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婧恬,姚 谦
1.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中国上海 200083);
2.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健康系(中国上海 200025)
2022年3—5月,上海遭遇了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疫情。为避免疫情向高校蔓延,上海全市60余所高校均采取了封闭管理模式[1],在读大学生在家中、宿舍或出租屋等不同地点的有限空间中上网课、用餐、睡觉,无法正常上课、去食堂用餐或参与社交活动,长时间可能引发压力和焦虑情绪。有研究提示,积极健康行为可缓解焦虑和压力情绪。如一项对42 264人的meta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焦虑得分[2];一项欧洲的横断面研究(N=1 939)发现,少吃高糖和快餐、多摄入蔬菜水果的小学生压力水平低[3]。但针对大学生的此类研究有限。本研究对COVID-19疫情期间在读大学生在饮食、运动和电子屏幕观看时长等方面的行为(包括相关的意识和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其对焦虑和压力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制定保障在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4月11日—4月28日,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针对在上海的在读大学生发放问卷,共收到519份有效答卷。调查对象经知情同意后独立填写完成问卷。发放正式问卷前进行预调查检查问卷可读性。自制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学生的人口学信息、健康行为,以及焦虑与压力情况。
人口学信息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户籍地、在读学历、同住人数(除本人外)、主要居住地及填写问卷时封闭管理已持续时长等。
1.3.1 健康行为意识相关问题 有意识地控制电子屏幕的观看时长(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否),有意识地注重饮食健康(是、否),有意识地少吃或不吃夜宵(是、否),有意识地少吃或不吃高糖、油炸、高盐食品(是、否)。编码选项“是”为1,“否”为0(参照组)。
1.3.2 健康行为方式相关问题 ① 电子屏幕观看行为: 如每天看电子屏幕总时长(h)、每天非必要看电子屏幕时长(h)、每天睡着前1 h内看电子屏幕时长(min)。② 体育活动行为:如近7 d久坐(指清醒状态下坐着或躺着的低能耗行为)时长(h)、近7 d高强度活动(指大量出汗,呼吸较正常更为急促)和中强度活动(指轻微出汗,且呼吸较正常稍微急促)时长。将高强度活动和中强度活动时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每周运动量标准[4](即每周至少完成150 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每次至少持续10 min或者每周累计至少75 min高强度有氧运动)重新编码为:达到WHO推荐体育活动标准(是、否)。③ 饮食行为: 如每周吃蔬菜水果,鱼、肉类、鸡蛋、牛奶(鱼肉蛋奶)及早餐的频次(每天吃,经常吃:4~6 d/周;偶尔吃:1~3 d/周,没吃过),以及每周按时吃早餐、规律吃三餐(指三餐固定量、无暴饮暴食)频次(每天,基本:4~6 d/周;偶尔:1~3 d/周,从不)。
1.4.1 焦虑评估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5]评估焦虑水平。1~4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有时有”“大部分时间有”和“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项目中有l5项按上述l~4顺序评分,其余5项(第5、9、13、17、19)按4~1顺序反向计分。20项得分相加得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得标准分。依据中国常模,标准分<50分为正常,≥50分为存在焦虑情绪。
1.4.2 压力评估 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CPSS)[6]评估压力知觉。该量表共14个条目,0~4分代表“从不”到“总是”,得分越高表明压力知觉越敏锐,总分范围为0~56分。其中0~28分为压力正常,无须干预;超过28分提示存在压力,需进行调适。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双侧P<0.05计为具统计学意义。对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s进行描述,对分类变量和等级变量则采用n(%)描述。
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连续性变量与SAS量表和CPSS量表总分间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等级变量与SAS量表和CPSS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SAS量表和CPSS量表总分的差异。
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健康行为意识、健康行为方式变量作为自变量,SAS量表和CPSS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构建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确定其对减轻焦虑压力得分的作用,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入检验水准和剔除标准分别为α入=0.05与α出=0.1。
519名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3.59±2.62)岁。SAS得分为(45.30±12.00)分,正常者(<50分)占多数(69.1%),而检出有焦虑情况者(≥50分)有161人(30.9%)。CPSS得分为(28.23±9.61)分,一半以上(51.4%)的学生压力处于正常水平(≤28分),无须干预;有压力者(>28分)占48.5%。
被调查学生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及SAS、CPSS得分情况详见表1。本科生SAS量表和CPSS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生(P<0.05)。
表1 研究人群基本人口学信息与SAS、CPSS得分的单因素分析N=519
单因素分析发现: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注重饮食健康、少吃或不吃夜宵学生的SAS和 CPSS得分均显著低于缺乏上述意识的学生(P<0.05);有意识地控制看电子屏幕时长,少吃或不吃高糖、油炸、高盐食品的学生,CPSS得分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 研究人群的健康行为意识及其与CPSS和SAS得分的关系N=519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注重饮食健康意识与CPSS和SAS得分降低均有显著联系(β=-3.36, 95%CI:-5.12~-1.61;β=-4.46, 95%CI:-6.59~-2.34;P<0.000 1);有意识地控制看电子屏幕的时长和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与CPSS得分降低有显著联系(β=-2.43, 95%CI:-4.27~-0.59;β=-2.14, 95%CI:-3.89~-0.40;P<0.000 1)。
