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 笔 潘 锋
疼痛是人体最直接、真切的感受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显现,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从2004 年起,世界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10 月的第三个周的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中华医学会也将每年10 月的第三周设立为“中国镇痛周”,以提升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干预。
2022 年10 月17 日至23 日是“中国镇痛周”,今年“中国镇痛周”的主题是“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中国镇痛周”期间中国老年保健协会、21 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等在线发布我国首个《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调研内容包括对常见疼痛的认知、管理行为和预防行为等,共有2 697名50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参与了这一调研。该调研旨在更好地了解我国中老年对常见疼痛的认知及应对情况,进一步提升公众和重点人群对中老年常见疼痛及其危害的认知,促进中老年人“正识疼痛,及早管理和预防”。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说,疼痛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在不同年代、不同科技发展条件下人们对疼痛都有不同的认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显著,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健康战略之一。樊碧发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疼痛的现状是,疼痛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群,疼痛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位居所有中老年疾病负担的前三位。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疼痛患者超过3 亿人且正以每年1 000 万至2 000 万的速度增长,疼痛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
程灏教授做演讲
樊碧发教授说,医学就是伴随着人类最初对痛苦的表达和减轻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要想了解医学一定是从疼痛开始,想要对医学有深入的了解也就一定要对疼痛进行深入的研究。常见疼痛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各种各样的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在中老年常见疼痛中几乎占到了一半左右,如人们所熟知的颈椎病、腰椎病、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等都是可以引起疼痛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在退行性病变演进过程中首先表现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颈肩腰腿痛问题,中老年人是这第一大类疾病患病的最主要的人群。
二是各种各样的神经性疾病所致的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痛,中老年人还比较容易罹患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这一大类疾病引起的疼痛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质量,既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也可能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有的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折磨了数十年的患者,形容好像永远有一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自己的脑门。此外,中老年常见疼痛还有骨骼肌肉软组织疼痛、头面部疼痛、外伤创伤性疼痛等。
三是癌性疼痛,目前各国学者普遍认为肿瘤特别是晚期肿瘤所致的疼痛不仅强度很大而且非常难治,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往往痛不欲生。中老年肿瘤患者是癌痛的高发人群,癌痛问题已成为困扰中老年人肿瘤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大问题。很多晚期癌痛患者表示,“我不怕死,但我怕疼”,这也是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真情表达。樊碧发教授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良好地控制癌性疼痛不仅让患者活得更好,而且能使其生命得以延长。如有一位患者已经和癌痛“战斗”了十几年,来中日友好医院就诊时已经是非常萎靡,疼痛难忍,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我们通过现代医学良好的疼痛治疗措施已经与他携手共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在肿瘤科、全科医学科等的共同照护下患者目前仍在健康地生活着,而且生活得越来越好,原发疾病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樊碧发教授强调,来自临床的各种各样的疼痛病例告诉我们,中老年人一定要正确认识疼痛,及早管理和干预疼痛。如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问题不能等到罹患了带状疱疹,身体遭受到巨大的痛苦后再投入很多时间、人力、财力、物力去治疗,而是应该把预防带状疱疹的关口前移。科学研究发现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而引起,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失去产生强烈有效免疫应答的能力,从而增加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带状疱疹通常表现为皮疹,胸部、腹部或面部出现疼痛性水疱,带状疱疹相关疼痛通常表现为灼热、刺痛或电击样疼痛,患者可能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即皮疹出现后至少持续3 个月的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占带状疱疹患者的5%~25%并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现在已经有带状疱疹疫苗可以预防,这是非常先进有效的疼痛防治理念。
樊碧发教授介绍,一项在中国人群开展的疼痛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经常用到的描述疼痛的词汇有28 个,常见的有刀割一样的疼痛,烧灼一样的疼痛,针刺一样的疼痛,还有射击一样的疼痛、击穿一样的疼痛等,以及麻木痛、酸痛、胀痛等一系列疼痛,这些都是人们经常用来描述疼痛的词汇,而困扰很多中老年人的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几乎涵盖了所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表现。
