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2022-12-25 07:27胡明雅王念新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教育

胡明雅 王念新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号召,创新创业教育在时代语境中被多次提出,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标、关键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基于国家战略牵引和高校内生发展需求的双向驱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回顾与反思研究大量兴起,促进了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长足发展[3]-[5],然而,已有综述研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首先,大多基于定性研究方法,依靠研究者的主观认知和经验构建理论框架,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难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严谨性和普适性;其次,尽管已有少量研究采用共词分析[5]、频次分析[3]等定量分析方法,但研究主题分散、研究内容碎片化,缺乏基于多维度的研究设计,难以全面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已有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热点主题、发展趋势进行了文献回顾与归纳总结,但止步于压缩、罗列已有研究成果,往往陷入“只综不述”的误区。

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文献计量方法,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为数据遴选平台,通过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已有文献的全面回顾,厘清该领域科学合作网络、文献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系统地呈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全貌。在此基础上,辅之以二次文献阅读,有效识别各时期研究主题及前沿演进趋势,为该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预测依据。综合上述结论和相关观点评述,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研究框架,以期为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数据收集及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基于CSSCI数据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词在所有字段中对2019年12月31日之前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419篇文献。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两轮数据筛选:首先,根据标题与关键词剔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24篇;其次,运用文献阅读法进行深度甄别,剔除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系不紧密的文献11篇,最终得到有效文献384篇。

如图1所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年度发文总体呈指数增长趋势。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可以发现,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地方文件的出台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关键性推进作用。如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同年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及相关研究实现突破性进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目标,由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图1 年度发文量分布

(二)研究设计

综合运用多种文献计量学方法,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评述的研究设计及思路,如图2所示。在实现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础上,尝试从科学合作分析、文献特征分析、知识基础及演化探析等三个方面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三个方面内容紧密衔接、相互印证,系统呈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全貌。

图2 研究设计及思路

三、科学合作分析

(一)核心作者分析

其中,王占仁以10篇的总量从众多作者中脱颖而出,其次为卓泽林和黄兆信,上述三位学者共同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第一梯队。王占仁持续关注并深入挖掘“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价值定位和政策导向,体现出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7]-[9]。卓泽林则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借鉴美国、芬兰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改革实施所参照[10][11]。另外,发文量较多的为王志强、高文兵、米银俊、王建华和许涛,上述学者发文周期为3—5年,构成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

同时,绘制了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如图3所示。图3中共有613个节点、569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301,网络密度处于极低水平。除了黄兆信、卓泽林、王志强、黄扬杰等几位作者间连线强度明显以外,大多数作者呈点状分布,作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表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量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科研群体。

图3 作者合作关系网络

(二)核心机构分析

384篇文献来自221所高校或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如图4所示。发文量较高的单位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和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密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合作成果十分显著。其次,以温州医科大学为基地成立的温州医科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整合了三所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根植浙江省创新创业文化,逐渐形成了一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学术团队和学术孵化实践高地,有效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得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图4 主要发文机构分布

四、文献特征分析

(一)核心期刊分析

384篇文献发表于77本期刊,将发文量≥10篇的9本期刊视为该领域的重要期刊,上述期刊共发表了样本总量67%的文献,是该领域主要的知识来源。同时,对发文量≥3的期刊进行统计,如图5所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部创办并主管的“高教第一刊”,注重权威解读和方向引领,高度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现已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导向性与影响力并重的核心期刊。其次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该期刊是我国唯一一本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2010年之后刊登多篇反映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与工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此外,地方教育厅或地方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期刊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在不断扩大,如《江苏高教》《高教探索》,这类期刊在把握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改革发展脉搏的同时,聚焦地方,集中收录本省高校的高水平论文,反映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理论及实践探索成果。

图5 期刊分布

(二)高被引文献分析

选取本地被引频次≥5的文献作为该领域高被引文献,详见表1。在11篇高被引文献中,有4篇文献出自温州医科大学的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该研究院将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策略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基础论著。此外,高被引文献中还涵盖了著作,如《创业教育学》是国内较早关注创业教育的代表性著作,特别对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范畴和框架模型进行了科学界定和深刻论述,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12]。

表1 高被引文献

五、知识基础识别与演化探析

(一)知识基础识别

探索知识基础既有利于向前追踪根源,界定相关主题概念,也有利于向后追踪发展,明确研究前沿。运用SPSS 25.0软件,采用文献计量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斜交旋转方法对文献共被引矩阵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22]。当两篇文献同时为另一篇文献所引用时,这两篇文献之间就形成共被引关系[23]。基于共被引矩阵的因子分析能够有效探寻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与结构,因为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研究会被识别至同一因子中。其KMO值为0.87,且Bartlett检验在0.001水平上显著,证实该方法是可行的。分析提取最小特征值大于1的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4.374%,其中,前4个因子共同解释了相关矩阵中方差的68.77%,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因子分析结果

