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萍
(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以数据为驱动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对于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强化数字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大数据渗透在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释放出巨大的信息价值,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内涵。现行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准确率不高、时效性差等问题。将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困境提供了一条创新性解决途径。
2022年6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在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当前,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举措、政策和方案不断推出,中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采用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阶段性问卷调查等方式筛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但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危机筛查与预警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心理档案是当前中职学校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的主要手段,通过一种或几种自评量表的评估,由学生主动报告来检测和发现其心理危机状态。从数据内容上看,预警指标单一,测评量表以症状评估为主,缺乏对应激事件、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保护性因素及易感性因素的监测和综合评估;从数据质量上看,自评量表和问卷无法避免受测学生的掩饰性及社会赞许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目前,心理档案的主要预警模式是横断面的自评,通过心理测评得出的结果更多反映的是学生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态,无法实现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其心理状态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只有在特定的应激环境下才被触发。不管是心理普查还是日常心理排查,无法在短期内重复组织开展,不具备动态监控的功能,难以及时捕捉环境变化对学生造成的身心影响。传统的预警模式明显滞后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降低了心理危机预警的时效性。
当前,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单一,数据来源较少,且各项筛查指标独立地发挥其作用,很少得到深度挖掘和科学分析,其利用价值非常有限。学校各部门每天产生海量的学生日常行为数据,但各种数据处于相对封闭的“孤岛”状态,数据分享程度低。学校心理工作者无法及时获得反映学生异常心理状态的行为数据,导致对很多高危个体不能及时进行识别和预警。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旨在及时识别并化解心理危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往往过于注重预警结果,缺乏人文关怀。教师对那些面临或者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更多的是抱有一种关注和控制风险的态度,虽然可以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方面保持警惕,但对学生的处境缺少共情和理解,导致没有真正帮助学生化解危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校园生活中,学生每天产生大量的碎片化数据,渗透在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尽管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不如高职院校,但在校园生活中仍然可以产生不少有价值的数据。如果将这些数据加以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警工作,可以拓展心理危机排查的筛查指标,通过对学生日常心理与行为数据的有效收集、科学分析与准确研判,提高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的科学性、实效性、时效性。
结合既有研究及实践探索,笔者尝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中职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本文尝试以Wasserman的应激-易感模型(stresssensitization)为理论依据,获得中职生心理危机的各类应激、保护和易感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利用学校丰富的学生信息资源和大数据技术,拓展心理危机预警的筛查指标,弥补传统预测方式的不足。结合当前中职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中职学生的群体心理特点,本文分析得出借助学校现有信息资源和大数据技术可以获得的预警指标数据。
1.个人信息数据
这部分数据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既往病史、成长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等,一般由新生入学信息采集时一次性获得,之后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和维护。
2.心理测试量表数据
通过心理普查、阶段性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测试量表数据。
3.心理异常监测数据
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可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日常心理行为数据,用以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状态。如通过任课教师反馈的学生上课表现,可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无故旷课、长期趴着睡觉等异常情况;通过心理委员可了解学生是否存在一些异常的行为表现,如自语、自笑、大哭、嗜睡、行为习惯突然改变等预警情况。
4.学业数据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使用了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的到课情况、上课表现以及每学期的考生成绩可以随时通过教务系统查询。对于连续迟到、旷课或成绩下滑明显的学生,可发出预警。
5.经济数据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存有学生食堂用餐消费情况、学费缴费情况、助学金申请等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上述信息了解学生的经济情况,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影响到日常的学习、生活时,可发出预警。
6.医疗数据
学校医务室保存有学生的身体健康档案、体检信息、体质测试、病假记录、到访记录等,学生长期请病假、患有急慢性疾病等情况,可发出预警。
7.心理咨询中心记录
心理咨询中心存有所有在校学生的到访记录、信箱留言记录等数据,通过以上数据可直接获得预警学生的信息。
根据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内容,我们可形成数据采集的内容、标准和途径。在此基础上,从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应用等方面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1.组织管理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数据分别存在于学校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出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因此,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危机预警领导小组。心理危机预警领导小组应积极推进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平台的建设,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准确、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其次,要制定心理危机预警数据采集的保障维护制度、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隐私保护制度等,明确数据采集责任、使用范围以及公开的程度,做到依法保密采集相关信息,使数据的使用有明确的界限,避免滥用数据或触犯学生个人隐私等情况的发生。
2.数据采集机制
根据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学校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心理危机预警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组织开展各类数据收集,建设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动态的更新和维护。
数据采集方式主要包括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由传统的心理测评量表和问卷调查获得的心理测评数据,这部分数据多为结构化的数据,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获得;第二种途径是通过人工、计算机辅助收集与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有关的大量复杂、模糊和随机的数据,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业数据、日常活动数据、医疗数据、经济数据、日常心理危机排查数据、心理咨询记录数据等。这部分数据多为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主要由学校的不同职能部门提供,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医疗部门、信息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
3.数据分析机制
单一指标的数据预警价值有限,但对综合学生日常心理与行为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危机预测的准确率。
在分析数据时,应避免“数据万能论”的陷阱,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同时,结合传统的人工认定方法,避免预警误差的产生。因此,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需要建立两套数据分析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第一套数据分析系统是计算机分析系统,通过对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及建模,获得潜在的心理预警学生名单;第二套数据人工分析系统,是对第一套分析系统的重要补充,由班主任、德育部长、心理教师等人组成,通过进一步分析,最终确定预防、预警干预对象。
4.数据反馈机制
通过分析得到的学生心理危机倾向性信息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真正得到利用。数据反馈系统由五个层面构成,实行分级、分类干预。一级反馈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对重点关注人群实施心理危机程度认定及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等工作;二级反馈层是班主任,主要负责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的班级心理危机预警反馈书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危机干预;三级反馈层是班级心理委员,主要负责观察和及时报告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提供同伴心理支持,协助班主任做好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工作;四级反馈层是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状况,做好家校沟通,根据反馈建议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五级反馈层是学生本人,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结合心理调适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节,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5.数据增值机制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挖掘与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成长的个性化服务,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据数据呈现的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和心理发展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对教育的指导作用;二是利用数据技术,分析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制订危机干预策略,实施精准干预,提升干预效果;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危机学生的动态化持续关注;四是根据大数据提供的可靠、真实的资料,开展相关专题研究,科学、全面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有效方式。
为保证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实践中能得到有效运行,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中职学校教师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数据素养有待提升,普遍缺乏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人才。建议通过全员培训,引导全体教职工树立大数据思维,同时提高学校心理工作者的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数据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将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应用到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领域,帮助学校提高学生心理干预水平。
大数据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其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容易引发新的潜在风险,如学生的隐私权、安全权等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学校需要通过健全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明确数据运用流程、防范风险事项、人员权责界限,用制度的方式规范工作流程,解决大数据应用中主客体的失当、失度、实效等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预警工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和挑战。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当前中职学校传统预警模式的不足,及时发现和识别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潜在或现实的风险因素,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应用等机制,注重培养具有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学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