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璇 李艳莉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领域的持续研究,把握我国目前社区教育的研究动态和研究主题,有必要对社区教育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二次文献期刊,它从国内各个优秀期刊中收录能够代表社区教育领域研究前沿的文章,是反映社区教育研究成果、揭示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刊物。有鉴于此,采用Excel工具和SATI软件对2001—2020年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的139篇社区教育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探寻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主题及发展趋势,为今后推进社区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借助Excel工具和SATI软件对2001—2020年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社区教育论文情况进行初步计量分析,结果如下。
转载论文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社区教育领域的产出情况及质量高低,反映社区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2001—2020年《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社区教育论文数量分布详见图1。
图1 2001—2020年《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社区教育论文数量折线图
如图1所示,转载数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01—2012年间转载数量均在10篇以下,发展相对缓慢;2013年以后发展较快,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转载数量为14篇,为历年之最。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研究受国家政策文件影响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之后,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社区教育政策,既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促使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1.源期刊转载量。 2001—2020年《成人教育学刊》转载了139篇社区教育论文,来自全国40种学术期刊,表1列出了被转载量排名前6的9种期刊。
表1 2001—2020年源期刊被转载量分布表
从表1可以看出,排名前6的期刊共计被转载论文87篇,约占总数的62.59%,说明这些期刊是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载体,对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影响深远。在这9种学术期刊中,《中国远程教育》《教育发展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属于CSSCI期刊,共被转载论文22篇;《职教论坛》《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共被转载论文42篇;其余3种为普通期刊,共被转载论文23篇,表明《成人教育学刊》更倾向于转载刊物级别较高的社区教育论文。
2.源期刊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能够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大小[1],对被转载量排名前6的9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源期刊被转载排名与其CNKI复合影响因子一览表
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有《职教论坛》《成人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其中,只有《职教论坛》《成人教育》属于专门的职成教类期刊,其他期刊更侧重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这说明职成教类期刊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今后要注重提升学术研究的质量,增强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3.源期刊所在地。 2001—2020年《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的社区教育论文来自40种学术期刊,这40种期刊分布在全国23座城市。其中,南昌(26篇)位列第1;北京(16篇)位居第2;哈尔滨(14篇)和上海(13篇)分居第3、第4位;武汉(9篇)排名第5;济南(8篇)和长春(8篇)并列第6。前6名的城市共被转载94篇,占总数的67.63%。在这6座城市里,北京、上海属于一线城市,武汉属于新一线城市,其他城市属于二线城市,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办刊数量较多、期刊质量也较好,社区教育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表3 2001—2020年《成人教育学刊》社区教育研究核心作者
结果显示,核心作者有6名,共被转载社区教育论文34篇,占总数的24.46%,说明社区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但其中也涌现出一批社区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如宋亦芳主要从事社区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研究,陈乃林主要从事社区教育治理和社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汪国新主要从事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等。
2.第一作者所在机构。 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类型多样,既包括高校、开放大学、社区学院,也包括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协会。在139篇文章中,剔除2篇未标明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文章②,被转载量排在前5的6个机构分别是上海开放大学(13篇 )、华东师范大学(10篇)、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9篇)、北京师范大学(8篇)、四川师范大学(8篇)、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7篇),说明社区教育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集中的。从机构类别来看,高校是社区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共被转载论文59篇,师范院校更是高校中的主力军,说明高校已经成为聚集和培养社区教育研究人才的重要阵地,今后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与此同时,成人高校和社区学院也展现出强劲的势头,共被转载论文28篇,在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从机构所在地来看,大多集中于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等地,既说明这些地方经济发达,实践活动较多,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表明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机构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3.作者合作关系。 通过文献统计,发现在139篇社区教育学术论文中,文章为独立作者的有85篇,占论文总数的61.15%;文章有第二作者及以上的有54篇,占论文总数的38.85%。采用SATI可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
李盛聪(李瑞雪)、杨钋(官华)、陈龙根(胡央波)、宋亦芳(丁海珍、张华亮)、汪国新(项秉健)等研究者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其余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十分薄弱,这可能会导致社区教育领域的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今后社区教育研究者需进一步加强合作,形成专业化、高效化的研究团体。
通过对2001—2020年《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社区教育论文的基金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注明基金项目的论文有83篇,占总数的59.71%,未注明基金项目的论文有56篇,占总数的40.29%。其中,基金项目可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和其他,因此对注明基金项目的83篇论文进行进一步分析③,可以发现有45篇论文受到国家级基金的资助,占总数的32%;有31篇论文受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基金的资助,占总数的22%;有7篇论文受到其他级别基金的资助,占总数的5%。总的来说,国家级和省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所占比重较大,反映出国家和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随着我国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今后社区教育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姚计海和王喜雪对研究方法的分类[2],《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的社区教育论文中采用思辨研究的论文有127篇,占总数的91.37%,比例极高;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有3篇,占总数的2.16%;采用质性研究的论文有4篇,占总数的2.88%;采用混合研究的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3.60%。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思辨研究中,大部分论文采用理论思辨法,主要包括体系建构、价值思考和路径探讨等;在量化研究中,有2篇论文通过统计调查来进行具体分析,有1篇论文同时运用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在质性研究中,有3篇论文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有1篇论文运用了访谈法;还有5篇论文使用了混合研究法。从论文被转载的时间来看,20年间思辨研究一直为研究者所使用,而量化研究最早出现在2010年,质性研究最早出现在2005年,混合研究最早出现在2014年,这说明思辨研究一直处于中心地位,其他研究方法则处于边缘地位,近几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
