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子圆满之味

2022-12-26 04:07李伟元
青年文摘(彩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牛肉丸圆子丸子

李伟元

地大物博的中国,在饮食上有许多“和而不同”——各地美食哪怕用料、风味迥异,但只要在形态、做法上具有某种共性,便往往能获得一个共同名目。譬如,东西南北的人们不约而同想到了把食材“變圆”的吃法,形成了可荤可素、可大可小、可咸可甜、百花齐放的“丸子”家族。

“分子料理”老祖宗

寒冷的冬天,涮个火锅,少不得跟各种“丸子”大打交道:筋道爆汁的“撒尿牛丸”,白嫩Q弹的鱼丸,软滑中略带脆韧的墨鱼丸……

把食材加工成小球,再煎炸烹煮,其实是中餐中极常见的套路。一方面,这样可以一次性做出大量半成品,烹饪时灵活取用。所以不光火锅、小吃爱用,老百姓逢年过节,忙碌地做家宴大餐时,也对丸子青睐有加。

另一方面,丸子还让不同食材“融合”成为可能。如今时髦的“分子料理”,号称用科技手段解构、重组食物,进行“再创作”,每道菜都瞧不出食材真身,尝到嘴里才有惊喜。其实,很多丸子就是对食材的“解构重组”,说是原始版“分子料理”也不为过!

就说湖北人春节必做的一种丸子——“藕圆子”:把莲藕刨成细丝、猪肉剁成肉糜,再加上面粉或豆粉,搅拌融合之后,捏成丸子,再油炸或红烧。原本各自为政的几种食材,被粉碎再黏合,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淀粉丸:自有黏度可抱团

藕圆子的制作过程足以代表绝大多数丸子,而制作丸子的“技术难度”,就在于要让粉碎的食材牢牢抱团,经受住高温烹调的考验而不散架。自带黏性的淀粉类食材,在这方面天生具备优势。江南做“酒酿圆子”用的糯米粉丸,闽台地区用芋头、红薯、木薯粉搓成的“芋圆”,都是典型的淀粉丸子。

在华北、中原地区,农村大集上经常售卖炸绿豆面丸子。这种丸子的主料是绿豆面,通常还会掺入碎粉条或萝卜丝、豆芽,尽管全素,油炸之后,吃起来却不输肉味。

安徽合肥、芜湖等地,人们年夜饭的经典配菜“糯米圆子”,又跟前面的糯米粉丸不同:糯米不磨粉,而是先煮一锅油润喷香的调味糯米饭,再拌入少量肉末,搓成一个个“乒乓球”,下锅炸到表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流油,然后煮汤或红烧。

不团结?加点“胶水”

有些食材本身不够黏,做成丸子一煮就散,那就得加点额外的“黏合剂”。比如,淮扬名菜“狮子头”,是丸子里的巨无霸,一个就能塞满小碗。它是用肥瘦掺半的猪肉泥团成的,但肉泥捏这么大的球可不牢靠。所以,在狮子头原料中,通常加入作为黏合剂的地瓜粉或鸡蛋清,它们不仅能让肉泥更“团结”,还能使肉的口感更香滑、软嫩。

地瓜粉、鸡蛋液、面粉、山药泥、红薯泥,都是做丸子常用的黏合剂。在北方不少地方,春节做炸肉丸,搅拌肉泥时,还会把隔夜的干馒头揉成渣,一并拌进去,也是异曲同工。

千锤百炼出“弹丸”

还有些地方,人们觉得加淀粉有损肉丸子的滋味和口感,于是想出了更高难度的办法,让肉自己产生黏性。潮汕牛肉丸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

在潮汕地区,无论烫火锅还是煮条,牛肉丸都必不可少。它以“爽脆弹牙”著称,好的牛肉丸掉在地上,能一弹蹦起老高。这样的牛肉丸是“打”出来的:用特制铁棒对牛肉进行无数次捶打,反复施加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让肉质纤维松散,释放出盐溶性肌纤维蛋白。这时再加入食盐,析出的蛋白质就形成了胶体状结构,使肉丸紧致又富有弹性。江南、福建地区制作鱼丸、虾丸、花枝丸也会应用这一原理。

千变万化的丸子,充满了厨师们的奇思妙想、灵光闪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它还有更多分支。但那些他山之丸,一定没有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光环——对我们来说,丸子不仅是一种家常又丰富的烹饪形式,更寄寓着家人团圆、诸事圆满的愿景。

豌豆//摘自《博物》2022年第11期,本刊有删节,飞客流依/图

猜你喜欢
牛肉丸圆子丸子
汕头牛肉丸
潮汕美食牛肉丸
清明圆子
我不做“丸子球”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潮汕牛肉丸
用大块肉做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