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忆,付 强*,赵 亮,向文丽
(1.四川省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蚕桑创新团队, 四川 西昌 615000;2. 四川省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四川 宁南 615400)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侧,地处川滇接合部,县域内自然禀赋好,气候条件优越,桑蚕资源丰富,是全国优质蚕茧生丝生产适宜区。截至目前,全县养蚕区域遍布25个乡镇,拥有桑园1.72×104hm2,农户养蚕收入近5.8亿元。近年来,随着桑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桑树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多,病虫抗药性逐年增强,用药量逐年加大,病虫集中爆发危害的风险上升。如何进一步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切实减轻危害程度,减少危害损失,确保宁南县蚕桑产业成功转型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突破发展瓶颈,开拓产业发展的“新丝路”,成为宁南县蚕桑生产面临的新挑战。
宁南县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干热河谷特点明显。境内常态下气候呈冬季气温偏高、春夏季干旱少雨的特点,导致很多病害虫越冬存活基数较高,容易造成第二年春夏集中暴发流行。红蜘蛛、桑粉虱的发生和危害频次越来越高。同时,宁南县雨季雨量集中,持续时间变长,雨量较大,天晴以后的气温回升快,造成很多乡镇褐斑病普遍发生,而且危害较重。
病虫监测预警工作是做好桑树病虫害防控的前提和基础,2013年,宁面县开始建立桑树病虫害测报站,结束了长期无预测预报工作的历史。多年来,县桑树病虫测报站始终坚持“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在全县桑树病虫害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起步晚、人员变动频繁、专业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原因,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桑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没有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滞后,工作基础薄弱,指导大面积上的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利用现代技术和新型测报工具进行桑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没有取得新进展。
在实际生产中,长期依赖化学药物防治作为防病治虫的主要手段的现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造成病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病害虫抗药性增强、用药次数增多、病原生物种群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和其他负面影响。
桑树病虫害防控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用药剂需十分谨慎。不仅要处理好把桑树病虫害防住的问题,还要做到防止幼蚕的农药中毒问题。虽然,目前市场农药品种名目繁多,但真正适合桑树病虫害防治用药的高效低毒残效短的农药十分有限,品种单一,选择范围小。
宁南县近年来发生主要的虫害有红蜘蛛、桑螟、桑蓟马、桑粉虱、主要病害是褐斑病,有少量的桑里百粉病。
2.1.1 红蜘蛛危害较重 近年来,在春夏季,干旱少雨等多种原因使宁南县桑园红蜘蛛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发生期长,造成的损失较大,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高峰期桑虫口达3000头以上。
2.1.2 桑树虫害发生周期越来越短 桑螟一般2~3年暴发1次,发生周期越来越短,频次越来越高。尺蠖类、毛虫类、斜纹夜蛾等在雨量集中、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危害严重,桑蓟马、红蜘蛛等在干旱时期危害大。
2.1.3 其他杂食性害虫开始为害桑园 斜纹夜蛾、刺蛾等杂食性害虫受各种因素影响逐步迁入桑园,尤其是斜纹夜蛾具有很强的杂食性、迁移性和抗药性,成为宁南县近年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危害猖獗,防治难度加大。
2.2.1 发生规律 每年桑树芽萌发后,红蜘蛛以成虫和若虫开始上树为害嫩芽,后期在叶背沿叶脉两侧吸汁液,被害叶逐渐黄化、萎缩、脱落。宁南县春季干旱少雨,环境干燥,红蜘蛛成了河谷地区春季主要害虫,近年来在高二半山区也开始发生并造成危害。田间调查发现,一年发生10代以上,在全县一年四季都可见此虫。
2.2.2 防治方法 合理套种,铲除杂草,及时翻耕,烧毁杂草。目前宁南县大面积主要使用富桑防治红蜘蛛。根据预测预报,用10.8%富桑乳液500~1000倍液喷施桑叶叶背叶面。
2.3.1 发生规律 全县各蚕区都有分布,其一、二龄幼虫主要为害嫩叶嫩芽,造成桑树嫩芽受损,三龄以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叶片,造成叶片仅留叶脉和上表皮,严重时导致大面积区域无桑喂蚕。一年发生4~5代,孵化力强,繁殖量大,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杂草或随桑叶带进蚕室越冬。
2.3.2 防治方法 一是用灯光诱杀成虫;二是清除蚕室内窗台、墙缝裂隙、天花板上等室内越冬幼虫;三是药剂防治,在幼虫2龄高峰期(即尚未卷叶前)用40%毒死蝉乳油1500倍液或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
2.4.1 发生规律 从2005年开始在宁南县披砂、景星、新华、骑骡沟等地发生危害,近年来桑蓟马已成为夏秋季主要虫害。桑蓟马以成虫、若虫为害桑叶。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杂草中越冬。第2年春天桑叶开芽时开始活动。温度高、天气干旱虫口数量明显增加,世代重叠,为害重。
2.4.2 防治方法 清除枯枝、落叶、杂草,冬季施1:5的石硫合剂液。养蚕结束后根据若虫孵化盛期用药,用40%乐果15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防治1~2次。
2.5.1 发生规律 幼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器吸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皱缩,并向叶面卷曲,嫩梢停止生长。桑粉虱成虫具有趋嫩绿的特点和习性。成虫多栖息于桑树的顶部嫩梢叶背危害和产卵,桑粉虱成虫具有一定飞翔能力,但主要依靠风力传播扩散。
2.5.2 防治方法 一是物理防治。利用桑粉虱对黄色敏感,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效果好。二是药物防治。采用统防统治效果最好,用宝桑灵8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2000倍液防治1~2次。养蚕期间用0.1°~0.2°波美度防治。