最新发布的我国首个《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展示了有关我国中老年常见疼痛的认知、管理行为和预防行为等4 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一是关于中老年常见疼痛认知和经历对比,调研发现中老年人普遍低估了常见疼痛的严重程度。在50 岁及以上中老年受访人群中,中老年人认为好发的常见疼痛依次是颈椎、腰背、椎间盘等骨骼肌肉疼痛,占比80.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带来的疼痛,占比53.1%,头部/颌面部疼痛,占比48.4%,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占比40%。但通过对实际经历疼痛的人群和没有经历疼痛的人群对比,可以看到带状疱疹相关疼痛、牙疼带来的疼痛程度就远远超出中老年人对于常见疼痛的认知,是中老年人备受煎熬的两大常见疼痛。同时年龄越大,经历常见疼痛的中老年人群比例增长就越为明显。此外,疼痛也可能与一些慢性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患者中,带状疱疹相关的疼痛更容易高发。
二是关于正在经历常见疼痛的中老年人对于疼痛的态度。调研发现疼痛发生后,近半数中老年人选择了忍,经历常见疼痛的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忍痛比例就越高,增长比例也越明显。绝大部分受访者在调查中坦言,人到中老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到疼痛的折磨,而大部分中老年人都普遍存在着痛上加痛的情况,且56.6%的中老年人正在经历两种及以上的常见疼痛。
三是中老年人普遍忍痛,延误了治疗时机。多数中老年人对于治疗疼痛的态度并不积极,越拖越迷茫,越拖越难治愈,拖延的时间越长,疼痛治愈的效果就会越来越不理想,且就医之后还会发生疼痛。调研发现,多数中老年人都存在延误就医情况,而延迟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也非常差,出现越拖越痛的情况。调研数据显示,53.1%的中老年人拖延就医时间超过了3 天,而选择在3 天之内就医者,60%治疗后基本上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但3 天甚至更长时间才就医者有难以治愈的趋势。从拖延时长对于疼痛治疗效果影响程度来看,疼痛超过3 天的有44.9%~51.3%的中老年人表示疼痛基本无法完全治愈,并由此会对正常的生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由于多数中老年人对于疼痛治疗拖得久,这也使得他们频繁辗转多个科室就诊。数据显示,超半数的中老年人表示越拖越难治愈,治了还会疼;95.4%的中老年人表示因为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确诊疼痛病因变得十分困难,就诊后疼痛问题也无法完全解决或治愈,45.5%的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仍然受到疼痛的影响。此外,调研还发现某些疾病带来的疼痛还会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出现,如带状疱疹可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罕见的并发症如肺炎、听力障碍、脑炎甚至是死亡。
四是关于常见疼痛的管理和预防意识。调研发现,中老年人对于常见疼痛有管理意识的人不足半数,疫苗犹豫现象还是非常普遍。中老年人对于常见疼痛的认知、管理和预防行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坚持运动锻炼、睡眠充足规律、保持心情愉悦成为他们避免疼痛的主要选择。接受调查者对疫苗预防常见疼痛的信心明显非常不足,仅有13.1%的中老年人认为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常见疼痛。由于疫苗的接种意愿不强,因此疫苗犹豫人群占比很高,而在犹豫人群中年龄越大犹豫的比例就越高,因此,中老年人有待普遍提高疫苗接种程度。
调研报告认为,上述调研结果表明长期的疼痛对于中老年人群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投射的阴影面积是非常大的,因此如何降低中老年人预防疼痛相关认知误区,增强引导科学预防疼痛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从患者的角度来讲,在出现疼痛之后如果错过了黄金诊疗时间,治疗费用就会增加,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中老年人群疼痛的早防、早诊、早治意识,加强健康管理。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一种简便经济的全新的健康管理方式,也同样是中老年人健康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麻醉科主任、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程灏教授强调,中老年人如果存在疼痛问题,无需忍痛,应该及早去疼痛科就诊并在治疗过程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治疗。
程灏教授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中学老师退休后因为心脏不好做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长期口服抗凝药,平时身体比较弱。2019 年春节前他和家人一起去南方过年,结果在春节期间由于抵抗力比较差患上了带状疱疹,当地的医生给他开了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由于服药后止痛效果不理想,这位患者就擅自加大了药量,可是他并不知道此类镇痛药与他平时服用的抗凝药属于同一大类药物,尽管它们的治疗作用不同,但是有着相同的副作用即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和损害,同时服用两种药容易造成副作用的叠加,是非常危险的。在连续错误用药四五天之后,患者不仅本身疼痛没有控制住,而且还雪上加霜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胃出血,送到医院后曾一度休克,急诊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才控制住病情。术后第二天调整了止痛用药,四五天后疼痛明显缓解,但一个星期后患者觉得疼痛缓解了就擅自停药,结果疼痛又复发了。
杜雪平教授做演讲
