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传播的“微”转向:现实观照、即兴审美与破圈融合

2022-12-26 22:27汤天甜王沛瑶
视听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短剧创作内容

汤天甜 王沛瑶

区别于传统的视听传播环境,媒介技术的进化引发了更加特殊与复杂的传播态势,快节奏的生活与碎片化的时间,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信息获取习惯,碎微化的信息接收方式逐渐成为当下的共识。人们对于传统视听节目所表现出的冷漠甚至抗拒,在“解构视听行业成熟的评论话语体系”[1]的同时,也成为视听传播转向探索的强大推动力。微电影、微纪录片、微综艺等微型视听传播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一系列由“长”至“短”、由“大”到“微”的视听创作在传媒行业成为新风尚,开启了视听传播的“微时代”。

一、视听传播探索性转向的“微”表现

综观当下微视听实践的具体表现,其在视角、叙事、创作层面更为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内容表达的个性化,以及作品输出的全民参与性,塑造了一种彰显社会现实性与个体包容性的大众审美,体现了视听传播的“微”势所趋。

(一)贴近基层需求的微视角

传统的视听节目多以选题宏大、画面精美等作为优质与否的考量标准,以历史底蕴、家国情怀作为内容层面的价值追求。进入“微时代”以来,视听作品在构思与创作上均发生变化,一方面,作品主题从恢宏历史、辽阔自然迁移至平民化的百姓关注,采用平等视角为当下的视听传播提供了现实性的选题切入点;另一方面,作品内容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聚焦人们的所见、所感、所需、所想,通过描绘人生百态折射社会万象。目前,以微视角展开内容创作的微视听作品,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呈现形式:

一是普通人即是主人公,“小故事”蕴含“大感动”。生活纪实观察类微综艺《师傅请赐教·第五季》旨在探索平凡人的乐观生活,挖掘其感人的奋斗故事与乐观的生活态度;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用每集约5分钟的微纪录片形式,从一份份平凡的早餐折射出一个个平凡人的默默打拼,如节目所言,“这些微小却让无法忽视的人和事汇聚在一起,也让每一座城市有了晨光熹微的光芒,亦是成就个人与中国梦的光芒”[2]。

二是大主题亦可接地气,“小维度”尽显“大内涵”。微视听作品“以人文主义的方式建构和阐释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与如火如荼的时代变革”[3],消除了专业化视听内容的传播壁垒。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以《加油!脱贫攻坚》系列短视频、芒果TV微纪录片《这十年》等为代表的典型作品,聚焦来自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微光人物,以平等视角见证了平凡人不平凡的脱贫攻坚奋斗之路,通过微小人物的百态人生刻画出中国社会的十年巨变,以微视角的主题叙事,化刻板、严肃的视听内容为大众“在场”的个体生活与情感体验,实现了宏大主题的“创作降维,主题升维”[4]。

(二)视听语言风格化的微叙事

语言既是主要的传播符号,也是视听作品重要的信息输出方式,如何在短时间内使故事内容深入人心、引发共情,是需要在微视听作品创作前期就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纵观当下较为成熟的微视听作品,其在视听语言艺术上极力追求“叙事风格新奇、镜头语言风格化等艺术审美特征”[5],形成了言语精炼、不喜悬念的叙事特征。

一是化繁为简,摒弃冗杂的话语堆砌。在微视听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核心主题与素材被凝练为简洁、直白的画外音与字幕,并作为视频内容主旨呈现的辅助性信息。在张艺谋竖屏美学系列微电影《谢谢你》之中仅有背景音乐与开头结尾的字幕,白领与清洁工人隔着窗户通过写字、玻璃上的笑脸、手语等无声的肢体动作交流来代替有声表达,不仅丰富了影像内容的呈现形式,还强化了情景的真实与温情,令网友不禁发出“此处无声胜有声”“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的感叹。

