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娴 王君琴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安徽蚌埠 233000
支气管肺炎是好发于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选用药物治疗方式以控制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反应,改善其通气状况,进而提高患儿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效果[1-2]。婴幼儿因鼻腔较小,黏膜柔软,血管丰富,且无鼻毛,感染发生时黏膜较易发生肿胀、充血、鼻塞,痰液易于在鼻前庭积聚,堵塞呼吸道,引发呼吸衰竭、发绀、心力衰竭等,威胁患儿生命安全[3-4]。在有效治疗期间加强吸痰操作,及时将支气管肺炎患儿呼吸道内分泌物清理干净,这对患儿呼吸道通气改善、炎症控制均极为重要。已有研究显示,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期间采用传统吸痰方法,较易发生黏膜损伤出血,不利于患儿康复[5-6],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无创吸痰技术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选取2021 年4 月至2022 年3 月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诊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86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展开研究,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两组均为43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6 个月~3 岁,平均(1.71±0.37)岁;病程2~12 d,平均(4.93±1.12)d;陪护家属男13 名,女30 名。观察组男26 例,女17 例;年龄7 个月~3 岁,平均(1.72±0.41)岁;病程2~14 d,平均(4.91±1.18)d;陪护家属男12 名,女31 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科批字[2020]第114 号)。
纳入标准:①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中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并结合胸部X 线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获得确诊;②意识清醒,无需紧急抢救;③年龄≤3 岁;④住院期间有1 位亲属陪护;⑤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重症肺炎;②伴有恶性肿瘤及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③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④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
所有患儿均接受相同的止咳、抗感染、解痉等常规治疗。两组吸痰干预措施实施者均为专科护理人员。所有参与医护人员临床工作经验超过1 年,均统一接受小儿支气管肺炎吸痰护理培训。
1.3.1 对照组吸痰方法 该组行传统经鼻或口吸痰。吸痰具体操作如下:负压调节为80~150 mmHg(1 mmHg=0.133 kPa),连接吸痰管。患儿体位取侧卧位,使用液状石蜡将吸痰管前端润滑,然后末端折叠,经口腔或鼻插入适当深度,出现受阻感时将折叠放松,行负压吸引操作,旋转的同时将吸痰管缓慢提升,吸出痰液。患儿痰液黏稠,无法一次性吸尽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吸痰,吸痰时间控制在<15 s/次。吸痰操作期间仔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变化情况,发现患儿出现呼吸急促、面色发白症状时,必须立即停止吸痰操作,并行相应处理。
1.3.2 观察组吸痰方法 该组行无创吸痰,技术具体操作如下:①行无创吸痰前,先实施患儿拍背干预,对患儿的鼻中隔、鼻孔大小情况进行评估,使用无菌剪刀剪开一次性单腔吸氧管鼻塞头端的小细孔,增加其孔径,再使用液状石蜡将头部位涂润滑。②将垫枕垫于患儿肩下,让下颌部、两个外耳道口连线均与床面保持垂直。③在患儿一侧鼻腔内滴入0.5~1.0 ml 的生理盐水,吸氧管与电动吸引器链接,然后再使用鼻塞头端与鼻孔形成一个密闭的通道,再行负压吸引。婴幼儿负压控制在80~150 mmHg,保留吸引时间为3~5 s,每次间隔时间为10 s,反复进行吸引3~5 次。使用相同方法进行另一侧鼻腔吸痰操作。完成吸痰后对患儿两侧肺部情况进行听诊,同时仔细观察吸出分泌物的量及颜色状况。
①吸痰效果评估[8]:主要评估患儿吸痰操作前后皮肤黏膜青紫(先天性心脏病除外)、呼吸困难、肺部痰鸣音变化情况。皮肤黏膜青紫转变为红润,呼吸困难显著改善,肺部痰鸣音完全消失,判断为显效;皮肤青紫明显好转,呼吸困难有所减轻,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判断为有效;皮肤青紫、呼吸困难症状、肺部痰鸣音与吸痰前比较均无明显好转,判断为无效。②观察患儿吸痰配合情况。吸痰期间,患儿躁动不安,哭闹不止,安抚后吸痰操作仍无法顺利进行,判断为不配合;吸痰期间,患儿表现出轻度躁动和哭闹,经安抚后吸痰操作可顺利完成,判定为部分配合;吸痰期间,患儿无明显躁动哭闹表现,安静完成吸痰操作,判定为完全配合[9]。③观察患儿气道阻塞、肺部感染、黏膜损伤发生情况。痰液吸出时发现里面有血丝及硅胶管的接头和管壁内存在血迹,可判定为黏膜损伤[10]。④观察患儿憋喘、咳嗽痰响、干湿性啰音等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采用SPSS 25.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吸痰效果比较[例(%)]
