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感知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羞耻感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2-12-26 14:18方海健崔亚楠余凤琼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羞耻感链式弹性

方海健,崔亚楠,余凤琼

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中国合肥 23003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届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32亿,比2020年12月增加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为73%,其中10~19岁的人群占网民总数的13.3%[1]。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是指由于反复或者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行为障碍,当停止或者减少使用互联网,甚至可能出现戒断反应,造成个体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都将网络成瘾列为一种独立疾病,由此表明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化,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比例随之增高。中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查。例如,邓艳霞等[3]对湖南省中学生的研究表明,5 760名网民中有5.52%是网络成瘾者;谢永标等[4]调查了广州1 392名中学生,发现其中10.8%的人是网络成瘾者;王玉龙等[5]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包括10个省份的31 915名中小学生,结果发现有6.6%的人上网成瘾。网络成瘾不仅严重威胁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而引发犯罪行为。

感知压力(perceived stress)是对事件和情境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对某种超出自我能力情境和事件进行评价的产物[6]。该定义是基于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stress-cognitive interaction theory)[7],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注重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个体对压力事件的认知程度影响着个体的情绪状态,感知到更多压力的个体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楚啸原等[8]研究发现,压力感知会导致个体容易出现失控行为,因而可能发生网络成瘾行为。但该研究是基于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学生群体是否也适用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提出假设1:感知压力影响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

在感知压力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中,可能存在其他中介变量,其中羞耻感对成瘾行为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羞耻是一种强大的、不受欢迎的负面情绪,通常发生在违背内化道德原则或失败之后[9]。羞耻专注于自我,是痛苦的情绪体验,影响着个人对其身份核心的感觉,渴望自己被隐藏起来[10]。Tangney等[11]认为,羞耻倾向于激发社会退缩和回避,以保护脆弱的人,而逃避又可以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基于此,提出假设2:羞耻会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羞耻感在感知压力与网络成瘾间发挥中介作用。

感知压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如果不能有效调节,会产生负面情绪,例如抑郁、焦虑等[12]。而心理弹性可以有效调节个体情绪,与感知压力关系密切,心理弹性是个体经历压力性事件或困境之后依然能恢复积极适应性的一种发展现象[13],可以作为一个保护因素来降低感知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4],从而降低网络成瘾。而羞耻感作为一种强大的负面情绪,使人感到自卑和无价值,进而削弱心理弹性,降低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加网络成瘾的可能性。鉴于此,提出假设3:心理弹性会负向预测网络成瘾,羞耻感和心理弹性在感知压力和网络成瘾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从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角度,研究感知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羞耻感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以期为缓解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干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5所中学共发放问卷7 431份,删除无效问卷382份,回收有效问卷7 049份,有效率为94.86%。其中,男生3 652名,女生3 397名;城镇户籍4 450人,农村户籍2 599人;平均年龄为(16.28±1.298)岁。

1.2 研究工具

1.2.1 感知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该量表由Cohen等[15]编制,用来评估中学生感受到压力的程度,在中国人群中拥有良好的可靠性。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 0 分代表“从来不”, 4 分代表“总是”;共有10个条目,其中条目 4、5、7、8 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感知压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6。

1.2.2 Young网络成瘾量表 该量表由Young[16]编制,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测量网络成瘾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共有20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 分代表“几乎没有”,5 分代表“总是”;<40分表示无网络成瘾,40~59分表示轻度网络成瘾,60~79分表示中度网络成瘾,80~100分表示重度网络成瘾。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4。

1.2.3 心理弹性量表 该量表由于肖楠等[17]在2007年进行修订,共25个条目,包含坚韧性、力量、乐观性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 分代表“从不”,5分代表“一直如此”;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3、0.87、0.75。

1.2.4 中学生羞耻感量表 该量表由亓圣华等[18]编制,共有22个条目,包含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能力羞耻、身体羞耻4个维度。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1分代表“完全没有”,4分代表“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羞耻感越强。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1、0.87、0.82、0.87。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中介效应检验采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19]。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有10个,且首个因子的变异解释量仅为27.8%,低于临界值40%。说明共同方法偏差并不明显。