社区教育政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引领,因而社区教育政策研究是社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社区教育政策演进。鲁文、胡焱将社区教育政策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认为随着政策的发展,社区教育的价值定位也将不断转变,体现了其动态演绎的特征[3];沈光辉、陈晓蔚把社区教育政策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起步期、探索期和发展期,由此探讨了社区教育政策发展的本质及客观规律[4];官华、杨钋把研究者们关于该主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梳理,认为他们的观点存在较高的重合性[5]。
2.社区教育政策执行。唐克、刘家刚从公共政策研究视角出发,研究了目前社区教育中存在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并对该偏差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思考[6];唐克、侯嘉茵运用米切尔分类法探讨了多元主体利益的博弈逻辑及矛盾表现,认为可以通过利益均衡机制推进社区教育政策执行[7];官华、杨钋对我国的社区教育政策文本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特点是模糊性高、冲突性低,这也是造成我国社区教育政策执行差异性较大的主要原因[8]。
近年来,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社区教育的类型。李继星把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类型划分为三大类,每个大类型下又有细分的小类型,共12种,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小康后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不同类别和形式[9];唐松林等人同样把农村社区教育的类型划分为三类,认为“自主—学校—政府”整合型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10]。
2.农村社区教育新解读。杨智认为,在新型社区治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了新的意蕴,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向、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和师资策略等五个方面[11];张胜军则在乡村振兴语境中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其不再是封闭的、低层次的、边缘化的社区教育,而是一种“农”字特色鲜明、现代化的、制度化发展的社区教育[12]。
3.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陈乃林以江苏社区教育中心为例,阐述了其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3];刘尧认为,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统筹,是困扰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难题[14];杨智、张晓丽基于实践考察发现西部农村社区教育基础性资源十分缺乏、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技术建设严重落后[15]。
对社区教育与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教育与治理之间的关系、社区教育治理体系两个方面。
1.探讨社区教育与治理之间的关系。高志敏认为,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之间存在必然的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能助推后者的实现,后者又是前者的力量之源,能使前者焕发出新的活力[16];侯怀银、尚瑞茜指出,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理念、核心要素等高度重合,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17];程仙平强调,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存在共同点,并提出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策略[18];李宜芯等人认为,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方式,社区教育能够促进社区治理的方式和路径[19]。总的来看,研究者都认为社区教育与治理具有紧密的联系,且促进二者耦合意义重大。
2.进行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研究。陈乃林从关键点、着力点、支撑点、突破点、核心点和生长点等六个维度探索了如何创新社区教育治理体系[20];陈乃林、刁元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视角出发论述了社区教育治理创新的若干思路和对策[21],赋予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更丰富的内涵。
社区学习共同体对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和培育策略研究两个方面。
1.基本理论研究,包括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定义、特征和意义等。汪国新、孙艳雷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居民自发结成的群体,他们通过共同学习加强沟通,从而形成和谐的、稳定的人际关系,实现自身生命价值[22];邱良君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人们自愿结成的团体,在该团体中社区居民互为师生、共同学习[23];项秉健、汪国新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居民基于本质意愿构成的学习团体,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是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24]。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特征和意义等基本达成共识,都强调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5]。
2.培育策略研究。汪国新认为,社区成人学习共同体基本的培育策略包括发掘与引导、培训与指导、交流与分享、普及与提高[26];汪国新、余锦霞在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了当前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遭遇的问题,认为可以从形成成长生态、发展公共空间和研发便捷软件等三个方面着手破解困境[27]。
研究者一直对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度,主要集中于课程与专业、发展历程和管理体制等三个方面。
1.课程与专业研究。李继星分析了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类型,认为信息技术类、医疗类、专业培训类和拓展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28];黄春麟认为,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相融共生,我国高职院校应积极学习此种做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29];李阳琇指出,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理念是国际化、多元化和质量优先[30]。
2.发展历程研究。赵俊梅深入考察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出现和发展两个阶段,她指出探寻美国社区学院快速发展之路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不无裨益[31];李书影则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了其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为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总结了经验[32]。
3.管理体制研究。王凤玉、刘英俊指出,美国社区学院均由州及以下地方政府管理,给予社区学院较大的自主权[33];谭敏认为,这种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社区学院的发展,是美国社区学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34];吴雪萍、任佳萍深入研究了美国社区学院的“自愿问责框架”,强调该框架的使用对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诸多挑战[35]。
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息息相关,20年来该主题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结果也逐渐深入和全面。
1.就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方面而言,一是探讨了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阎常钰认为,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的核心[36];厉以贤认为,实施终身教育必须通过社区教育[37];国卉男等人指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是社区教育[38]。二是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研究背景进行的相关探索。如刘春朝、李建春从终身学习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定位[39];王连喜则结合终身教育理念分析了我国社区教育立法的现实基础和具体策略[40]。
2.就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方面而言,一是对学习型社区本身进行的研究,包括学习型社区的内涵、学习型社区与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策略等。二是在学习型社会视域下进行的相关研究。如林鹏、钱玉凤认为,在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缺乏整合,因此可以通过构建物质、精神和政策保障机制来促进社区资源整合[41];陈文沛指出,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实现其作用的具体策略[42]。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成为如今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社区教育研究逐渐关注到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和社区数字化学习两个方面。
