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军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6700)
以研究人员所在医院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的选择来源,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神经内科收治的49例老年眩晕症的患者为常规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内同等条件的49例老年眩晕症的患者为中医组研究对象。常规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分布47-80岁,平均年龄为(55.27±4.93)岁,病程分布2-6个月,平均病程为(3.07±1.25)个月;中医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分布45-81岁,平均年龄为(54.96±4.58)岁,病程分布3-7个月,平均病程为(3.41±1.56)个月。研究人员在选取本次实验的98例老年眩晕症的患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本次实验的所有患者在入组之前均存在3次或3次以上的眩晕发作史。(2)排除自身合并有其他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3)排除合并有严重的慢性病或者是器官衰竭的患者。
1.2.1 常规组:给予组内患者详细神经内科检查和常规西医治疗:
1.2.1.1 神经内科检查:首先使用神经内科的常规问诊和体格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注重患者身体各个部位的神经反射正常与否的情况,当患者自身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时,医师要详细的询问患者此类疾病的发生时间、发展情况、用药情况和控制效果等,根据上述情况对可能引起患者眩晕症的因素进行初步的推断。而后由护理人员带领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脑部CT等检查,必要时进行肌电图检查等,将上述检查的结果交至主治医师处,由主治医师结合患者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对患者的眩晕症病因和类型进行准确判断,如果医师对患者的眩晕症病情仍然存在疑问,需要进行科室内会诊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并对患者眩晕症的分期进行明确,对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的患者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
1.2.1.2 常规西医治疗:(1)基础治疗:观察组内患者是否因为眩晕出现了恶心、呕吐等情况,并对患者的机体内环境进行检查,对存在体液大量丢失、水电解质存在紊乱的患者要进行补液治疗,在患者的住院期间使患者的机体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2)对于眩晕症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安定类药物或者异丙嗪药物从而使得患者的精神状态稳定下来,使用的剂量在25-50毫克之间,等患者处于较为安静、稳定的状态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服用75毫克,一天一次,同时给予患者脉络宁药物静脉滴注,脉络宁的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对于眩晕症间歇期的患者,护理人员同样需要给予患者脉络宁药物的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患者西比灵药物口服,每次服用10毫克,一天一次。上述两种西医药物治疗方案的用药周期均为两周,两周之后主治医师要对患者的眩晕症的严重程度进行重新评定,并适当对上述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整。
1.2.2 中医组:给予组内患者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的中医治疗,主要使用中医推拿对患者的眩晕症进行辅助治疗:一方面是穴位的按摩,对眩晕症的患者主要选择印堂穴、华佗夹脊穴、风池穴、风府穴、肩井穴等穴位,按照从上至下、从外到内的顺序对患者上述穴位进行按摩,按摩的手法主要使用拿、按、扳,每个穴位的按摩时间为30秒,每日进行上述穴位按摩两次。对于身体机能较弱、感觉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来说,护理人员要在按摩的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对于按摩部位的疼痛感受情况,如果患者感受到的按摩力度过大,护理人员要适当减轻按摩的力度。另一方面是颈椎的按摩,护理人员要对患者颈枕部区域的肌肉和骨骼进行按摩,主要目的是放松患者颈部的肌肉,护理人员将双手的拇指并列,确定患者颈椎棘突的所在部位,然后沿着患者的颈椎棘突从上至下的进行缓慢按摩,配合肌筋膜触发点按压手法对患者的肩颈部区域进行按压,每次使用的力量保持在3千克对应的力度左右,以单手的拇指或者食指对患者的肩颈部进行点压,如果患者肩颈部存在点压过程中反应较大的部位,护理人员要对这个部位进行重点的按摩,适当延长按摩时间至10分钟,每次按摩的总时间维持在45分钟左右。
观察两组患者眩晕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治疗效果做出评价。
1.3.1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本次实验中老年眩晕症的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脑血栓栓塞、中风、猝死三种。
1.3.2 治疗效果:如果患者在出院前眩晕症状已经消失,并且在出院后的三个月内没有眩晕复发情况,则评价为显著;如果患者在出院前眩晕症状已经消失,但在出院后的三个月内出现了少于3次的眩晕情况,则评价为有效;如果患者在出院前眩晕症状没有消失,并且在出院后的三个月内仍存在多次眩晕发作的情况,则评价为无效。
中医组患者发生脑血栓栓塞的1例,中风的1例,猝死的0例,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常规组低,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单位:n,%)
中医组治疗效果整体更高常规组,其中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5.92%,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比较(单位:n,%)
临床神经内科中,老年眩晕属于常见病症,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在产生眩晕症以后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比如身体丧失平衡、睁眼过程中感觉到自身处于旋转状态,继而导致患者难以正常站立,部分老年患者还会产生血压降低和心率降低,而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多会产生视觉系统障碍和前庭系统障碍,继而导致系统神经信号产生不对称问题。
对于罹患眩晕症的老年患者来说,除了眩晕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耳鸣、心悸等症状,老年患者脑部的前庭神经、视神经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长时间的影响下对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交际都存在很大的不良作用[4-7]。眩晕症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临床针对眩晕症的患者进行诊疗时,第一目标就是病因的寻找,本次实验眩晕症的老年患者主要的病因包括发作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痛、前庭神经元炎症、循环缺血等,其中,发作性眩晕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良性发作,这类病因占据的比率也较大,需要注意的是因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这类病因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脑部组织的缺血、缺氧,发生各种类型脑部疾病的几率和猝死的几率也远远大于其他患者,临床中治疗时可以进行针对性预防[8-12]。在本次实验结果中,中医组患者发生脑血栓栓塞的1例,中风的1例,猝死的0例,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常规组低,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治疗效果整体更高常规组,其中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5.92%,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眩晕症老年患者身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中眩晕症的老年患者的主要病因是位置发作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痛、前庭神经元炎症、循环缺血等。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改善老年患者眩晕症的病情,降低眩晕并发症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