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分析

2022-12-26 11:35曾华婷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根型电针颈椎病

曾华婷

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 福建南平 353199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具有年轻化、早龄化的趋势,调查显示,超过96.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颈部健康情况极不乐观[1]。有分析显示,多数患者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其生活质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2]。目前,临床缺乏神经根型颈椎型特效治疗手段疗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治疗、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各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受病情、患者个人体质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疗效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手术治疗一般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但由于具有创伤性及风险性,目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并不多[3]。采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独特疗效,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4]。电针是将传统针灸与电刺激相结合,广泛应用临床各科疾病。本文探究电针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0~55岁,平均(42.63±5.58)岁,病程5~36个月,平均(19.86±5.68)个月。试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1~55岁,平均(41.95±5.36)岁,病程6~36个月,平均(20.42±5.3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5],颈痛、颈部僵直,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呈发作性或呈持续性,咳嗽、喷嚏、深呼吸时症状加重,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年龄30~55岁;病程≤36个月;单侧发病;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2.2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上肢疾病,如网球肘、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合并颈椎及上肢外伤史、手术史、骨质疏松;合并针刺部分皮肤破损或瘢痕皮肤;合并未控制的精神类疾患,无法配合治疗。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牵引治疗。使用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患者取坐位,平视前方,下颌水平或略低15°牵引初始重量为3~4 kg,逐渐加重,最多不超过体质量的20%,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持续牵引15min,1次/d。

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牵引结束后休息30min,取双侧天柱、百劳、大杼穴,采用一次性针灸针(0.35mm×25mm),大杼向脊柱方向斜刺0.5寸,天柱、百劳直刺0.5寸,将电针仪负极连接于百劳穴针柄,正极连接同侧天柱穴针柄上,对侧百劳、天柱采用同样连接方式,采用断续波,频率为4~6 Hz,30min/次,1次/d,治疗2周。

4 评估指标

4.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包括颈部僵硬、疼痛、麻木、压痛,上肢麻木5项,采用4级评分法,0分表示无,3分表示最严重。

4.2 临床疗效 治疗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结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临床痊愈: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5%~94%;有效: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4.3 疼痛评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共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疼痛。

4.4 生活质量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参照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7],删除量表中第9项“驾驶”,其余8项予以5级评分法,0分表示没有,4分表示最严重,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低。

5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s)

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比较

治 疗 后,两 组VAS评 分、NPQ评 分 均 降 低(P<0.05),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比较(±s±s)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以30~50岁人群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一般起病缓慢,亦有部分患者呈急性起病,慢性发病者由于受累关节移位,颈部向患侧旋转活动时活动受限,颈部后伸运动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急性期因受累关节突关节呈急性炎症,关节滑膜及关节囊炎性肿胀,出现颈肩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加重。本病发病因素较多,病理改变复杂,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颈部生物力学不稳、机械压迫、化学性神经根炎及自身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有关[8]。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首选,颈椎牵引是保守治疗的有效方式之一,可效缓解临床症状,通过机械外力作用,可以增宽椎间隙、恢复颈椎稳定性及生理功能,缓解受压的神经根、脊髓,改善血液供应,恢复神经组织功能,剥离、松解相关组织粘连,缓解颈部、上肢部肌肉痉挛,消除局部炎症和水肿,还可以促进椎体滑脱和钩椎的关节复位,牵开迂曲的椎动脉,保持椎动脉通畅,维持大脑血液供应。此外,牵引后可增加颈椎间盘间隙,有利于突出椎间盘复位[9]。牵引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但由于本病易反复,加之患者生活、工作习惯难以彻底改变,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满意,患者存在反复就医的现象,逐渐对疾病产生消极认知,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寻求更高效的治疗方式仍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中医药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将本病归属于“项痹”“痹证”范畴论治,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生发展与体质、气候、生活环境等有密切联系。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内经》,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所致。现代中医学认为,本病涉及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与劳逸不当、久病体虚等有关,外因责之于感受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在证虚卫外不固的内在基础上,感受外邪,邪气痹阻经脉,病变多涉及筋骨、肌肉、关节,导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受限等。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受个人先天禀赋不同,外邪可有寒热转化,痰浊、瘀血、水湿等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治疗当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防止疾病传变[10]。

既往研究显示,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越来越普遍,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疗法,尤其是针灸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等方便更具优势[11-12]。电针是将现代电刺激与传统针刺治疗相结合,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试验组在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引入电针治疗。针刺取穴为百劳、天柱、大杼,上述穴位是中医大师靳瑞“靳三针”中“颈三针”的经典取穴法,三穴均位于颈椎核心肌肉群附近,其中百劳位于第五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寸,具有舒经活络之功效;天柱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具有强筋健骨之功效;大杼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具有祛风解表,强筋骨之功效,三穴合用,具有疏通太阳经脉气血,通畅督脉的功效,在以往临床治疗中被证实确有实效[13-14]。在前期牵引治疗的基础上,椎间盘生理结构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神经压迫得到缓解,电针在此基础上,通过电流的刺激作用,可进一步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和局部血液循环,更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水肿吸收,刺激局部肌肉,调节肌张力,解除颈部肌群痉挛及疼痛,提高颈椎活动度,远期疗效更加稳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5-16]。

本研究显示,加用电针治疗后效果更明显,临床症状改善、疼痛缓解等方面更具优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升高。有研究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存在无菌性炎症,患者IL-1、IL-6、TNF-α等微炎症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疼痛密切相关[17],但由于本单位医疗条件有限,未能对相关微炎症指标进行检测,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需日后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根型电针颈椎病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