二是直抒胸臆,转换悬疑性思维。传统视听作品为凸显故事的层次与饱满,多采用悬念设置、情节转折的非线性呈现手法,而微视听作品更倾向于运用线性的叙事结构来体现内容创作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如果国宝会说话》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高冷学术范儿”,摆脱了悬疑式的渲染套路,节目片头的一句“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点明了叙事主体,正片部分以文物视角对历史文明展开梳理与讲述。其中,《遇见你》《陪伴你》《温暖你》《谢谢你》四部曲在片名中点明内容主题,以线性叙事的手法展开了四个温情故事,并于正片内容的开头或结尾处通过字幕进行辅助说明,强化了内容主旨的直观性与清晰度。

(三)审美话语权转移的微创作

当前,视听传播实践被赋予了显著的技术性色彩,“数字技术凭借其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的赋能调和了‘公共’和‘艺术’之间的矛盾和悖论”[6],以平台、客户端为代表的微媒介参与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激活了用户自我呈现与表达的潜在欲望,与此同时,创作权利的下放加快了审美话语权的大众化转移,尤其是在微视听的语境之下,人们有目的地以“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体”取代“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7],从纯粹的审美行为转向兼具生产属性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视听创作。

具体来看,审美话语权的转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时代着眼于日常呈现,构建了生活化、多元化的交互空间。在大众传播时代,话语权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单向度的传播使绝大多数公众沦为被动的信息接收群体。然而,微时代创作权利的开放极大地活跃了微空间的话语形式,每个人都可将日常生活视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抖音即是将创作权利归还给大众,使其围绕“记录美好生活”核心主题展开创作与传播。可见,短视频等微视听表现形式作为一种“通用的影像生成器”[8],不仅给予人们开放、便捷的编辑创作条件,还为其创造了意见交互的开放空间,“‘日常生活美学’是从‘生活本体’出发构建的美学实践方式,它让人们用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去表达对美的体验和追求”[9]。

二是微表达聚焦于草根群体,奠定了平民化、个性化的创作基调。在自由开放的创作氛围中,具备高敏锐度、强接受力、独特创新力的青年群体被赋予了展现自我的权利,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身份认同不断被强化,公共表达的欲望和热情也随着审美话语权的下移得以激发,以“李子柒”“张同学”为代表的草根网红,通过短视频创作展现了具有怀旧色彩的中国乡村生活,个体思想与个性化表达喷涌而出。

二、聚焦视听实践性转向的“微”特征

视听作品的移动化趋势,倒逼主流媒体与网络视频平台在视听作品的表现方式与叙事形态上寻求创新突破。微视听作品因其微时长、微周期等显著性特征与当下大众的生活节奏、审美需求等高度契合,成了当下备受瞩目的视听传播样态。

(一)微时长

时长上的压缩,是微视听作品与传统视听作品最为显著的区别。当下,视觉的快感刺激、注意力的稀缺,将大众置于拒绝停顿、难以专注的观看状态与碎片的、断续的观看习惯之中。微视听作品打破了传统视听作品以小时为单位的片长标准,从一集48分钟左右的《舌尖上的中国》到《不一young的家乡味》《早餐中国》等5至10分钟一集的“微舌尖”,微视听作品在兼顾结构与内容完整性、连贯性的同时,实现了节奏紧凑、直抒胸臆的叙事风格。以个体命运观照时代发展的微纪录片《这十年》将十年之变压缩为10分钟,用浓墨重彩替代工笔细描,快速直接地点出主人公的身份与经历,以微观的个体故事来宏观展现这十年中国的巨变与成就。《爱思不si》是一档围绕当下各领域热门人物为主体展开的访谈类微综艺,每期节目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采访,时长约3分钟。节目根据歌手吴青峰的职业及其随性的气质,将采访场景设置为一个音乐厅;在采访《奇葩说》选手时,依据其“半素人”的身份特性打造了单光极简的访谈场景。不同访谈场景的设计突出了节目中的被访主体,回归并强调了被访者的个人属性,打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访谈情境。媒体终端的私人化及视听需求的个性化给予人们多元化的视听选择,快节奏、连续性、高潮性的视听体验日渐成为主流。