单因素分析发现,达到WHO推荐体育活动标准的被调查者SAS和CPSS得分为均较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每天看电子屏幕总时长、非必要看电子屏幕时长和睡着前1 h内看电子屏幕时长与SAS和CPSS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每周摄入蔬菜水果、吃早餐、按时吃三餐和规律吃三餐的频次与SAS和CPSS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周摄入鱼肉蛋奶的频次与SAS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近7 d每天久坐时长则与CPS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详见表3。
表3 研究人群的健康行为方式及其与SAS和CPSS的关系N=519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每周规律吃三餐频次高与SAS得分和CPSS得分降低均有显著关联(β=-4.08, 95%CI:-5.42~-2.75;β=-2.34,95%CI:-3.40~-1.29;P<0.000 1)。看电子屏幕总时长短和每周摄入鱼肉蛋奶频次高对SAS得分降低有显著影响(β=-0.38, 95%CI:-0.69~-0.07;β=-1.41, 95%CI:-0.15~-2.67;P<0.000 1);睡着前1 h内看电子屏幕及每日久坐时长短、每周摄入蔬菜水果频次高和达到WHO推荐体育活动标准对CPSS得分降低有显著影响(β=-0.09, 95%CI:-0.14~-0.04;β=-0.24, 95%CI:-0.41~-0.06;β=-1.23, 95%CI:-2.13~-0.34;β=-1.73, 95%CI:-3.31~-0.14;P<0.000 1)。
2022年3—5月,上海出现了自2019年底武汉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疫情,所有高校均采取封闭管理模式,在读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均受到影响。本研究从健康行为意识及方式两方面,重点探讨了积极健康行为对焦虑压力的缓解作用。发现有意识地注重饮食健康、控制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和进行体育锻炼,即每周吃早餐、规律按时吃三餐、摄入蔬菜水果或鱼肉蛋奶频次高、看电子屏幕总时长或睡着前1 h看电子屏幕时长短、达到WHO体育活动推荐标准和每日久坐时长短等对减轻焦虑压力水平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分别有28.3%、66.3%、64.2%、71.9%及59.0%的被调查学生在封闭管理期间有意识地控制看电子屏幕时长、进行体育锻炼、注重饮食健康、少吃或不吃夜宵及少吃或不吃高糖、油炸、高盐食品。有意识地注重饮食健康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而有意识地控制看电子屏幕的时长和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缓解压力。此前少有研究对健康行为意识的积极作用进行探索。本研究的结果支持疫情期间保持积极的健康行为意识可能有助于缓解焦虑压力,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积极的健康行为意识可能会形成正面的自我暗示,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积极的健康行为意识可能会促进积极的健康行为方式,从而降低压力及焦虑水平。
本研究发现,积极的健康行为方式有助于改善压力和焦虑情况。在饮食方面,保持规律的三餐,即三餐固定量、无暴饮暴食,有利于缓解压力及焦虑情绪;高频率地摄入蔬菜水果和鱼肉蛋奶,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情况。而一篇针对8 118名广东大学生,为期16个月的疫情下抑郁和焦虑情况的随访研究也发现,饮食不规律会导致大学生的抑郁及焦虑程度恶化[7]。另一项常态下对广东省某高校937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新鲜蔬菜摄入频率与压力水平呈负相关[8]。2021年澳大利亚一项大样本研究(N=1 187)也提示高频率地摄入蔬菜水果与成人压力水平降低有关[9]。在电子设备使用方面,本研究人群的电子屏幕使用时长平均为9.24 h,高于此前一项对536名四川师范大学本科生的屏幕时间研究报告的7.74 h[10]。而本研究确实发现,减少睡前1 h内看电子屏幕时长和看电子屏幕总时长,分别有利于改善压力及焦虑情绪。这可能是因为控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长,可以避免过多的外界信息输入,从而导致情绪波动;睡前减少观看短视频、浏览社交平台、打游戏,可以避免大脑处于亢奋状态而影响休息。有研究[11-12]表明,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或手机娱乐时间对大学生焦虑及压力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运动方面,本研究观察到有51.3%的在读上海大学生在封闭管理期间,能每周至少完成150 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每次至少持续10 min,或每周累计至少75 min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即符合WHO推荐的体育运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达到WHO推荐体育运动量有助于降低压力水平,这一结果与2021年疫情下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压力应对关系的研究[13]结果一致;后者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30 min及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水平。
本研究有以下优势:首先,本研究紧跟时事,在2022年4月上海疫情最为严重时进行问卷发放,时效性较强,避免了调查对象产生回忆偏倚。其次,本研究着眼于积极的健康行为意识与健康行为方式对缓解压力及焦虑情绪的作用,对高校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本研究采取网络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可能会对问卷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本研究在调查前进行了小样本的预先填写以保证问卷的易读性,而CPSS和SAS量表均为经过效度信度检查的经典压力和焦虑水平的标准量表,尽可能地保证结果的可靠性。第二,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随着高校允许学生返乡、逐步解封,如能继续跟踪随访人群压力与焦虑水平的变化,可能对疫情不同地区、阶段相关政策的制定更具有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因COVID-19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注重饮食健康,并保持规律饮食、适当运动、控制电子屏幕观看时长等积极的健康行为意识与健康行为方式有助于改善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基于此,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其保持积极的健康行为意识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