神。

(三)理性爱国与民主法治

爱国主义言行必须遵从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这是我们对爱国主义与民主法治关系最基本的认识,体现了理性爱国与民主法治要求的一致性。我们尊重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合理表达民主权利的自由,倡导并弘扬一切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进步的爱国行动。同时,爱国情感的表达必须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治底线,违法式的“爱国”,任何以所谓“国民公义”或是假借事件本身的正义性,煽动群体性“爱国”事件,都是背离理性爱国原则,违反社会秩序公德要求,甚至会触犯法律规则。爱国主义行为理应受法律规范和政策制度的保护,而不当的非理性行为也要受到到约束和规制,这符合新时代理性爱国教育的基本要求,更符合新时代涵养理性平和国民心态的需要。

二、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必要性

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有着本质不同,虽然两者站的立场都是爱国,但爱国的表达方式和影响都不同,前者强调爱国情感与理性思维相统一,要实现爱国动机与实际效果的真契合。后者仅依靠情感冲动激起一时爱国热情,根本无法达成爱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一致。大学生爱国必须是理性指导下的自觉行为,这是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具有的内在素养,也是理性爱国教育的重要动因。因此,全面分析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必要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和统一爱国教育思想,提升大学生理性爱国实效性。

(一)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四个认同”

理性爱国教育通过国家认同教育、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华文化传承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等丰富内容,增进大学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伟大国家,“家国情怀”“家国一体”是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是形成国家认同的“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理性爱国教育要以丰富的历史史实深入地向大学生传递国家认同思想,增进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对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骄傲。中华民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理性爱国教育要传承、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不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促进大学生共圆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几千年文明延续不断的重要原因。理性爱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理性爱国教育要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认识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理性爱国教育通过向大学生传递理性爱国声音,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能力,使其懂得爱国的真正意义所在。理性爱国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它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符合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国家这一长远战略,倍加珍惜我们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换来的和平发展环境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努力。理性爱国教育有利于在国家和民族的某些特殊时刻使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表达爱国感情,如2008年抗议奥运火炬传递遭蓄意破坏事件、2012年抗议日本政府所谓的“国有化”钓鱼岛事件、2020年抗议西方借新冠疫情污名抹黑中国等,在诸此事件中,当国家的领土主权、民族尊严受到侵害时,民众表达愤慨,展现爱国激情,向世人出发中国人的声音,乃是理所当然,践行我国和平外交理念,但绝不能放弃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三)有利于维护社会团结稳定

理性爱国教育对于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总体上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强而政治判断力较弱,易于受到某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表达情感往往不理智和不客观,如果非理性的感情被极少数人所使役,极易引发非理性的过激行为。同时,表达爱国情感时应当坚守社会公德和社会法治的底线,而如打砸抢烧、符号暴力、网络黑客攻击、抵制所谓“洋货”、非法聚集等非理性行为要坚决予以杜绝,这些打着爱国名义的非理性行为,极易被极少数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利用,借机巡衅滋事,制造社会动乱,谋图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影响国家社会稳定。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度利益调整期,社会矛盾多层多样复杂棘手,大学生如不能理性面对矛盾问题,极端言行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危及整个社会安全。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培养其和平理性的社会心态,理智合法表达爱国情感,认清非理性爱国行为的消极影响。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我们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严重。新时代大学生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必须要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扎根人民,理性爱国,奉献国家。“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人们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反对极端行为。”[7]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重要指引和最终目标。而要实现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爱国情”与“爱国行”合一,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一)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青年大学生是理性爱国教育的重点人群,要推动学校理性爱国教育实现“三进三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定位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政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7]要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样化时代竞争与合作是主流,摩擦与冲突是常态,要涵养平和理性的爱国心态,不盲目排外,不随波逐流。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深刻认识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依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要把爱国热情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教育引导大学生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认清党长期执政所面临的历史考验和重大风险,认清勇于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不二方法,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开展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作出“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研红色革命史,传承革命先烈爱国基因,弘扬爱国爱民革命精神,清醒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决反对否定党和国家发展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做好青年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工作,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按照思政课教师“六要”和“四有”好老师要求,全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既有思想性又有理论性,又有亲和力又有针对性的“关键课程”,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家国观念、涵养理性人格、增进爱国情怀。

(二)以爱国主题教育为形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要不断丰富学校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使大学生接受理性爱国教育与洗礼。首先要丰富学校社团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组织。学生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石,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和交流沟通纽带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思想共识,整合价值差异,倡导知行合一的理性情感与行为。其次要组织重大爱国主题纪念活动。深度挖掘国家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等蕴含的理性爱国教育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系列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引导大学生牢记历史、面向未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前进力量。再次要丰富爱国教育的实践载体。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宪法及宪法相关法通识课,提高学生理性爱国的理论基础。结合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开展“同心向未来、永远跟党走”活动,让大学生在团旗党旗下增进爱国情感。同时要丰富思政课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分批有序组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红色博物馆、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爱国教育场所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见识,使思想认识更贴近实际生活,引导他们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三)以用好新媒体为重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早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和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抢占理性爱国宣传和教育阵地。首先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网络内容建设。要制作推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网络文化作品,如反应理性爱国的微电影、短视频、纪录片、网络文章等,让理性爱国声音充盈互联网空间,引导大学生关注理性爱国主题作品,增进爱国情感。其次要创新网络理性爱国教育平台。要适应大学生思想发展实际和趋势,创建有温度、有深度的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贴吧、手机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理性务实的爱国声音和爱国正能量,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的爱国学习教育作用,开展网上理性爱国教育活动。再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监管和后台审查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言论的监督和引导,及时全面权威地回应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平和理性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当今时代发展大势,坚决抵制网络上损害国家权益、否定民族文化的错误言行。

爱国于中华儿女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教育的重点是青年群体,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培养其“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的重要途径,是教育青年大学生遵守法律道德规范,涵养开放、包容、自信的良好心态,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之心,践行为民为公的爱国之行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加强新时代理性爱国教育,用伟大爱国精神来凝聚民心、化为民力,尤其让爱国精神牢牢扎根于青年心中,这是培养堪当时代重任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力量。”[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0]青年人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是理性爱国教育的“关键少数”,要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将理性爱国教育内容深度融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全学时的将理性爱国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真正用爱国精神凝聚青年、培育新人,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7]

猜你喜欢
爱国理性民族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我们的民族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爱国学·晒佳作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爱国学·晒佳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