(二)微周期

传统视听作品的制作过程较为烦琐与复杂,一般要经过审稿、审批等各种手续,制作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而有些微视听作品从创意构思、拍摄剪辑到线上发布,整个制作周期只需数日即可完成,远远短于传统视听作品,并表现出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微视听作品的内容主题多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展开,实现了即拍即传的实时传播效果。2022年8月14日的“高铁熊孩子”事件,一条原时长为9分多钟的视频被剪辑为多个1至3分钟的“精华”版本在各大平台裂变式传播,此事件受到了央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其二,传统视听作品的筹备期、制作期战线较长,时刻面临诸多的可变风险因素,相比之下,微制作的周期特点则客观降低了微视听作品在上线之前的“停摆”风险。此外,从传统视听的“年度大戏”,到如今月更、周更甚至日更的微视听作品,其在满足“催更”群体视听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粉丝群体专一的视听习惯,增强了“追更”群体的视听黏度。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抖音平台相继推出了“小魔女秋元”“天爱Elsa女王降临”“青柠剧场”等微短剧剧场,其中微短剧《女人不累》上线一个月,播放量即突破7000万。抖音剧集创新中心负责人钱立立在《算数说》第二期节目《短剧弄潮儿的进化论》上表示,微短剧并非长剧的缩短,而是基于用户需求所形成的短视频生态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022年4月24日,巨量算数平台发布的《不止于乐——2022巨量引擎娱乐营销白皮书》提到,短剧营销是“娱乐营销的下一个必经之地”[10],“短剧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视听市场的新机遇,只有更清晰地把握短剧的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相关从业者与品牌才能抢占先机”[11]。

(三)微投资

相较于传统视听作品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的资金投入而言,微视听作品的制作成本则相当简约。首先,微视听作品的拍摄与制作无须高精尖的器材,创作者运用单反或手机即可完成视听内容的创作;其次,微作品的创作门槛低、拍摄环境自由,吸引了大批草根创作者。据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抖音日活用户已超8亿,快手平均日活跃用户达3.46亿,发布作品数量同比增长40.5%,[12]短视频平台给予大众开放的自我呈现空间。不仅如此,微视听作品的投资方式也十分灵活,“众筹”已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投资方式,大批观众基于视听需求的驱动、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目的,甘愿“自掏腰包”助力视听作品产出。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员聚集活动的严格管控迫使线下影院关停歇业,直接导致了大投资院线作品的惨淡收场,影视制作公司也长期面临着开机难、上线难、无观众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广大影视制作者积极转换固有思维,秉承“10天能拍完,3个月能回款”的创作理念,在高成本制作遭受冲击的情况下,积极投身于微视听的创作实践之中。其中,制作成本低廉、用户留存度高的微短剧则成为存量竞争时代各大头部平台的重点探索领域。2021年1月,抖音发布的《2020年抖音娱乐白皮书》显示,2021年抖音将正式进入微短剧赛道,随后推出的首部自制精品竖屏微短剧《做梦吧!晶晶》便收获亿级播放,成功拉开了抖音平台的微短剧大幕。目前,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均已将“短剧”作为一级入口,与“电视剧”“综艺”“新闻”等并列设置。2021年12月14日,腾讯在线视频微短剧私享汇在京举办,在谈及未来微短剧的创作模式与发展趋势时,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银河工作室负责人曹睿表示:“微短剧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观看,更多的是交流、社交。除了技术创新,我们也希望做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比如把非遗的项目用微短剧形式呈现。”[13]

(四)微平台

“灵活”是微平台传播优势中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除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等老字号平台稳居视频平台行业的宝座外,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专注于微视频的传播平台也在各类年度榜单中脱颖而出。不同于传统视听作品庞大的制作发行方式与单一的平台传播制约,“微平台”既打破了传统媒体排版刊印、节目排期等方面的限制,又契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获取方式。当前,我国的网络视频平台发展跻身快车道,据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占网民整体的 94.5%”[14],网络视频市场持续焕发活力。当下,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平台为各大主流媒体提供了更为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主流媒体纷纷入驻微平台,将自家一手的新闻素材嫁接至微平台的传播功能之上,进一步提高了微视频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给予用户更为优质的观看体验,与此同时,新闻内容的产播方式也因此得以创新和发展。

