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豪,穆昌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移动互联网完成普及与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稳定群体,其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受到微文化的深刻影响。为保证高校学生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行为引导,高等院校应当在思政教育环节引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基因教育资源,结合微文化背景特点来探索红色基因教育的创新途径,完成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使命,助力高校学生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
党的政治灵魂、党的政治追求、党的政治理想是红色基因的核心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工作、建设工作、改革工作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基因形态。因此,红色基因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备人民性特征、革命性特征、民族性特征及创新性特征,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助力。首先,中国共产党带领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红色基因当中凸显浓厚的人民性特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蕴含不忘初心、奋勇向前的宝贵精神[1]。其次,红色基因当中的革命性特征着重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剥削,谋求国家解放与民族独立;在践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当中,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及最高理想。最后,红色基因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发展需求形成的一种基因体系,是社会主义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因此具备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在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基因,可以凸显中国特色,彰显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精神气概,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重要助力,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2]。
微文化视域下,将红色基因这一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可以发挥思政教育的各项优势与作用,对高校学生展开正确的思想教育、行为引导,能帮助学生坚定政治观念与理想信念,使其早日成为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与不惧艰难的奉献精神,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合理运用理论讲授方式、案例分析方式、参观红色基地及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诠释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案例,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亲身经历中受到熏陶,发掘红色革命案例的思政教育价值,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感与增强文化自信心,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这一伟大重任[3]。
高校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代表性群体,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入红色基因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行为特点向学生讲述带有红色基因的革命案例与先进典型故事,并且将爱国思想渗透到思政理论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思政理论学习来感受革命先辈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激发其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
微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部分敌对国家对我国人民展开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渗透,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带有政治倾向的错误思潮,如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缺乏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与影响,逐渐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也成为限制高校学生发展的最大阻碍。而红色基因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提高大学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效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故事与红色案例开展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与政治观念[4]。
通过学习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磨炼大学生的创造意志,使其传承中华民族大气磅礴的民族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赓续民族精神、担起复兴重任。
微文化视域下,新媒体高速发展,使每位高校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信息采编、信息发布、信息布置及信息评论的交互传播环节,强大的传播功能与交互功能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学习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因此得到有效彰显,但也因此使高校学生形成了多元化需求。具体而言,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的重任,需要科学应对微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内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对思政教育材料进行了严格把关,保证了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与严谨性,但在实践性与趣味性方面仍然无法达到预期标准。微文化背景下,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当中,包含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由于互联网信息上传门槛较低,因此导致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而高校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筛选趣味性内容展开学习,并且选择与之意见相符的观点,为学生预留了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5]。但是此环节缺乏教育人员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经常被各种虚假炒作信息及不实信息迷惑,再加之民主社会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互联网中的话语权受到冲击,严重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教育主导地位。不仅如此,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独立,而微时代发展,刚好满足学生这一需求,为学生展现自我价值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尽情提出诉求、发表自身观点、获取他人认同与帮助,并且在虚拟空间寻求自我认同、展现自我价值。然而互联网的信息龙蛇混杂,高校学生在获取海量信息、通过新媒体表达思想、实现信息共建与信息共享的同时,会受到不良信息的限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因此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但是又处于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一度成为外来文化入侵的主要对象。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敌对势力凭借互联网信息传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与思想侵蚀,在微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不良意识形态的引导,逐渐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思政教育工作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6]。
对传统教育观念而言,高校思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占据着知识与道德的制高点,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但微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人员的主体地位受到互联网信息的挑战,这是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教师早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掌握者,课堂学习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在信息资源高速传播形式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也包括学习资源。同时,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层出不穷,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元选择,相较于传统课堂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更为简便、多元的新媒体手段,从互联网中快速获取信息与知识,并且在知识获取与应用环节逐渐形成独特见解,因此削弱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人员的功能。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能力帮助者、能力促进者,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人员的人格魅力、知识储备及职业素养都有着更高要求[7]。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及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报告教学法应运而生,并且在教育环节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也做出了相应的优化与调整。但整体而言,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实效方面、知识更新速度方面及教学实践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已无法满足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及个性化发展需求,难以激发学生内心共鸣。因此思政教育效果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微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观念存在抗拒心理。对此,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在教育方式层面亟待改善。
将红色基因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环节,深度挖掘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与精神内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获得巨大的动力支持,主动将国家发展与自我发展有机融合。为实现这一目的,教育人员应当在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基因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通过互联网查询优质的红色理想信念资源、红色价值观念资源及红色道德理念培育资源,通过引入红色教学案例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与认知水平。结合慕课教学模式与微课教学模式,在红色文化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红色基因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直面挫折、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高贵品质,并且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思政教育环节,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与作用,引导高校学生矢志不渝地坚持人民立场,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次,合理引入各种真实案例、真实资料及物质实体,保证思政教育的真实性与实效性,并且将红色故事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给高校学生,使学生对历史真相有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了解,必要时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到红色基地、红色展馆参观展览,在展览中还原当时的情景,提升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知。最后,还可以在互联网热点话题论坛下展开讨论,将真实影像资料呈现给高校学生,以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诠释现实状况与历史发展背景,使学生在历史真相的学习中,进行深刻反思,并且在实际行动中,抵御消极思想的侵蚀与影响,提升思政水平,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综上所述,微文化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活动应当合理应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直面各种微文化背景所带来的教育问题,结合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来展开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习欲望,引进各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与先进文化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实现能力培养、价值观念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目标[8]。
红色基因具备创新性特征,因此不仅在革命年代具有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而且在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环节,也可以发挥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与教育效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育大会首次提出“红色基因”理念。红色基因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世代相传,始终秉承传统红色理念并且随时代发展,不断汲取养分。结合目前形势而言,红色基因已经通过平台迅速传播,而微文化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在此形势下,高校学生可以采用自身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学习与生活,同时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各种优质观念与多元化信息。因此,高等院校应当结合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来创建思政教育微平台,并且在思政教育微平台当中开设红色基因专栏,通过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方式推送红色文化资源,以各种图片形式、文字形式、视频形式、音频形式来进行资源传播,在潜移默化间不断培养学生的精神内涵,并且通过各种短小精湛的评论或分析来帮助学生树立红色基因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渠道,拓宽红色基因宣传渠道,增强思想教育效果与行为引导功能。还可以与红色基地达成合作,在高校建设“思政课堂实践活动室”,模拟红色基地里的各种场景,创建“实景体验区”,并在此基础上分模块创建“趣味游戏区”,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来传播红色文化[9]。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教师应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教育人员角色需要做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课改提出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与主体作用,但教师作为思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采用互动式课堂的形式进行授课,增强理论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重视并参与实践教学,增强课程的参与度和时效性。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为保证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效率,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频率,以此增强红色基因教育效果。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化为一个个更为鲜活的教学案例,转变传统理论灌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高校学生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微文化的影响下,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抗拒心理与抵触情绪,因此教育人员应结合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来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以更加简便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并且在红色基因引入环节,通过微平台来与学生展开线上互动,增设红色基因讨论平台,在平台当中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例如,可以通过面对面组建微信群或开展微课堂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学习空间,同时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掌握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并且做到审时度势,帮助学生梳理各种难解问题。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确保红色基因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保证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到顺应时代潮流,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选用各种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实现双向互动、双向沟通。
综上所述,微文化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活动与红色基因有着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可以通过引入红色基因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建思政教育微平台、创新红色基因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发挥教师角色功能等方式开展红色基因引入,在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