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WANG Jian-guo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2)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如何合理调控人口空间分布、实现人口有序增长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进入人口快速增长期。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人,明显超出了1993年对2010年人口规模的控制目标,也突破了2004年对2020年的规划目标。北京市人口规模过大不仅给北京的交通、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造成了严峻压力,还加剧了北京市与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由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4月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达到顶峰,为2195万人,但是此后北京市人口开始趋缓微降,到2020年常住人口为21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840万人,占38%。
虽然北京市的人口规模不能过大,但是疏解后的规模不能过度低于最优规模和城市规划目标,且不能低于正常的保有规模。如果北京市人口规模进一步下降,那么将难以实现2017年新版城市规划中“2020年后长期稳定在2300万左右”的目标。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转移和交通一体化取得了更多的成果,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相对较慢,未来预计会加快推进。为了使得北京市达到适宜的人口规模,需要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多大程度能够影响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进行进一步的模拟分析。不少研究讨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去疏解北京市人口的潜在可行的政策,其中包括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段成荣,2013;李国平和席强敏,2015;尹德挺,2015;李国平和罗燕,2016),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缺乏严谨的实证和预测等定量分析。
借鉴Xing和Zhang(2017)的模型,假设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其间接效用函数是
记北京市为j=b,北京市的流动人口预期规模等于每个个体选择北京市的概率之和,即。
对于区位选择模型,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法。第一阶段对式(2)的条件Logit模型进行MLE估计,估计出城市固定效应;第二阶段用估计出的城市固定效应θ^j对包括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城市特征进行回归,即
本文使用的微观个体数据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这个数据集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包含丰富的人口、就业和工资信息。流动人口定义为离开县级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16到60周岁的、从事务工经商的个体,既包括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也包括城市户籍流动人口。城市层面数据主要来自2014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气候数据来自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第二阶段回归中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这个变量是一个综合指标,由从不同侧面反映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多个指标组成。本文首先构造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和公共交通等5个基本公共服务一级指标,然后在各一级指标下分别构造共12个二级指标。关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用人均公共图书和影剧院数量来衡量。对于公共教育,使用小学和中学师生比来度量。就公共卫生而言,使用人均医院、医生和床位数来衡量。对于公共环境,使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人均绿地面积来衡量。公共交通指标则采用人均道路面积、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数量。最终,构造成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指标I。此外,还使用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中学校和医院工作人员学历比例推算教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医生队伍中硕士及以上人数,以此作为其服务质量的代理变量,进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指标II。在二级指标合成一级指标的过程中,使用了主成分方法。
表1给出了分别使用两种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的估计的式(3)的结果。根据两个指标所估计的模型的结果相近,我们主要讨论基于基本公共服务指标II的结果。模型4只加入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与预期一致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对城市固定效应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是0.463。而且模型4的拟合优度达到0.426,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对城市固定效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模型5加入对数城市人口、失业率和一月份气温等城市特征。结果,基本公共服务的系数下降到0.301,比模型1基本公共服务系数下降了35%,但是模型的拟合优度升至0.781,上升了一倍。当在模型6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省份虚拟变量以控制未观测到的省级特征后,模型的拟合优度上升到0.937,这足以满足后面模拟的精度需要。同时,基本公共服务的系数进一步下降到0.157。也就是说,如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被选择的平均概率将提高15.7%。
表1 城市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
本节将基于表1模型6的估计结果,模拟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效果。在模拟过程中,假设户籍制度不变,以致户籍人口不会因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发生流动。本文考虑两大类政策模拟情景:①由中央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保证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变,同时使得河北城市和天津市逐步提升至北京市同等水平。②由北京市支持天津和河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将天津和河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到相应的平均水平,同时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也降至平均水平。给定模拟出的样本人口规模结果,在假设样本人口变化和总量人口变化一致的条件下,来推测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常住人口总体规模变化。
模拟结果见表2。(a)组是2015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数。(b)组是模拟人口数。按照情景(1)进行模拟,将河北城市或天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至北京市后,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也只下降42万人和34万人。而将河北和天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提升至北京市后,北京市流动人口将下降70万人。按照情景(2)进行模拟,如果北京和天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下降到平均水平,而天津市提升至平均水平,那么北京市流动人口样本量将减少18.3%,相应地推算出北京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下降150万人。如果北京和天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将下降248万人。进一步,如果最终京津冀共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将减少266万人,分别达到1905和557万人。比较模拟(b1)和(b2)的结果可知,将北京市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疏解到津冀城市比单纯地提升津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能减少北京市人口规模。
表2 京津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北京市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的模拟 单位:万人,%
为了分析京津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北京市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我们允许高技能和低技能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反应不相同。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高技能人口比低技能人口更偏好基本公共服务,因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高技能人口流动的影响更大。对北京市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的模拟结果见表2第4列。按照情景(1)进行模拟,提升河北和天津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至北京市水平,那么北京市高技能人口占比只是略有下降,最大降幅是0.8个百分点。按照情景(2)进行模拟,北京市高技能人口占比进一步下降,最大降幅是2.3个百分点,降至37.6%,但依然在可控范围内。总体而言,北京人力资本水平受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本文使用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估计了流动人口区位选择模型,继而模拟了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北京市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本文发现,如果由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来支持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河北城市和天津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都提升到北京市的水平,将对北京市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本影响很小。如果通过北京市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来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得三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达到相同的平均水平,将会较大幅度降低北京市人口规模,并小幅降低其人力资本水平。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可以得到下列政策启示。首先,为了促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也为了实现2017年版北京市城市规划人口目标,在疏解北京市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需要加大中央对于河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转移支付。其次,北京市为了实现正常的保有规模,需要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加强首都核心功能建设,推进高精尖行业发展,放松户籍门槛,以吸引高技能人口,抵消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影响。最后,河北城市加强自身的经济发展,升级产业结构和完善财税体制,增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