此外,各大微传播平台通过优势互补、互通互联构建起了微时代的媒介矩阵,凝聚了微视听作品的网络传播合力。2022年5月20日,《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迎来首播,在节目正片内容播出之后,其首次公演舞台的二次创作内容也相继在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平台,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移动客户端平台滚动传播。其中,“姐姐”王心凌的首次公演舞台以一曲不到一分半钟的《爱你》成功登顶当天的微博热搜榜,与王心凌首次公演相关的二次创作视频几乎刷屏各大微视频网站、知乎讨论、微博热搜超话等,以“一次采集,多平台联合”为核心传播理念所形成的微平台矩阵,引发了微视听作品裂变式的传播效应。

三、化“小”为“精”:激活视听未来发展“微”动力

经过几年的沉淀与思考,不少创作者找准了视听创作的新方向,在创作内容与专业定位方面,从一味地压缩时长与内容,到重视表现方式与内涵输出,精品化、精准化的内在追求成为激活未来视听行业持续发展的微动力。

(一)“微”言大义,聚合大众声音形成合力

从“我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到“观众需要什么就拍什么”,受众的权利与地位在微时代传播中急速变化,甚至反转。“用户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体生产性,在不断持续的信息生产过程中强化和固化既有观念,最终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传播主体”[15],因此,大众差异化的视听需求已成为当前视听行业持续探索与多元实践的内在驱动力。

具体而言,微时代赋予全民自由创作的权利,落实了社会中平凡个体的主体地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即是每个创作者对于日常生活、心情感悟的当下书写。从“大而全”转向“精而细”,微视听作品摒弃了以往玄幻、灵异、惊悚的视听题材误区,以深入社群内部、关注大众喜好作为探寻微视听价值选题的参考性依据,利用微视角展开风格化的微叙事、个性化的微创作,聚焦微时代中平凡群体的日常所思与即兴情感,为建构微时代的集体记忆提供大众合力。2021年“七一”前夕,一部由人民日报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片长8分多分钟的建党百年主题微电影《在场》,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及视频网站,收获了大批网友的点赞与好评。该片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故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为原型,预设课本中的主人公来到我们身边,在看到繁荣昌盛的祖国、安居乐业的人们后,他欣慰地含笑而眠。微电影运用两个平行时空的交错与融合,将历史场景与现实情景穿插贯通,以人们熟悉的英雄人物为主线,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创新演绎红色经典故事的同时,激发民众对“建党百年”这一主题的强烈共鸣。

(二)钻坚研“微”,专业化内容沉淀释放潜力

在当下“硬着头皮讲故事”的浮躁风气中,短视频平台的“一夜爆红”,引起了网络视听行业的高度关注。其中,恶搞猎奇、博人眼球的视频内容虽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流量,但却无利于用户黏性的培养,选题的价值诉求、内容的生产质量是当前网络视听行业的监管重点。央视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纪录短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每集5分钟的故事讲述,运用3D扫描、全息传存拓技术等刻画文物细节,呈现文物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与中国价值观,在拍摄纪实影像的同时坚守艺术特色。2019年6月,今日头条联合西瓜视频出品了每集15分钟的美食类微综艺《我在宫里做厨师》,该节目融合了纪录与综艺两种创作手法,以《清宫膳食档》资料记载的宫廷饮食文化为节目内核,通过演员的角色扮演、文化研究员的宫廷饮食文化寻访与讲述、嘉宾的沉浸式剧情演绎,生动还原了宫廷饮食的时代风貌,以记录讲述的方式打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饮食体验。

作为视听传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内容精品化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写得多就是写得好”的自我感动型思维已彻底被淘汰。为提升作品质量,微视听创作者将用户喜好、核心价值与内容主题、社会热点相结合,从传播力、审美力等层面为视听内容赋能,深挖作品的艺术性与专业性。区别于《鲁豫有约》《超级访谈》等传统的访谈类节目,每集八分钟的微综艺《透明人》, 通过高信息密度与快节奏剪辑,重点挖掘“习以为常中的出其不意”,节目每期的采访对象风格迥异,除了明星组合、电竞选手、自媒体网红之外,酒瘾患者、空巢老人、相亲角的父母, 甚至是主持人自己都会成为被访对象。访谈以直面争议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激发年轻人的思考需求。不仅如此,UGC在向PGC的融合与升级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从内容生产与推广到受众对品牌价值认可的循环链条”[16],创作者的精品生产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因此得以深化,推动着微视听作品从追求高频次发布向注重高质量内容转变,跳脱出“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的世界”[17]。

