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梅,蒋娟妹,蔡 静
(海警医院 浙江嘉兴314000)
心力衰竭又称心衰,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的常见表现,具有易反复、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1]。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显示,我国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衰患者约500万,且其中以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该报告还指出,心力衰竭发病率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年龄越大者心衰发病率越高。受年龄、身体功能等因素限制,老年心力衰竭已成为我国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我管理是慢性疾病治疗与护理中,个体应对生活方式改变和处理的能力[3]。自我管理在老年心衰患者治疗及康复中非常重要,有效的自我管理能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虽然既往已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研究,但该水平因地区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调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和影响因素,制订护理对策,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2018年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4]慢性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③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Ⅱ~Ⅳ级;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目的、过程并自愿参与;⑤患者意识清晰、精神正常。排除标准:①急性心力衰竭或初次就诊患者;②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者;③资料缺失、调查期间死亡者;④合并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者。160例患者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60~83(67.27±4.30)岁;心功能分级:Ⅱ级83例,Ⅲ级68例,Ⅳ级9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调查问卷 ①采用我院自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民族、宗教信仰、收入状况、家庭照顾者、医保情况、婚姻状况等资料,结合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研究纳入可能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其影响因素。②采用施小青等[5]设计的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该量表包括症状管理(7个条目)、心理/社会适应管理(5个条目)、药物管理(5个条目)、饮食管理(3个条目)4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量表各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1~4分),严格执行计4分、经常执行计3分、偶尔执行计2分、从不执行计1分。各维度全部条目得分合计即为该维度的总得分,各维度总得分合计为自我管理总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对应维度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研究者在术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详细解释研究的目的,在征求本人及家属同意后填写调查问卷。研究者通过统一指导的方式解决患者问卷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单独指导造成非客观因素影响调查结果。所有问卷均于调查当日现场发放,填写完毕统一回收,经双人双次统计、录入后,再次核对,问卷回收有效率100%。
2.1 本组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 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分,
2.2 本组患者自我管理单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理程度、病程、心功能分级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本组患者自我管理单因素分析(分,
2.3 本组患者自我管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心功能分级、自理程度、病程)纳入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我管理评分为因变量,赋值越高,其程度越严重,自变量赋值标准见表3。本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心功能分级、自理程度、病程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标准
表4 本组患者自我管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16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为(50.63±4.95)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慢性心力衰竭属于慢性病,病程长,其症状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患者在疾病长期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怀疑、焦虑等消极情绪,甚至丧失治疗疾病的信心,导致心理/社会适应维度评分偏低。该评分略低于俞海萍等[6]对上海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调查数据,可能与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60岁以上患者有关,老年患者相较于年轻患者生理、心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导致其自我管理水平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症状管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社会适应管理。表明本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及药物自我管理水平较可观,饮食及心理/社会适应管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李景枫等[7]研究结果一致。马晓婷等[8]对高原地区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调查,该研究得分率最高的维度是药物管理,其次是症状管理,最低为饮食管理,可能与高原地区饮食习惯有关,高原地区患者多年来长期食用奶茶、牛羊肉等富含脂肪的食物,饮食管理相对较困难。此外,受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高原地区居民食物中钠含量更高,而本地区饮食相对较清淡,因此在维度得分方面因地区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3.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1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心功能分级、自理程度、病程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分析原因:①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相较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有更多途径获取疾病及自我管理相关知识,故受教育程度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9]。②心力衰竭患者水肿、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随心功能分级提高而发生明显进展,躯体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对于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的老年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故无法独立完成各项自我管理活动,自我管理水平降低[10]。③患者自理能力越强,其心理社会适应管理、症状管理、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及自我管理总分均随之提高,可能因为自理程度好的患者自我管理过程中不依赖家人,可独立完成自我管理活动,更有利于建立自信,形成正向反馈,促进自我管理水平提高。④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病程密切相关,随着病程延长心功能变差,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继而导致患者活动范围缩小或遵医嘱限制活动,甚至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更需要依赖家人照顾,其自主能力降低,出现不安、焦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控制能力降低,消极态度应对疾病,降低自我管理能力和意愿[11]。
3.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对策 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对策,具体措施包括:①强化集体自我管理意识。建立心力衰竭患者安全网,保持患者间的良好联系;鼓励患者进行互帮互助,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向获取信息渠道有限的患者分享所了解的知识;护理人员及时评估安全网内分享内容,保证分享内容科学有效,继而提升全部患者自我管理水平[12]。②加强症状管理监测。向全部患者和家属发放自我管理手册及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理解、掌握自我管理相关操作;指导患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尿量、盐分、水分摄入量等;对于心功能分级较高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加强对其主要照顾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告知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管理[13-14]。③加强基础知识认知指导。提高患者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疾病临床症状、治疗方案、遵医嘱治疗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同时告知患者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包括少量多餐、盐摄入量为5~7 g/d,且每日液体摄入量不易过多;注意保暖,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或感冒[15]。④制订自我效能强化策略。利用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心衰患者自我管理座谈会等;积极发挥患者的榜样作用和影响作用,使患者充分感受到社会和家庭支持,提高心理/社会适应管理能力。⑤加强心理疏导。首先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建议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运动锻炼、听音乐,疏导不良情绪,同时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嘱家属多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同时加强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在生活中多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加强用药指导。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减少不规范用药而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指导家属密切监测患者的体重、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患者3 d内体重增加2 kg以上,应注意有无水钠潴留情况,考虑增加利尿剂的使用量。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低、心功能分级高、自理程度差、病程长是导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通过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加强症状管理监测、增强自我效能等措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