因子1的研究主题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研究与宏观体系建设,主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引发的启示等宏观层面的问题,研究广度较宽,内容较概括性,代表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性宏观研究这一领域。因子2的研究主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主体、层次的定位与协作,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路径、生成逻辑以及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因子3的研究主题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该因子中7篇文献的载荷值均大于0.7,表明研究内容集中且主题鲜明,重点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对策,以及面对社会发展新业态如何提升高校双创教育的科学性、适切性。因子4主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蕴意与未来发展、核心含义与周边关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主要聚焦微观具象层面,其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创新创业教育适用性与微观子系统研究。

(二)研究前沿与演化趋势探析

基于关键词突发性检测(见图6)和上述分析,将该领域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6 关键词突发性排序

1.自发探索阶段(2009年之前):该阶段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创业教育、创新精神等主题。融合“创新”与“创业”,在此基础上,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深远意义,摸索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并开展了大量理论性宏观研究,为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时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初现端倪,研究方向相对集中,还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研究分支。

2. 扩展推广阶段(2009—2014年):该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高校自发探索阶段逐步向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发展,以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同时,各地方高校积极响应,立足本校实际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逐渐由朴素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概念辨析,落实到人才培养环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路径与模式,学术成果丰硕。同时,该阶段仍存在主题分散、内容同质化、学术成果关联性不强的现象。为此,系统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 改革与内涵式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该阶段研究聚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纵向领域,表现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与针对性、研究前沿的多元化与时代性、研究内容的技术化与专业性。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逐渐涌现出高等教育改革、教育体系、对策以及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创客教育、新工科等前沿主题。在该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路径实现不断转型,提出如作品导向型教育模式、高校体验式教育模式、师生共创的知识链与实践链双螺旋模式等人才培养范式。此外,特别要指出的是,从2015年教育部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至2018年以来的“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再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实践,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发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成果骤增。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成果直接反映了新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的育人任务和历史使命。

(三)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研究框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围绕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系统解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什么”“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基于上述结果,结合该领域知识基础与相关理论来源,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研究框架,如图7所示。

图7 系统性研究框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研究框架可以从准备生成阶段、实施驱动阶段以及发散深化阶段进行解读。

1.准备生成阶段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热点主题包括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相关概念、内涵的辨析,重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价值。此外,还包括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程详述、体系介绍以及案例分析,并以此为参考,对我国高校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这一模块是以基础研究和宏观体系建设为知识基础,通过大量理论辨析与定性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覆盖面。

2.实施驱动阶段以“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为主要研究视角。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日趋成熟,政府、市场以及高校形成了定位清晰、功能明确、相互支撑的良好发展态势。政府推动研究模块的内容有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研究、宏观教育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工程教育改革等;企业/市场参与研究模块的内容有产学研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学科—产业链;而高校内生动力研究模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立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与普及性,探讨教育模式、体系框架以及发展路径与对策。此外,综合考量多主体参与、多角色定位、多形态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既是全面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实践诉求,也是本研究模块的重点。其包含的内容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生成逻辑、多元理论、角色定位等。实施驱动环节的知识基础是共同体生态研究、改革改进策略研究。

3.发散深化阶段的研究从融合和分类两条主线展开。融合视角下创新创业通识型教育研究积极迎合素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改革趋势,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在内容、形式、环境上拓宽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外沿,同时也是扎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根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分类视角指向创新创业专业型教育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去除低效供给,增加优质人才供给,发掘新型供给,重视保护、培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子系统研究,重视分层次、分不同类型高校或学生的科学教育培养,充分整合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类模块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研究,创客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补充研究,以及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等双创人才培养载体研究。

六、结论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集合的方法,以科学合作、文献特征、知识基础及前沿演进为重点,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行深入剖析,清晰直观地呈现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路径。同时,基于上述结果,特别是审视近二十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演进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立足新时代,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定标准、提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试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意义重大。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支持与保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涵盖了政策指导、资金支持、教育教学、产学协同以及行业预估、效果反馈等多个环节。如何实现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维度的内外部支持保障至关重要。

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驱动要素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打破固有的知识边界,朝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样正当其时,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科技为核心,打造在线共享课程,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破壁效应”。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