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娟
初中生小凯(化名)最近很焦虑:“疫情居家学习后,有很多录播课,我总是忍不住走神。而且一人在家很无聊,我每天都玩游戏,妈妈只要看到就是一顿训斥,导致我现在就想跟她对着干。”小凯解释,其实他很想改变现状,但控制不住自己,临近考试也什么都学不进。“我要完蛋了。”他很无助。
这种情况是不少疫情居家青少年的典型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情绪不稳定、压力增大、亲子冲突增多等。其实,非疫情下,类似的问题也或多或少存在,但在特殊时期,这类问题尤其突出。
遇到消极想法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觉察这些想法是否合理,及时反驳不合理的想法,从而激发出更积极的情绪和行动。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包括:绝对化要求(例如应该、必须等,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夸大事件的消极结果)。
我们看到小凯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因忍不住走神而烦恼,其背后隐含的是他认为不应该走神)、过分概括化(妈妈只要看到就是一顿训斥、什么都学不进)和糟糕至极(我要完蛋了)。
通常情况下,消极想法是扭曲的。我们可以尝试以下“自我对话”进行反驳:
寻找证据:“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儿?”
寻找例外: “ 什么情况下不是这个样子?”
其他可能性:“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是否有用:“现在的担心对我有用吗?”
反驳灾难性预设: “ 最坏会发生什么?可能性有多大?”“我能采用什么方式应对?”“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就小凯而言,我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情况不走神?一天要玩多久游戏?什么情况玩游戏而没被妈妈训斥?哪些情况能学进去?觉得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做哪些努力能让结果变好?努力后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经过思考,小凯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意识到偶尔走神也是正常的,确实玩游戏时间过长了,对妈妈也多了些理解。
青少年无力改变疫情,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以积极正向的认知引领情绪和行为。
除了要有积极情绪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有目标。目标设定要遵循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SMART原则(分别是具体性、可衡量、可达到、相关性、时限性)。如:“我要好好学英语”太宽泛了,要改为“我每天背20个单词”这样具体的目标。
保持专注。学习时可以把电子产品收起来,调整消息通知为静音模式,休息时再集中处理信息;养成整理书桌的好习惯,只保留必需的常用學习用品,减少意志力的无意义损耗。还要保证充足睡眠,因为睡得好大脑才能转得好。
适度运动。运动不仅使人更健康,还能提高专注力、记忆力、反应速度和学习效率,让人更快乐、更自信、更抗压。这是因为每次运动时,大脑都会立即提升神经递质(例如让人快乐的多巴胺、缓解疼痛和压力的内啡肽)的水平。如果和家人朋友一起运动,它还能分泌让人感受爱和温情的催产素。室内跳操、快走、跑步、游泳、爬山等都可以,只要你喜欢,且运动适度。
享受当下。疫情居家时,我们可以听音乐、看娱乐节目,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做家务聊趣事、诉烦恼,收获归属感和爱的满足。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童年积存的正向情绪,是孩子未来遭遇挫折时可吃的老本。”因疫情封控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未来,在面对生活、学习、工作的重大调整时,也许依然会出现此类情绪。但我们要正视它,通过上述所提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刻意练习。一旦成为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就可以迁移到其他方方面面,并受益终身。
陈佳言//摘自《知识就是力量》2022年第8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