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美 安徽省淮北市第七中学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
※作者系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援藏教师。
习近平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自2017年8月加入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开启了为期五年的教育援藏模式,一直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我援藏的重要使命。我所对口支教的学校在校学生近3000名,98%都是藏族学生,还有少数门巴族、珞巴族学生。作为一名援藏老师,如果做到了跟学生融合,既是提高本学科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又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从第一次站到受援学校的讲台上开始,加强与民族学生的团结,同课堂教学一样重要。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通过和民族学生融合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些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援藏教师,要想促进与民族学生的融合、加强与民族学生团结,首先要尊重当地的习俗。为了加深对当地习俗的了解和认识,我在受援学校的第一个晚读,就跟学生们针对皖藏两地的习俗进行了交流。我把我家乡的婚丧嫁娶、节庆等礼俗介绍完之后,让学生书面写出当地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当地的禁忌,之所以让学生动笔写,是因为考虑到边想边写会比较全面。写好后让学生一个个口头表述,一开始很少有学生发言,后来学生感受到我诚恳的态度,争先恐后地发言。通过与学生的坦诚交流,我弄清楚了当地很多的风俗习惯,明白了路边、山上为什么堆满玛尼堆,重大节日为什么要悬挂经幡,杀掉的羊脊椎骨下面为什么要留一绺毛,对什么样的客人敬献黄色哈达、对什么样的客人要献白色哈达,穿藏装为什么还要系上帮典,为什么不能直接接过对方手中的扫把,为什么不吃驴肉马肉狗肉,为什么不能摸他们的头……知道了这些习俗后,我既慎重对待这些习俗,也不对它们妄加评论,因为它们寄寓着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就“入乡随俗”,把它们作为我在西藏为人处世遵循的规范。学生们看到我尊重这些习俗,和我走得更近了,什么话都愿意和我说,这为加强我和学生们之间的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家卡耐基说:“聆听,是我们给予他人的最大尊重、呵护和赞美。”藏族孩子的思想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他们不愿和援藏老师多交流。想做到跟他们的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与他们的团结,就要求援藏教师不仅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双“聪耳”。受援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农牧民的孩子,这些孩子从学校回趟家一般都要一两天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寄宿在学校,只有放长假才回去,我就主动担负起他们课余时间的“监护人”。我利用周末包包子、包饺子或炒几个菜,请这些学生来做客,和他们唠唠家常,谈谈心。一来二往,学生们都把我当妈妈一样看待,不管大事小事、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都愿意和我讲。达珍同学跟我说她是家里的老七,上面六个姐姐,父母基本上不管她,我才明白这个孩子同一种错误反复犯的原因;扎西跟我说他一放假就要到山上去赶牛,家跟牛走,写作业时就支起一张小桌子,牛有时候跑来,一不小心作业本就会被牛吃了,我才知道有一次暑假返校,这个孩子说的“作业被牦牛吃了”不是谎话;格桑晋美跟我说他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就不在了,全靠他父亲一人照顾三个弟妹,为了贴补家用,他不得不利用寒暑假到拉萨扛水泥挣钱,我才知道他又瘦又黑的原因;强巴说他住在阿里山上,海拔高,刮风下雪时家里基本没有网络信号,我才知道他上网课时总是少见踪影的原因,然后有时半夜都发信息给我说要看重播学习……学生不仅愿意向我说些“鸡毛蒜皮”,更愿意让我窥视内心的疮疤,是对我多么的信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把我当成亲人,就更主动接受我的教育、接纳我。正是因为善于倾听,让我走进了学生内心深处,善于倾听成为我与民族学生团结的粘合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并实践爱的教育。我对待每个民族学生都以爱为“养分”,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早在2017年秋学期,受援学校就禁止学生上课带手机了。我就对我带的两个班的学生说,可以把我的电话和微信发给他们的父母,遇到特殊事情,我就是联络员。一下子,我的微信好友增加了几百个,有学生父母,也有学生亲戚,我平时比他们班主任还要繁忙,俨然成了学生们的代理班主任,帮这个家长传话让孩子添加衣物,帮那个家长传话让孩子到传达室领东西,帮这个家长传话让孩子按时吃药,帮那个家长传话让孩子理发……孩子想家了,家长想孩子了,我就是沟通的桥梁。闲暇时候,我给我们班上的女生买发箍、发带,让她们把头发扎得高高的,精神又洋气;碰到经期肚子疼的女生就给她们讲生理知识;给男孩子买运动手环,让他们遵守作息时间,成为会管理自我的男子汉;我家里亲人来信息了我也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关心家人;我的孩子在上大学,一有时间我就让我家孩子给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语,让学生时刻精神抖擞,信心满满;有时候也会把父母谆谆教诲的信息给学生们看,引导他们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天冷了,学生来不及回家取衣服,我就给他们买羽绒服……在校园内外,只要学生们见到我,就会像一群小燕子一样叽叽喳喳围过来,先给我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拽着我的胳膊搂着我的腰嘘寒问暖,有时候他们还会“争宠”,抢着说“刘妈妈是我的”。是的,我是孩子们的刘妈妈,孩子们是我最心爱的宝贝,我们融合成了母女、母子。我仅用一滴滴爱的雨露滋润他们,他们却回馈我整个爱的海洋。
有一次开家长会,我被孩子们请到教室,面对一群用藏语交谈的家长,我感到不知所措,学生洛桑次仁主动给我当起了翻译官。12:30家长会结束,到了下午2:00,家长还围着我问个不停。他们把给孩子带来的零食分给我,桌子上堆得像一座高山。看着淳朴善良的藏族家长,拉着热情懂事的藏族孩子,攥着一颗颗带着藏族家长体温的藏鸡蛋,品尝着一块块用棉绳穿起来的雪白的奶渣,远离家乡近万里的我一点也不感到孤单,我感到我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不仅和我的学生融合得很好,也因此实现了与家长的融合,我与学生间的团结扩大到与家长的团结、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汉藏民族间的团结!
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与民族学生加强团结的纽带,我抓住节点,以活动为载体,组织了多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利用端午节教学生包粽子、吃粽子,告诉他们端午节的由来,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利用立冬教学生包饺子、煮饺子,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中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清明节教他们插柳剪纸,告诉他们懂得缅怀和感恩……而学生们也教我跳锅庄舞;从物交会买来制作酥油茶的工具手把手教我制作酥油茶;在望果节带我看庆祝演出;教我识别藏戏脸谱……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增长了彼此的见识,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他们认为我拓宽了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更丰富了。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浇筑下,我和民族学生间的团结有了更加牢固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