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成斌
(四川省乐至县龙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乐至 641504)
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乐至农业发展进入亟需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笔者对近年来乐至县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进行认真分析,发现乐至县在破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众多难题上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乐至县坚持走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实施“强产业、强主体、强科技、强设施、强服务、强生态”的“强农”战略,使乐至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前列。
一是聚力完善工作体系,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充实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治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9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的责任体系,落实县级领导挂联乡镇(街道)制度,设立乐至县乡村振兴局,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格局。组建对口帮扶旺苍县工作领导小组,选派3名优秀干部到旺苍县挂职,组织8个乡镇、部门参与对口帮扶。二是聚力增强工作力量,全面汇聚强大合力。配强乡镇(街道)“一办一中心”,全县21个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总编制人员为172人;乡村振兴办公室在岗人员为47人,达到在编人员的100%。通过“下派第一书记”“双挂双派”“县乡互派”等方式,输送300余名干部到基层历练,不断充实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持续抓好帮扶力量集中轮换和业务培训,机关事业单位、在乐企业积极参与驻村帮扶,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227名干部到村全脱产驻村工作,保持常态帮扶全覆盖、保持重点帮扶不松劲。三是聚力压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部署要求。制发《乐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乐至县2021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责任清单》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责任单位,进一步突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县级行业部门分工责任、帮扶单位驻村结对帮扶责任,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其他领导同志协助抓的良好局面。将各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一是坚持应纳尽纳,着力提高排查质量。制发《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工作实施方案》,以家庭上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为基线,将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每月开展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农户主动申请、部门数据比对、基层干部核实”的发现和核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及时纳入帮扶范围。截至2020年排查监测户517户1065人,已全部解除风险。2022年新增监测户44户114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7户23人、边缘易致贫户18户3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9户54人,已逐户确定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二是坚持点面结合,有力推动重点突破。建立乡村振兴重点村扶持机制,坚持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原则,集中支持重点帮扶村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重点关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掉边掉角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加大对高寺镇清水村等13个重点帮扶村的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政策措施,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三是坚持精准施策,靶向落实帮扶措施。完善低收入人口分类救助机制,优化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专项基金800万元,统筹用于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支持,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制度,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提升低收入人口生活质量。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后续配套扶持产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收入11584元。按照乡村振兴要求,对照“五通”“五化”标准,结合乡村实际,不断完善易地搬迁村社道路、蓄水池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政策调整优化。为确保衔接政策不断档、更可行,制发《乐至县2021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乐至县就业扶贫政策清单》等文件,修改完善现有医保报销、住房保障、驻村帮扶等政策,保持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群众知晓并落到实处,定期开展督查检查,防止贫困反弹。落实低保兜底11214人,累计发放低保金和特困供养等救助资金1.58亿元,落实教育资助资金1200万元,脱贫群众住院报销比例达92.4%。二是强化财政资金投入。2021年投入衔接资金1.748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710.76万元,省级财政资金688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598万元,县级财政资金6300万元,主要用于15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项目,统筹支持“1+5+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短板,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急需安排的项目。继续实施扶贫产业托管、扶贫产品销售补助、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务工补助等激励政策。三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扶贫资金形成的各类扶贫资产分级分类确权登记,建立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及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3类资产台账,做到家底清、情况明。截至目前,全县共清理2013~2020年扶贫项目4837个,涉及资金16.3亿元。核查移交扶贫资产2631个,涉及资金8.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89个,涉及资金8355.7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967个,涉及资金45310.67万元;到户类资产项目175个,涉及资金27653.76万元。四是强化稳定增收保障。将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和增收摆在突出位置,继续推广五大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组建产业管护队伍等方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安排衔接资金200万元用于产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销售脱贫村、脱贫户农副产品,在设施设备、场地租金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确保扶贫产品卖得出、脱贫群众有收益。安排资金800万元鼓励支持脱贫户外出务工增收,根据收入额度给予每户不高于1000元的务工补助。按“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累计开发脱贫劳动力公益性岗位1600余个,并对本地企业招聘脱贫户实行用工奖励。继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扎实开展“春风行动”,积极对接浙江、广东和成渝地区用工需求,有组织输送脱贫户外出务工就业,目前全县已有1.8万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并增收。五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21年度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113公里的目标任务,所有建制村均实现客车往返畅通,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金通工程样板县。新建农村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17处、单户井1612处,新建改造大院集中供水工程79处,场镇管网改造9处,解决和改善10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5个乡镇22个10千伏台区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及新建与改造10千伏线路10.43公里、低压线路26.7公里的任务。启动有线IP传输网、县乡村三级广播播控平台升级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大网络双向改造,完成数字电视整转和OTN传输设备扩容。
全县虽然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集体经济经营能力不强。部分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租赁闲置资源、发展种养殖业等为主,靠政策获益、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在盘活资产资源、做大产品体系、创建特色品牌等方面思考不深,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二是基层工作统筹兼顾不够。2021年是县乡村集中换届之年,换届时间长、任务重,加之今年重点项目建设、污染防治攻坚、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部分干部统筹兼顾能力不足,影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质效。三是部分农技人员和基层干部业务不够熟悉。由于县乡村换届,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调整变化较大,一些新上任的干部对农业政策不了解、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工作不熟悉。
2022年全县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五大振兴”要求,认真按照中央、省、市具体部署要求,科学实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抓实基础产业发展。以“五良”配套建设为重点,大力建设高产优质粮油基地,示范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依托新希望、德康、正邦、正大企业,强力推动生猪发展。二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区。三是大力展特色农业产业。围绕全县现代农业“1+5+2”产业体系,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乐滋乐味”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四是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坚持“育龙头”与“扶产业”相结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生态优美乡村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乐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
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明村、文明户建设活动。二是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鼓励乡村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人员组建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认真落实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优化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加强政府对特色文化节目供给力度,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准。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头雁培育”行动,推广强村带弱村、先进村带后进村、城乡共建等模式,不断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开展好儿媳好公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设乡风文明。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六无”平安村(社区)建设,常态化深入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公共卫生、地质灾害等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促进特色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强化产业扶贫。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把产业发展融入园区建设,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着力点,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保障就业,增加劳动性收入。搭建创业平台,增加经营性收入。激活农村改革,增加资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股权性收入。健全共享机制,增加保障性收入,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