(三)积“微”成著,完善“微+”模式夯实传播力

置身于微时代的当下,“微+”模式已成为视听领域创新实践的不二选择,微电影、微综艺、微短剧等多元微视听产品的相继涌现,推动了“视频社会化时代”的到来。然而,视听作品的微转向也绝非只是时长上的精简,更是大众审美与内容创作精致化的体现,“伴随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以及网络技术、智能终端、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融合,视频化社会的到来让媒介化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8]。2021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制定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构建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大视听产业发展目标,将高质量、强弱项、补短板作为当下乃至未来视听产业持续深耕的行业目标。央视频联手CGTN打造的微综艺节目《国风运动会》是以现代方式呈现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一次全新尝试,正片一共5集,分别介绍了蹴鞠、射箭、秋千、甲胄和空竹五项运动,每集时长不超过20分钟。短片以“广播体操”为开篇主题,融合了雅乐式、汉唐式、敦煌式、戏曲式、咏春式、长拳式、太极式等中国传统文化,演绎了现代版的“国风广播体操”,节目一经播出,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该节目不仅是传统文化融入微视听作品的宝贵实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当下探索。由此可见,“微+”模式的视听实践更需稳住阵地,充分利用自身传播优势,强化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整合现有资源形成有内涵、有深度的微文化的同时,致力于在“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9]中构建和谐稳定的微传播生态。

注释:

[1] Burroughs,B.E. Streaming Media: Audience and Industry Shifts in a Networked Society[M]. Iowa City: The University of lowa, 2015:67.

[2]早餐中国第二季[EB/OL].(2022-09-01).http://v.qq.com/detail/m/mzc00200z537hbl.html.

[3][4]牛慧清,丁韬文.论中国脱贫攻坚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叙事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3):99-107.

[5]韩红梅.新媒体时代微视频信息传达特征解析[J].青年记者,2020(18):71-72.

[6]战迪.短视频展演的数字审美与情感逻辑——基于“非常规数据库”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5):120-126.

[7]刘悦笛.审美即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13.

[8] Frank Dietrich. Visual Intelligence: The First Decade of Computer Art(1965-1975)[J].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1985,19(2):39.

[9]何叶紫.嬗变·裂变·多变·蜕变:微时代审美问题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2,8(11):69-73.

[10]巨 量 算 数.不 止 于 乐——2022巨 量 引 擎 娱 乐 营 销 白 皮 书[EB/OL].(2022-04-24).https://trendinsight.oceanengine.com/arithmetic-report/detail/689.

[11]新浪网.「算数说」第二期节目上线,揭秘抖音短剧营销的进阶之路[EB/OL].(2022-08-02).https://news.sina.com.cn/sx/2022-08-02/detail-imizirav6435719.shtml.

[12]巨 量 引 擎 城 市 研 究 院.2022抖 音 旅 行 生 态 报 告[EB/OL].(2022-04-27).https://coffee.pmcaff.com/article/13777087_j.

[13]澎湃新闻.微短剧时代来临:越短越要精,内容依然要寻求创新[EB/OL].(2022-08-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200847578921761&wfr=spider&for=pc.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2-07-2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

[15]白旭晨.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网格化模式[J].当代传播,2021(2):36-40.

[16]肖雄.电视媒体短视频精品化路径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9):70-71.

[17]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J].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44:31.

[18]李雪.叙事逻辑与影像价值:短视频主流化的内容生产张力——兼论主流媒体短视频艺术创新策略[J].中国电视,2022(3):65-68.

[19] [美]詹姆斯·W.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 [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猜你喜欢
短剧创作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日活跃用户2.3亿 创作者总收入超10亿元 快手短剧:后短视频时代的财富密码?
微短剧的“前”与“钱”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主要内容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看一出短剧 流两次热泪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