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晨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6000)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一方面,数字乡村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为数字技术拓宽了应用场景,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发展数字乡村是未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在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让数据资源成为提升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不断拉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经济活动。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普遍,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等方面也越发举足轻重[1]。农民的收入增加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农民致富提供更多可能[2]。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加强数字乡村发展的政策文件。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广东、广西、四川、河南、浙江、云南、陕西、辽宁等省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杭州、郑州等地出台了市级推进计划。中央网信办还确定了117个县(市、区)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数字乡村建设浪潮。
与城市相比,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范围较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3]。首先,我国广大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城市的水平,这已经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短板。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城市普及率已经非常高的网络直播带货在农村还比较少见。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广大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比较落后[4]。农民缺乏对数字经济的敏感度,因此无法抓住数字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的潮流,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是发展数字乡村的掌舵手。要让数字技术惠及农民,必须注重人才培养。要根据新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弥补人才不足的现状。最后,农业农村在数字化进程中存在巨大的技术鸿沟[5]。有的数字技术应用在工农业中的差距较大,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必须加强农业领域的硬件建设,以此为智慧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领域的相关软件开发,从方便农民操作、易于农民上手的角度设计界面,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民运用信息技术的壁垒[6]。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中的普及率逐年提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已经接近60%。除此以外,数字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农业中,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智慧农业横空出世,改变传统农业依赖经验出现的低效率、风险高、质量无法控制等问题[7]。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充分应用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的繁荣发展,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在当前发展乡村产业的背景下,要找到产业兴旺的突破点,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另辟蹊径。数字技术一方面可以降低各个产业主体间的沟通成本,更快、更准地找到交易对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方向。然而,“三农”领域的信息化率不到10%,与第二、第三产业有较大差距。当前“三农”领域信息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主要有硬件配备落后、软件开发欠缺、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结合不紧密等[8]。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户增收、农村进步,需要在政策制定、硬件铺设、资源供给等方面加以努力,让信息技术应用到“三农”发展的方方面面,缩小城乡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鸿沟,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产业是否兴旺直接决定了农民收入能不能增加,也决定了能不能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农村出现了农业以外的新兴产业,农民可以通过直播带货、康养旅游、生态观光等业态实现就业增收[9]。数字技术进一步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边界,让分散的农户深度融入供应链、直连城乡新消费市场,这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乡村产业数字化成果,也对他们充分就业、提高收入大有裨益[10]。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占比很大的老龄农民群体不具备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也非常低,这就导致农民无法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更无法通过信息技术寻找到新的增收途径[11]。例如,在第二、第三产业,数据的采集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提高了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但是,在农业领域,这部分应用还非常欠缺,农产品供给与消费者的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错位的供需情况也导致农业发展受限。因此,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必须从更深层次、从里到外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期实现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程度向第二、第三产业看齐。为了让数字乡村的发展更加有的放矢,让农民充分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带来了城市的变革,也辐射到我国的广大农村。农村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理念和生活理念与时俱进。数字技术为农村治理也带来了新的变化,让农村治理更加科学、有效。“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有利于整合农村治理资源,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率。互联网平台将农村各个组织和农民联系起来,拓宽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和方式,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参政意识,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基层治理主体[12]。在数字化治理乡村的加持下,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许多行政村面积比较大,乡镇更是距离遥远,而各种线上平台业务的普及,让许多农民办事少跑腿,让农民节约了时间与金钱,显著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13]。在平安乡村建设领域,数字技术让农村更安全,让普法、用法更便捷。但是,当前乡村数字治理存在能力欠缺、成本居高不下、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数字治理的优越性还未能完全发挥。
当前应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为引领,以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为带动,全面铺开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改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硬件条件。缩小城乡之间信息技术的硬件差距,避免让硬件差距导致城乡之间的数字发展鸿沟变大。不断开发各式各样的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应用程序,增加软件使用的便捷性和可接受程度,让农民能够更加迅速地上手。二是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例如,在农田水利设施升级方面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数据库并实现资源共享,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以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薯类、油菜、棉花、肉蛋奶等为重点,梳理出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各项属性,通过平台建设,将这些属性加以收集、整理、录入,形成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信息归纳。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生产、销售,与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匹配,让整个供应链更加畅通。二是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农业的生产环节。生产环节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于工业,很多在工业中已经非常成熟的信息技术并未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例如,在育种领域,要将数字技术充分应用到种子安全领域,一方面不断培育优良种子,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种子安全,实现我国种业新的发展。三是完善“三农”的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建设。为了让农民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为了让农民敢用信息技术、想用信息技术、善用信息技术,必须做好调研,充分了解农民的信息技术需求,有的放矢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一是加强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的普及力度。二是发展农村康养、乡村旅游等新的产业模式,充分挖掘农村的多种功能。三是充分补齐农村物流运输在信息化方面的数字短板。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运转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数字技术,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一是提高乡镇政府、村两委班子等的信息技术水平,确保服务效率。二是打造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让村民更便捷地自治。三是开发更人性化、更易操作的线上平台,消除村民自治的技术壁垒。四是加强监管,注重信息的保密和村民隐私权的保护。
一是建立起能够及时发现贫困的数据支持系统,将刚刚脱贫、有贫困隐患、存在大病等致贫因素统一梳理汇总到系统里。建立一个动态的激活开关,一旦触发某些致贫要素就会产生预警,及时发现这些潜在的人口,对其进行精准帮扶,做到不让一人掉队。二是在刚刚脱贫的地区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当地农民的培训,让先进的硬件设施可以发挥作用。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入市场化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