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敏,周小炫,陈伟,郑欣,陈钦思,苏志超,赖橼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1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3
3 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003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据调查显示[1-2],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4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存在肢体偏瘫表现。脑卒中恢复期后,软瘫肢体肌张力开始升高,逐渐出现痉挛、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这是肢体功能恢复的必然过程及康复的关键时期[3]。如痉挛失治误治可渐致关节挛缩畸形,甚则患肢功能完全丧失,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给其治疗情绪及康复信心亦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2,4]。目前如何进一步改善痉挛仍是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重点与难点,西医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针灸是卒中后偏瘫常用的中医康复疗法,其中艾灸治疗偏瘫肢体痉挛疗效确切[5],具有简便经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电子灸可灵活调节灸温及治疗时间,且无艾烟污染环境,临床可行性较强[6]。本研究旨在探讨电子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①脑卒中的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中的诊断标准[7];②中医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6试行)[8]。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②年龄40~75岁;③病程2周至6个月;④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MAS分级Ⅰ+~Ⅲ级;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偏瘫上肢痉挛的患者;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意识不清或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③合并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等无法配合的患者;④正在服用肌肉松弛剂未停药满两周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4 剔除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者;②其他原因而无法继续治疗者;③研究者发现有其他影响疗效判定情况而需终止者。
本研究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2020年10月—2022年3月住院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1 对照组 给予基础西医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西药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调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康复训练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六版)[9],物理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肌肉牵伸训练、放松训练、主被动活动训练等,40 min/次;作业治疗包括穿衣、洗漱、进食、如厕、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等活动能力训练,40min/次。康复训练由治疗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循序渐进地进行,1次/d,每周5 d。
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子灸。选取患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先将eMoxa-I型电子灸治疗仪(江苏为真生物医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100039号)接入电源并开启开关,然后将专用一次性灸片置入灸头腔内并用胶带将灸头固定于穴位上,最后调节治疗温度为45℃,治疗时间30 min,1次/d,每周5 d。2组均连续治疗4周。
①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10]:评定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分为0、Ⅰ、Ⅰ+、Ⅱ、Ⅲ、Ⅳ级,分级越高,痉挛程度越严重。②简化Fugl-Meyer上 肢 运 动 量 表(simplified Fugl-Meyer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U)[11]:评定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总分66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③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2]: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Back抑郁量表(Ba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13]:评定患者抑郁程度,总分63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⑤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SF-36)[14]:评定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45、P=0.519)。治疗后,2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z=-2.735、P=0.006,z=-4.618、P<0.001),且 治 疗 组 低 于 对 照 组(z=-2.485、P=0.013),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AS分级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FMA-U、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 计 学 意 义(t=0.403、P=0.688,t=0.521、P=0.607)。治疗后,2组患者FMA-U、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t=-8.531、P<0.001,t=-13.072、P<0.001;t=-16.102、P<0.001,t=-19.492、P<0.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2.804、P=0.006,t=2.829、P=0.006),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及MBI评分比较(±s±s)
2组患者治疗前BDI、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2、P=0.617,t=-0.184、P=0.855)。治疗后,2组患者B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0.504、P<0.001,t=13.982、P<0.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4.659、P=0.001);2组 患 者SF-36评 分 均 较 治疗 前 升 高(t=-4.508、P<0.001,t=-6.275、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8、P=0.060),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BDI及SF-36评分比较(±s±s)
治疗组患者在灸疗过程中诉灸贴发烫、皮肤瘙痒各1例,予更换灸贴治疗后症状缓解,检查灸处皮肤未见烫伤、水泡及丘疹;灸疗结束时头晕、冷汗者1例,立即平卧休息并饮温糖水后缓解,考虑可能因未按时进食而引发低血糖症状所致。对照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诉困倦乏力、头晕1例,平卧休息后缓解,分析可能与患者近日感冒有关。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608)。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将偏瘫肢体恢复分为六期[9],一期:迟缓性瘫痪,肌张力消失;二期:引出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出现痉挛;三期:随意出现共同运动,痉挛明显;四期: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痉挛稍减轻;五期:从基本共同运动到独立运动,痉挛减轻;六期:协调运动大致正常,痉挛基本消失或轻微。可见脑卒中早期偏瘫肢体多呈软瘫状态,进入恢复期后患肢肌张力逐渐升高,痉挛开始加重,此时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造成终身残疾[15]。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最常用的干预手段,能通过良肢位摆放、痉挛肌牵伸及运动训练等降低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增强主动肌的协调性,纠正异常运动模式,进而抑制偏瘫肢体痉挛[16]。但单纯康复训练对部分配合度较差的患者疗效尚不理想[17],进一步探寻促进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属于祖国医学“偏枯”“筋病”“痉证”范畴。《素问·痹论》载:“痹在于筋,则屈不伸。”《临证指南医案》云:“有年偏枯,是气血皆虚”。脑卒中患者进入恢复期,虽病情趋于稳定,但正气已伤,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肢体筋脉,阳不化气,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筋失柔养,故发为肢体痉挛[18]。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其治疗应以温阳通脉、柔筋缓急为主。针刺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16]。现代研究认为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因情志抑郁或焦虑不配合治疗,进而影响康复效果[19]。针刺的有创性及疼痛刺激易引发和加重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患者依从性不高。灸法具有简便无创、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医学入门》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艾灸具有良好的温通作用,能够鼓舞阳气、振奋气血,经气充盛,血脉和顺,则筋急得缓。温热效应是影响灸法疗效的主要因素,普通艾灸多以患者主观感觉描述灸温,缺乏量化标准,且脑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痛温触觉减退,容易导致烫伤[5]。电子灸温度恒定、不易灼伤患者,研究发现[6,20]其既能充分发挥艾灸温热刺激而改善循环,还具有磁疗镇静与整体调节效应,能够有效改善痉挛状态,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及高敏感性。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本研究选取偏瘫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及合谷穴进行治疗。其中,肩髃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医宗金鉴》言曲池“主治中风,手挛筋急”,《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合谷主治“手臂膊痛红肿,手臂挛不能握物”。此三者均属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明经气盛血多,“主润宗筋,宗筋主骨利关节也”。外关既是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又属于八脉交会穴而通于阳维脉,不仅能联络表里气血,和解少阳而疏肝利胆,还能维系诸阳经经气,温经活血通脉。研究显示[21],合谷、曲池、肩髃、外关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最常使用的针灸穴位。四穴合用通过艾灸能使热透病所,有温阳通脉、柔筋缓急之功,兼具和解少阳、疏肝利胆解郁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子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缓解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8]。卒中后抑郁不仅会影响患者康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还会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22]。艾灸改善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已被证实[23]。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子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推测可能与灸疗外关穴能够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有关,同时经治疗后痉挛缓解、肢体功能提高等亦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采用电子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上肢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治疗安全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尚需扩大样本量,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电子灸的治疗效果,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