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郭广昊,郭香云
(巨野县人民医院 山东巨野274900)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病理因素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较常见,存在生长分裂缓慢、扩散转移较晚等特点,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1-2]。目前,早期肺癌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但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方式,会对患者造成应激损伤,影响预后康复[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一种在围术期应用多种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方法来减轻手术应激和并发症,以达到最佳治疗和康复效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外科领域[4]。肺癌手术患者经科学的呼吸训练后,残留肺组织仍能发挥代偿功能,故围术期开展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选取2019年8月1日~2021的8月31日收治的200例肺癌手术患者,探讨围术期快速康复理念下呼吸道综合管理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肺癌;②年龄≥18岁;③无手术治疗禁忌证;④首次进行手术治疗;⑤依从性良好,能主动配合并坚持完成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病、血液疾病、糖尿病等[4];②已出现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③白细胞水平和血小板水平低下;④卡氏评分<70分;⑤临床资料不完整;⑥中途失联、失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9例、女31例,年龄(52.04±5.74)岁;发病部位:左肺60例,右肺40例;病理类型:鳞癌56例,腺癌32例,其他12例;肿瘤分期Ⅰa期 39例,Ⅰb期 25例,Ⅱa期 26例,Ⅱb期 10例;手术方式:腔镜下肺叶切除术56例,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44例;肿瘤直径(3.66±0.72)cm;卡氏评分(80.64±5.36)分。观察组男67例、女33例,年龄(52.10±5.88)岁;发病部位:左肺56例,右肺44例;病理类型:鳞癌54例,腺癌33例,其他13例;肿瘤分期Ⅰa期 40例,Ⅰb期26例,Ⅱa期26例,Ⅱb期8例;手术方式:腔镜下肺叶切除术59例,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41例;肿瘤直径(3.71±0.75)cm;卡氏评分(80.71±5.44)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开展常规健康教育,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术后定时换药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生活护理。
1.2.2 干预组 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理念下的呼吸道综合管理。
1.2.2.1 术前 ①基础护理:患者入院第1天评估其疼痛情况,安抚情绪,遵医嘱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超前镇痛治疗。采用视频和宣传材料等媒介对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病情,讲解手术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强调手术治疗的优势,介绍快速康复理念干预的具体内容,以获得患者配合。加强术前心理辅导,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术前无需禁饮食,术前1 d给予患者流质饮食,静脉补液,术前2 h给予适量10%葡萄糖口服,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②呼吸管理:a.腹式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取坐位,一名护士站在患者床旁,双手分别置于患者胸骨柄和脐部,感受患者的胸部运动和腹部起伏,嘱其用鼻深呼吸后屏气2 s,将口唇缩成“O”形后缓慢呼气,腹部内陷,膈肌上抬,协助患者排出最大残气量。b.用力呼气。由1~2次呵气动作组成,正常吸气后声门保持张开,收缩腹部和前胸部肌肉由小到中量的肺容积进行呼气(手放置于胸部和上腹部能感觉到震动)较快地发出无声的“哈”音。c.有效咳嗽训练。采用二步咳痰法,指导患者咳痰前进行5~6次深呼吸,随即进行深吸气,并保持口张开状态,浅咳,待痰液到达咽喉部位后即快速排出。d.吹气球训练。选择大小适中的气球,鼓励患者深吸气后用力吹爆气球,鼓励患者用最大力气排出肺内气体,每天早晚各练习5次。
1.2.2.2 术后 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天补液量约为2000 ml。为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鼓励患者清醒后咀嚼口香糖,术后每30 min听诊1次肠鸣音,若肠鸣音达到4次/min时,指导患者进食促进排气的汤汁(如桔皮水等)。术后6 h饮水,24~48 h后过渡至流质饮食,禁食高糖食物及易产气食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术后12~24 h拔除引流管,术后24 h内拔除导尿管。待患者清醒后鼓励并指导活动四肢,每间隔3 h辅助其翻身1次,术后1 d鼓励患者下床活动。①排痰:指导患者行侧卧位,选择NHZ-01型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排痰机时间为10~15 min,初始频率20 CPS,叩击头放于胸廓,由下而上,从外到内,每个部位叩击约30 s,感染部位的叩击时间延长并加大频率,排出深部痰液。②术后呼吸功能锻炼:a.术日。患者术后仍有残余的麻醉效果,疼痛感较轻,可指导自主完成简单的呼吸训练(术前呼吸管理)每次训练10 min,2次/d。b.术后48~72 h。此时患者麻醉效果逐渐减退、痛感明显,遵医嘱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引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同术前呼吸管理),每3~4 h进行1组。c.术后72 h后。患者剧烈咳嗽时,捂住切口敷料,避免牵拉痛。每天至少训练2次,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耐受程度适当增加咳嗽训练次数,以促进痰液排出。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②肺功能指标:采用相同型号的肺功能仪记录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量(VC)。③呼吸困难: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价两组呼吸情况,各条目评分为0、1、2、3、4分,观察患者步行或上楼时引起气促的活动强度,评分与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成反比。④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呼吸衰竭、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肺水肿。
2.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FEV1、MVV、FVC、VC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FEV1、MVV、FVC、VC水平比较
2.3 两组mMRC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mMRC评分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咳嗽、低热、胸痛等为常见症状,可转移至骨骼、脑、肝等[6]。目前,临床治疗肺癌多以手术为主,采用肺癌根治术,通过切除病灶组织,防止其转移至健康组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或达到治愈效果。但该术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生理健康,发生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7]。因此,实施有效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康复核心是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减少机体应激反应,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8]。呼吸道管理属于快速康复的关键部分,有研究认为,通过气道管理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帮助多数难以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可知,该干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生理功能恢复。分析原因:既往常规护理虽具有一定护理效果,但护理措施较单一,患者术前需禁饮食和常规肠道准备,术后更需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和引流管,一定程度上延误患者的康复,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快速康复理念干预可强化围术期各个管理环节,科学缩短患者术前禁饮食时间,不给予常规肠道准备的同时通过术前适量给予静脉补液和术前1 d的流质饮食,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避免因饥饿、口渴而引发脱水和机体电解质紊乱的现象。与此同时,术前2 h给予口服适量10%葡萄糖溶液,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高分解代谢状态。待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后给予促排气的汤汁,术后6 h即可饮水,更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配合呼吸道综合管理,促使患者术后尽快自主排痰,充分发挥肺部代偿功能,改善生理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术后6个月FEV1、MVV、FVC、VC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干预组mMRC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与郑艳丽[10]研究成果一致。临床将呼吸道综合管理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可改善肺功能,减少呼吸困难。分析原因:在呼吸道综合管理中,重视对患者的呼吸锻炼,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能增加患者膈肌活动范围,提高通气量和肺活量,最大限度扩张胸廓,改善心肺功能。缩唇呼吸则利于改善患者呼吸流速,提高气道内压力,有效排空肺泡气体。同时,通过振动排痰机对患者进行排痰,可帮助其排出深部痰液,降低肺部感染率。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围术期快速康复理念下呼吸道综合管理不仅能改善肺癌患者肺功能,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进程。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即抽取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本研究样本中,个别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增加了误差;且本次研究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因此,在日后临床工作中仍需扩大样本量、完善实验设计等,进一步开展研究,明确呼吸道综合管理应用于肺癌术后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