宁南县桑树主要病害为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赤锈病、花叶型萎缩病等,其中桑褐斑病为主要病害,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呈蔓延态势,其他病害呈零星发生,危害较轻。目前,在生产上,宁南县防治桑褐斑病的主要方法为:一是晚秋落叶后清除病叶,深埋或作堆肥。用石硫合剂5波美度喷树干。二是药剂防治。调查发现20%以上叶片上有2个以上芝麻粒大小病斑点时,立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稀释液喷洒,也可用菌克毒克(宁南霉素)300~500倍液防治,间隔5~7d再喷第2次。
桑树病虫害防控主要目的是减轻危害,降低损失,增加蚕农收入。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桑树病虫害防控工作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已由过去单一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防控为主的模式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得到推广和运用。
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桑树病虫防控需进一步树牢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桑病虫害防控是对桑园生态系统的调控,根据桑园生态自然平衡要求,对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行适时、适当、适度的调节和控制。不能再象过去和以前一样对桑树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简单粗暴过度依赖化学药物喷洒了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生产实践中,应逐步引导蚕农和专合社等养蚕主体认真践行绿色生态防控理念,努力构建好完整的桑园生态功能体系,坚持“桑树—病虫—天敌”的系统思维,依托于各方因素,协调好各方关系,将虫害的抑制作用调节至最佳状态,实现桑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真正让绿色防控理念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思想在“最后一米”落地见效开花。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坚持绿色生态防控思想指导下,因地、因时、因虫制宜,有机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控制措施,开展绿色生态综合防治。更加注重使用农业措施和物理方法,做到早控制,争取工作主动。积极推广应用桑树病虫害生态防治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创新防控方法,提高综合防治效果。在运用化学防治方法时,确保农药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兼顾生态安全性,力争把化学防治的负影响降到最低。一是大力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充分利用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中最新科技转化成果,积极推广应用各种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病虫灾害损失和实现对桑园生态环境的最大程度保护,保障蚕桑生产安全。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趋温性习性,用好灯光诱杀、阳光杀虫、食料诱杀等防治桑树害虫方法。近年来,宁南县积极推广和使用生物食诱剂防控螟虫危害取得了很好的诱控效果。二是不断提高农业防治意识,强化农业防治措施的落实。翻耕、除草、修枝整型、清园,切断虫卵越冬场所。将桑树冬管桑树捆绑草靶、集中焚烧草靶和桑条、桑树刷白等冬管措施落实到位,营造“防重于治”的氛围。三是强化科学安全用药,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在新形势下,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两增两减”(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重要行动。在具体的桑树病虫害防控中,扎实做好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宣传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知识,提高蚕农对农药减量控害的认知水平,不断促进全县蚕桑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四是科学合理套种“6215”桑园,降低桑病发生的机率。“6215”桑园套种应尽量选择生长期短、株型矮小的作物,以减少水肥矛盾,以利于桑园通风透光。目前,宁南县“6215”桑园主要以套种豌豆、胡豆、马铃薯、红薯等为主。
按照现代蚕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绿色生态防控”的方针,由专业技能人员利用先进设备和手段,对桑树病虫防控实施科学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施用量,确保做好桑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县、乡、村三级桑树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监测地点较固定、测报人员较稳定、设备较齐全的病虫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准确的桑树病虫发生、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病虫监测预警水平。一是及时补充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好各种渠道充实具有蚕桑病虫害专业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确保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员干,以免造成人员断档,工作脱节,影响事业发展。二是强化资金支持保障,抓好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设施设备等装备建设。桑树病虫害监测预警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极强的技术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装备,会造成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和现象。因此,应积极多方争取资金支持,搞好装备建设,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科技做好桑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三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加强对县级桑树病虫专业测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多方面利用各种技术培训机会和多方专家资源,采取“走出去”和“引进业”方式,对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做好专业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加强基层乡镇、村组等从业人员和蚕农的技术业务培训,真正让桑树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在生产的“最后一公里”落地见效,服务广大蚕农,实现蚕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