观察组吸痰配合度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吸痰配合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观察组退热、止咳、肺啰音消失、憋喘消失、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d,)
表3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d,)
支气管肺炎为儿科临床诊治中一种常见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1]。病原体的侵入使呼吸道管壁发生肿胀,促进痰液分泌量不断增加,导致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气促等症状[12-14]。患病后,如患儿无法及时接受有效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肺不张,对其生长发育及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威胁生命安全。支气管肺炎患儿气道内易积聚痰液,过多的痰液积聚可严重影响患儿的肺通气功能,进而影响患儿康复速度及预后[15-18]。及时行有效的吸痰处理,使呼吸道保持良好通畅性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效果提高极为重要。
支气管肺炎患儿因年龄较小,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均存在丰富血管,弹力组织相对缺乏,呼吸道中痰液的吸除难度较大,操作不当易引发黏膜损伤出血等并发症,不利于患儿康复[19]。传统负压吸痰法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吸痰过程中,吸痰管开口直接正对气管壁,黏膜出血、感染等发生风险明显增加[20-21]。此外,该种吸痰方式可导致患儿缺氧症状加重,再加上操作的不适感,患儿耐受较差,吸痰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在肺炎疾病管理中,吸痰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22],有效吸痰技术的应用可保证患儿呼吸保持顺畅,预防窒息、肺不张等并发症。无创吸痰技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吸痰方式,近年来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中行无创吸痰后,该组吸痰效果、患儿吸痰配合度均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支气管肺炎患儿护理中行无创吸痰干预,可有效提高吸痰效果,减轻患儿不适感,提高其吸痰配合度,有效减少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张凤琴等[23]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护理中行无创吸痰干预后,患儿咳嗽、发热等症状改善效果及家属吸痰服务满意率均显著提高。无创吸痰技术主要通过采用吸氧管与电动吸引器连接对存在于气道内部的痰液进行负压吸引,吸出痰液,且电动吸引器引起的机械性振动可有效穿透肺泡、气道内的痰液,促进痰液更好地排出,提高吸痰效果[24-25]。无创吸痰技术中电动吸引器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吸痰中叩击力度不均匀的局限,因此可获得更理想吸痰、排痰效果,可明显减少痰液引流,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降低气道阻力,且该种技术属于无创,不会对患儿造成较大刺激,因此可减轻患儿不适感,提高其耐受,使患儿能够更好配合吸痰操作,进一步保证吸痰效果。有研究显示,无创吸痰法应用于0~3 岁患儿,可明显提高患儿配合度,获得更理想的吸痰效果[26-27]。黏膜损伤是患儿吸痰护理中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行无创吸痰干预后,患儿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无创吸痰技术主要使用一次性鼻塞式吸氧管,其深度与吸氧相同,插管不会刺激患儿出现明显不适感,可提高其配合度,因此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风险也明显降低,同时还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其他常见并发症,有助于加快患儿康复速度[2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止咳、退热平均时间及肺部啰音、喘憋消失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患儿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由此可知,无创吸痰技术的应用在加快支气管肺炎患儿康复速度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无创吸痰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支气管肺炎患儿呼吸道并发症,降低吸痰感染风险,保护患儿黏膜,避免多次刺激对患儿造成不必要伤害,提高患儿及家属的吸痰配合度,进而保证吸痰效果,因此保证患儿治疗过程中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更好的恢复,缩短其康复时间。
综上所述,支气管肺炎护理中行无创吸痰干预,能够获得更理想的吸痰效果,且减少吸痰并发症,明显缩短患儿康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