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芳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提升专业教育内涵、优化专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部分与各个不同的专业教育融合,既为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思路创新提供教学方向,也深度挖掘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能够与思政教育结合应用的有效素材,找出新的角度以及切入点,融合不同学科思想,以便于实现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环境保护问题、环境设计工作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课程思政与环境设计原理专业课程中的融合具有较高的适配性。
思政的教学背景强调的是在内容体系中的专业课程,通过分析和挖掘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面向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借由创新整体体系结构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融入,符合这一宏观的教育教学背景要求,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专业教育应当追求的主要目标[1]。另外,基于环境方面专业的社会化和现实性特征,在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相关的思想引导与教育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相关的学习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专业学习价值的正确认知。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学生角度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与渗透,就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这一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这也意味着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面向未来就业进行竞争之前,就能够对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习价值有充分且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逐步朝着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方向发展,意味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方式方法和具体课程的内容体系上也需要匹配并进行优化调整。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环境设计原理”课程属于前期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内容。而对于环境设计的相关工作者来讲,理论知识是支撑实践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需要融入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层次,还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思路[2]。只有在思想道德水准以及专业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水平都达到较高的层次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职业道德的角度上来说,当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能接受基于专业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意味着在后续投入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客观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当前在社会环境设计原理相关行业中,专业人才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的考核包含对于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层次的核查,是当前企业非常重视的一项考核内容。
在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若能够将环境设计专业以及“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相关案例素材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辅助实践素材进行应用,则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传统教育内容体系,形成在协同状态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组织模式。具体来说,基于绿色环保以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关键性问题,可以将这方面的知识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3]。
从“环境设计原理”的具体课程教学的角度上来讲,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思想认知、保持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这既是提升具体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从侧面体现出思想引导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当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和素材都得到了同步的丰富与优化,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和宏观上的人才培养质量必然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高校学生在了解环境方面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价值和思想引领价值后,学习相关专业的积极性、个人对专业学习的实践价值的认知都会得到提升,认知范围也会更加全面。这就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学习目标,了解当前专业和具体课程的学习根本性目标。在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向感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4]。有效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其在参与具体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这既有利于最终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基于课程学习的过程实现学生思想认知层次的同步提升。当学生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价值提升到为社会服务实现自我追求的提升的高度上,其主观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被成功地激发出来,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效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对于“环境设计原理”的课程模块了解,是为了更进一步寻找具体的课程模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切入点,不同的课程模块不仅主要的知识侧重点有所差异,在融合教学开展的切入点上也同步产生了相应的差异[5]。例如,在“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体系中,环境设计以及发展的课程模块中涉及知识点就属于偏重学习和了解层面的内涵与类型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介绍以及不同类型风格的设计流派的介绍。从协同育人的角度来说,当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环境艺术的基本内涵以及不同的设计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可通过进一步的思想和精神引领将教育教学的层次上升到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方面,让学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同时也通过对不同类型设计流派的了解形成国际化的认知视野和状态。
介绍环境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视觉要素的主要内容,是当前学习模块的知识要点。从课程思政的实践角度来说,当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环境设计的要素和一些基本要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思想层面的教育与引导,指导学生在进入相关的工作岗位时,应当保持对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热爱,并且注重在设计工作的开展中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本身既能体现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思想政治认知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环境设计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整体的设计工作虽然在思路上追求创新和完善,但设计工作的执行流程具有较高的程序性特征,且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设计专业素养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6]。从课程思政实践的角度来说,能够在保持设计工作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这就体现出专业设计者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且同样需要设计者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精神。只有保持专业精神和设计思维的灵活性,才能在遵循专业设计工作程序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环境设计效果。
环境调查与评价是针对外部环境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内容。在环境调查与评价的知识点学习中,以环境系统的分类研究以及调查方法研究评价内容指标研究为主要侧重点。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的内容后,要进一步从思想层面让学生意识到环境评价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持的积极作用,从而通过更高层次或者更宏观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后续以专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运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7]。
在这一课程模块中所需要学习的侧重知识点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人体的尺度;二是人的环境行为。从这两个方面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可见“环境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深度逐步达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层面,教师在依托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时,可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紧密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是统一在一个宏观的地球环境中的,应当保持和谐稳定的两个方面元素,二者之间的和谐影响二者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环境空间的构建是更加贴近于设计工作的实践的一部分内容,其主要的知识侧重点包括环境空间的形态以及结构,还有空间的具体类型以及空间的分割方法等方面知识点。上述知识点从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具有专业性逐步增强的趋势,这就需要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并且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只有学生在思想上对于这部分核心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价值有一个更加深刻充分的认知,才能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保持高度重视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积极实践的态度,最终获得良好的课程模块学习效果。