2.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家庭居住地后,对感知压力、网络成瘾、羞耻感和心理弹性4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感知压力与网络成瘾、羞耻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网络成瘾与羞耻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羞耻感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详见表 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2.3 羞耻感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采用 Hayes 的中介效应检验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方法,应用 SPSS 宏程序的Model 6,在抽样 1 000 次和控制性别、家庭居住地的条件下,检验羞耻感和心理弹性在中学生感知压力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生感知压力正向预测羞耻感(β=0.48,P<0.001),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弹性(β=-0.42,P<0.001);羞耻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弹性(β=-0.21,P<0.001)。由于性别为分类变量,故将男生设为对照组纳入回归分析,所有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后,感知压力对网络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30,P<0.001),羞耻感(β=0.31,P<0.001)和心理弹性(β=-0.13,P<0.001)均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详见表2。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中介效应由3条路径产生。① 路径1:感知压力→羞耻感→网络成瘾;② 路径2:感知压力→心理弹性→网络成瘾;③ 路径3:感知压力→羞耻感→心理弹性→网络成瘾。根据表 3 显示,3条路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 0,表示3条间接效应都显著;由此表明羞耻感和心理弹性都可以预测网络成瘾,且羞耻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在感知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详见图1。

图1 链式中介效应图

表2 链式中介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3 羞耻感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探讨了羞耻感和心理弹性在中学生感知压力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中学生感知压力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中学生感知压力能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这与前人研究一致[20],也验证了假设1。根据压力消解理论(stress digestion theory)[21],即当个体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可能采取物质滥用、成瘾等消极方式以消解压力。根据一般性紧张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22],感知到压力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会选择从压力情景下逃避,即感知压力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23]。另有研究[24]表明,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是显著相关的。此外,通过情绪面孔识别实验[25],发现网络成瘾者的情绪智力较低,而情绪智力能够调节个体所感知到的压力[26],所以感知压力越高,越需要通过网络来释放压力,更易造成网络成瘾。

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来探究中学生感知压力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发现羞耻感和心理弹性均能单独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到了总效应量的 28.89%和10.72%。感知压力通过羞耻感对网络成瘾产生积极效应,具体体现为感知压力正向预测羞耻感,同时羞耻感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这符合假设2的观点。根据Lewis[27]的观点,羞耻是直接针对自我的,自我是负性评价的中心,而中学生由于学业、人际压力过大,将无法缓解压力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标准[28],容易产生羞耻感。逃避自我理论(escape from self-theory)[29]认为,羞耻感是通过逃避来保护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不良情绪反应;而自我治疗理论(self-medication theory)[30]表明,个体通过成瘾行为来降低羞耻感带来的负面情绪。高羞耻感的个体更倾向采用逃避回避的方式来面对压力事件,而网络世界的虚拟和隐蔽性迎合了其逃避现实、拒绝与他人相处的性格特征,所以羞耻感与网络成瘾行为呈正相关,即高羞耻感个体更容易网络成瘾;而低羞耻感个体则会倾向于向他人求助,所以即使感知到过大的压力时,也会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减少网络成瘾。此外,心理弹性在感知压力和网络成瘾间也存在中介效应。具体表现为感知压力正向预测心理弹性,心理弹性负向预测网络成瘾。心理弹性作为个体的一个保护性特质,通过让更多人获得积极情感资源的方式来增强对压力的抵抗力[31]。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时会采取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反之,就会通过成瘾等非合理行为来应对压力。本文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即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越低[32]。

本研究发现,羞耻感和心理弹性在感知压力和网络成瘾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说明中学生感知压力可以影响羞耻感,进而影响心理弹性,最终影响网络成瘾。根据自我控制理论(self-control theory)[30],羞耻是对个体的自我负性评价,导致个体的负面情绪,而对负性情绪的管理可能导致心理弹性降低。心理弹性的降低会削弱个体情绪控制能力并增加消极的情绪认知[33],产生负面情绪,增加个体的羞耻感。本研究发现,羞耻感可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两者呈负相关,即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羞耻感水平越低。这和前人研究结论不一致。尤程鹏[34]的研究指出羞耻感并不能预测心理弹性,且两者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他的被试人群是大学生,且使用的也是大学生羞耻感量表,而本研究被试是中学生群体,采用的是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二是中学阶段是自我意识高速发展期,急需自我认同,而当缺乏自我认同、自我评价过低时,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所以在感受到过大压力时,自我认同降低导致更容易产生羞耻感;而自我认同较低,同样会降低心理弹性[35]。有研究[36]发现,羞耻感并不仅仅是带来负面影响,也可以促进个体自我调节,但大多集中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在人际交往中,适当表现出羞耻感,会使个体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的利益,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而在大学期间,学业压力并不是主要压力,取而代之的是人际交往压力,所以这也可能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羞耻感与心理弹性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的原因;而中学生群体中主要压力还是来自学业,所以羞耻感的负面影响更大,因而在本研究中羞耻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法,属于横断研究,不能推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无法了解中学生感知压力变化的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内在变化机制;但研究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了启发与思路,可以通过提高增加自我认同感、积极归因等方法来提高心理弹性和降低羞耻感,从而缓解个体的网络成瘾。

猜你喜欢
羞耻感链式弹性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线性表成组链式存储结构研究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上海全链式布局电影产业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