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龙
谈到“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李延年的诗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佳人倾国倾城的容貌是一种美;或许,我们还会想到辛弃疾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那照亮黑夜的绚丽烟火也是一种美。其实,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再创造,文艺作品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美,而现实生活的美是美最基本的形态。
夏日乡村的清晨,父亲叫醒了还在梦乡中的我,准备趁着这短暂的凉爽多干些活。我睡眼惺忪,一步三摇,扛着锄头跟着父亲。我们沿着公路前行,下个坡,不远处便是一块块梯田。
起初,我还有些抗拒,但一路上草木的清香让我完全清醒了。此时的稻子虽然还未成熟,却青黄交杂地铺满了整块田,仿佛一幅油画,让人好不欢喜。前段时间的雨水滋润了土地,近日充足的阳光让庄稼得以快速生长。田埂上的杂草也抓住了机会,想要“反客为主”。我一锄接着一锄,将杂草翻了个身,维护着田间合理的秩序。
锄草归来,早上的任务并未结束,门口的菜园子还在等待我的光临。先摘两根苦瓜,空心菜也来两把,早饭就是它们了。索取完毕,接下来就是我的付出时间,丝瓜、辣椒、茄子、香芋……不用担心,你们都能喝饱水,有我在,再热的天气也奈何不了你们!浇水完毕,丝瓜藤仿佛铆足了劲要往上爬,火红的辣椒也在阳光下展示着自己美丽的身姿。菜园里生机勃勃,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田地是人与自然亲密结合的产物,在田地中劳作,我们可以将身心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中的人”,收获自然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两县交界,群山环绕,红砖黑瓦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谷之中。我家所在的村庄和许多南方丘陵地区的村庄一样,村与村之间隔得远,户与户的距离也很长。
后山的半山腰上有一户人家,那里住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她不愿跟着儿女一起进城,只身留守在老房子里。老房子夏天凉快,那时我还小,和许多小孩儿一道,经常去老奶奶家附近玩捉迷藏,玩累了就坐在地上听她讲故事。村里没有自来水,水井在村子中心位置的一棵苦槠树下,提水回去需要上一个陡坡。老奶奶年事已高,行走多有不便。我们这群孩子就自发地提着水桶,打上半桶水,轮流做着搬水工。虽然在路上洒了不少,但多跑几趟,老奶奶家的水缸还是渐渐地满了起来。
时光匆匆,初中三年结束了,高中的时光也悄然逝去,从村里到镇上,再到市里,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离家的时间不断变长。许多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可村里的人情味一直未曾改变。
今年放假在家,邻居家的大婶迈着熟悉的步伐向我走来,嘴里念叨着:“我家这个崽不晓得按了什么地方,又把电视给弄坏了,小伙子,靠你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修电视,但邻居也不介意,有时就是图个热闹。傍晚时分,我在路上散步,看到老伯伯家的鸭子留恋池塘,不愿归家,便拿起竹竿,轻轻地敲打水面,和老伯伯通力合作将鸭子赶上了岸。之后,老伯伯还请我去他家吃晚饭。
人情美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中产生的审美体验,它是联结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无法割断的,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也会感到快乐。
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有时我们被一些琐事蒙蔽了双眼,没能敞开心扉,以致对身边的美好熟视无睹。当我们感到烦忧时,不妨多观察一下大自然,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相信美好的事物时时会出现在身边。
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积极塑造人格的特定的教育活动。美育有其独特的价值,艺术美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科融合美育可以让我们在领略学科之美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生活美育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身边的美好。美育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多留心观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培养自我美育的意识,尝试在实践中创造美,我们就能让生活富有美感,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