1.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一方面需要整体布局,具体包括城镇化推进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取向)、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变革(重要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社区教育的全面开展(坚实基础)[43];另一方面,需要建构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在指数设计过程中,要以国家的政策文件为指导、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参照、以实践为依托。指数架构的具体内容包括架构原则、指标设置、测算方法和相关环节[44]。
2.近年来,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得到快速推广,宋亦芳深入分析了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的五大要素,并提出了三大发展策略[45];宋亦芳认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对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推进尤为重要,要注重优化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46]。汪国新、项秉健指出,社区数字化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考虑到适用人群和适用范围,融入人文关怀,减少负面影响[47]。
通过对2001—2020年《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社区教育研究论文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提出了如下思考。
2021年“十四五”规划出台,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今后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下。
1.社区教育发展与新信息技术。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对我国社区教育具有变革性的影响,并由此带动了社区数字化学习、智慧社区等的建设。为进一步适应并推动社区教育数字化,社区教育研究应多关注此类主题,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2.社区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社区教育尤其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48],近年来有关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必将成为未来社区教育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也是今后社区教育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主题之一。
3.社区教育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社区养老成为发展必然,那么社区老年教育自然成为热点主题,社区教育研究要把握好趋势,积极关注社区老年教育、社区居家养老等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构养老服务新格局。
1.加强科研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如前所述,社区教育研究形成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包括宋亦芳、陈乃林、汪国新、邵晓枫、陈龙根、杨智,重要的研究机构包括上海开放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但从整体而言,社区教育研究队伍中师生关系的合作仍占多数,跨地区、跨单位的合作较少,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和核心研究力量。因此,社区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
一方面,研究者之间要加强合作,避免孤军奋战[49]。研究者可以多与其他教育研究机构甚至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思维碰撞,结成研究团队,打造品质之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社区教育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推动社区教育研究更加体系化。另一方面,研究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互通。就研究机构的类别而言,高校、开放大学、社区学院和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协会等,要充分利用好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密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重大课题的攻克和成本的节约,还能推动社区教育研究实现质的转型与发展;就研究机构的所在地而言,东部发达地区的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社区教育研究中发挥着主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研究机构尚显不足。所以东部地区的研究机构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主动面向中西部地区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同向同行,实现共赢。
2.把握研究热点,提高研究质量。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发现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内容整体上大而散,这可能会造成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难以达成共识,而且对某一话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导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进展较慢,但是社区教育研究内容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始终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进入新时代,社区教育实践发生了新变化,因而社区教育研究还需要把握研究热点,提升研究质量。
首先,把握研究热点,在研究主题上实现新突破。具有时代性的社区教育主题层出不穷,今后的社区教育研究要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范围,展现社区教育研究的人文关怀。如上述提到的三个主题,相关研究将会持续升温。同时,只有推动研究热点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社区教育理论才能实现持续突破和创新,因而研究者要能够聚焦于热点话题,进行深化和细化研究。
其次,加强实践性、应用性研究。社区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为了使社区教育研究更加彰显中国特色、凸显中国元素,社区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独特的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党和政府开展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新时代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厘清方向。
最后,提高研究内容的理论创新程度。尽管《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社区教育论文数量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但理论创新程度偏低、实证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仍然存在,今后要更加注重提升社区教育的理论创新程度,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从《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的139篇社区教育论文来看,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略显单一,难免造成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结论单一等问题。已有的研究大都以理论分析为主,对社区教育实践深入、细致的考察不够,可能会导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今后,社区教育研究应依托多学科视角和多元研究方法,拓展社区教育研究路径。
一方面,研究者要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形成多种研究视角。社区教育本身就是复杂的实践活动,单纯依靠教育学领域的知识,难以对复杂的社区教育现象作出深刻诠释,因而研究者们应从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历史学等视域出发,对社区教育实践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研究,提高社区教育研究的丰富性和创新性。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多关注国外在社区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通过对比借鉴,增强社区教育研究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研究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近年来,在《成人教育学刊》转载的社区教育论文中,实证研究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但总体来说,思辨研究仍是主流,且思辨研究难以及时反映社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研究的深度、广度、新度和效度,今后要强化其他三种研究方法的使用,如研究者们可以尝试运用叙事研究、田野调查、行动研究等方法,以便更全面地分析和解释研究现象,提高社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
注释:
①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
②第一作者标注两个及两个以上机构的分别统计。
③对于注明多个基金项目的文章只选取最高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