这一模块主要是从设计中的思维运用以及思维本身的创新性以及规律性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侧重学习的知识点,包括创作的基本规律、设计工作的基本素养以及设计思维能力、实践制图能力等方面。基于理论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科学态度培养角度入手融入一部分思想引领方面的内容,只有具备创新意识,设计这一本职工作的开展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而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是遵循专业规律和方法的一种表现,只有同步实现思维的发散和思维的规范,才能取得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设计工作效果。
基于实践学习的综合性特征,环境设计的实践模块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重点知识在宏观性和包容性上也更强,主要强调向学生渗透一种生态化、人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而基于这部分课程的综合性与宏观性,教师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时,在切入点上也需要同步达到较为宏观的程度,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宏观上良好的环境设计效果需要多方面的力量作为支持,并且在思维的运用上也应当注重多吸收来源于不同渠道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最终本着不断优化和完善的态度开展好环境设计工作。图1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体系关系结构图。从结构图内容中也可看出,具体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也具备能够融合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8]。
图1 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关系图
除了基于上文所述的不同课程教学模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切入点进行明确分析以外,教师在通过“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时,还需要本着持续动态发展的原则,结合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征以及学生主观上的学习需求实现对既有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具备实际中的可行性,在相关工作的开展前,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群体加强沟通交流,对其个人的思想认知状态进行初步的把握,并且初步了解学生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思想引领价值的了解程度。课程体系的完善还应当包括对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比例的科学调整。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从创新性与开拓性的角度出发,适当融入一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并且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一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认识到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也需要按照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规律进行拓展和完善。这既是丰富这一课程教学内涵的要求,也是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寻找更多切入点的有效方法。
“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模块中不同的知识侧重点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也意味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模块,也需要应用同样差异化的教学方法组织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从现阶段的社会实践出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教育整体模式运行的经验越发丰富,也意味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与思政教育实践融合时也可以基于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及先进教学工具。这些都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说,例如,上文提到的环境中人类的行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通过引入专项纪录片的方式将部分人类行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素材融入具体的课程模块教学中。比较典型的教学素材包括比如BBC电视台出品的著名纪录片《海洋》《植物王国》等。虽然上述纪录片的主要内容都是以自然环境的介绍和自然环境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但这更能够启发学生感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需要人类的共同维持和保护,而从反向的角度上来说,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对现有自然环境已经造成了破坏,使得目前宁静而美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就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美好环境维护和保持的使命感。除了新的教学素材的引入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先进教学组织模式的应用取得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适宜于融合教学的一种典型模式[9]。教师可选取环境调查与评估的课程模块作为切入点,通过设置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任务,让学生基于这一项目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研究和实践的团队。借鉴项目教学法,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对环境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基本流程进行规划与分析,随后鼓励学生基于具体的任务内容投入到调查评估的实践工作中,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评估和审查报告,并由小组推举的代表学生对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思路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体会到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专业性与严谨性要求,也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个人在理论知识学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且有了自主的实践过程,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层次就会有一个更加客观冷静的认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目标感也会同步增强。表1为“环境设计原理”课程融合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可用的匹配教学素材与方法统计表。
表1 “环境设计原理”课程融合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可用的匹配教学素材与方法统计表
课程教学效果的观察和分析不仅对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教学评价也是体现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完整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获得了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才能得到一个相对稳定客观的阶段性总结。尤其是在协同育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更需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开展评价工作。而评价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不仅要符合具体课程内容的要求,还要积极适应现阶段出现的融合教学开展的创新模式,关于教学评价内容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工作在具体落实的环节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路径。一是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宏观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从融合教学的角度分析“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学的要点是否都在具体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实现了有机融合,即首先从课程教学融合的完整性角度出发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二是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和思想的引导。具体评价项目的确认环节,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学习价值的认知以及个人在学习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融合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关键性内容。这方面内容的融入既能够充分体现出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能够从客观上促使面向高校学生的评价工作更加完善且严谨。三是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本着包容和多元的原则,将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等三个方面元素都融入课程教学评价的结构体系中。对于学生来讲,进入高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具备对自身课程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自身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优化状态进行观察,客观地提出自我评价;对于教师来讲,作为长期承担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工作的人员,其应当重视在评价方法和评价侧重点上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确保来源于教师的评价在专业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上都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水平;对于企业来讲,其面向高校大学生的评价则更加侧重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改善提升效果的评价,另外还包括一部分与思想认知水平和方向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准的评价,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评价工作的内容体系和评价主体后,方可确保融合教学背景下教育效果评价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