程灏教授说,这个病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是患者就诊用药治疗必须要遵医嘱,因为疾病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足剂量、足疗程、遵医嘱,这个患者两次擅自做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延长了病情。第二是疼痛学科目前各地发展并不太均衡,医生队伍需要加强培训特别是面向基层的培训,帮助大家更新知识,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实践证明,通过近年来的不间断的培训和宣教,现在医务人员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和治疗与五年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是需要为中老年人建立健康管理方案,尤其是合并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需要非常详细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近年来全科医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工作。此外,我国每年约有400 多万例癌症患者,他们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但目前对他们的癌痛关注还远远不够。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癌症患者走向生命终点的阶段,如何能够让他们尽量减少癌痛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能够让他们尽量多地享受愉悦都是未来需要的努力方向。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杜雪平教授说,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器官功能衰减,抵抗力是下降,特别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等,这些中老年人还非常容易罹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带状疱疹等,这些疾病的相关疼痛可能伴随患者一生,是非常痛苦的。如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十多年都没有规范治疗,导致出现手麻脚麻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仍未重视,直到现在也只是服用大量止痛药度日,每天的疼痛像刀割、雷击、烧灼,夜晚因剧痛而哭泣。另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有一天突然感觉胸痛,辗转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也没有查出病因,之后疼痛加剧,出现越来越多的红色斑丘疹、疱疹,才确诊为带状疱疹感染。
杜雪平教授说,现在社区的中老年人多患有各种慢性基础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功能逐渐衰减,抵抗力下降,他们因此也就更容易患上流感、带状疱疹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如一个中老年人其基础性疾病是糖尿病同时又患有带状疱疹,那么患者的血糖就会增高,血糖也很不容易被控制,对疼痛的应激反应会增强,患者十分痛苦,夜不能寐。中老年人患了感染性疾病之后可进一步加重其基础性疾病,血糖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导致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疼痛,这是因果关系。疾病的叠加和相互影响会让患者感到非常焦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社会的适应能力也逐渐下降了,这种情况在社区里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中老年人。因此我们要求中老年人在确诊糖尿病后一定要控制血糖达标,一定要做好疼痛预防,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末梢神经炎疼痛等并发症。糖尿病的很多并发症都是相辅相成的,得了任何一个并发症都能加重病情和疼痛,这就要求中老年人应该养成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杜雪平教授说,健康中国的目标就是每个人都要健康,不仅个体身心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目前,许多中老年人及早管理和预防疼痛的意识都比较差,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定期给中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而且也要做好疾病的科普工作,告诉社区的中老年人如何去预防疾病,及早管理和预防疼痛,这是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程灏教授介绍,疼痛按照时间来分类的话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如果从病因来分的话分为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性疼痛,这是常见的疼痛的分类方法。急性伤害性疼痛其实是一种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这种疼痛治疗更多是通过消除局部的创伤来缓解疼痛。
樊碧发教授说,疼痛每个人都会经历,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的内在性的感受,很多人可能会说有过牙疼、腰疼、头疼,有的人对于疼痛则能忍则忍,对于疼痛给生命健康构成的巨大危害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特别要引起关注的问题,正确认识疼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突然出现的一个急性疼痛大家都一定会十分警惕,如突然出现胸口痛是不是心绞痛发作了,突然出现腹部疼了是不是阑尾炎发作等,在这方面人们都有很明确的非常强烈的就医意识。但是连绵不断各种慢性疼痛则会被很多人忽视,慢性疼痛有可能重也有可能轻,这也是断断续续的慢性疼痛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外大量研究都提示,慢性疼痛是最常见的致残和致病原因之一,慢性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患者。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0%~45%,其中英国为11%,加拿大为11%,新西兰为14%~24%,瑞典为40%,美国为2%~45%。而在我国,慢性疼痛占疼痛门诊患者的30%~60%。而且,慢性疼痛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和生产力的损耗,是应该被高度重视的重要疾病之一。
一项对150 例慢性非癌性疼痛调查结果显示:42%的患者有睡眠质量差,总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躯体功能、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都下降,而且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不能完成家务,业余爱好以及休闲活动受损,常伴有行走困难,36%的患者显示出了全面的功能降低。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尽管慢性疼痛患者病情、病程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各有差异,但多数人均存在抑郁、焦虑症状,且难以控制的疼痛是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抑郁、焦虑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学者认为,疼痛和抑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形成一恶性循环。如果患者发生其中一种症状,那么他发生另一症状的可能性明显增大。慢性疼痛患者频繁就诊,辗转求医,除了疼痛以外也包含焦虑的因素。同时长期存在的疲乏、疼痛、食欲和睡眠差等也可造成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慢性疼痛人群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多在24.4%~57.4%。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有肯定焦虑的占43%,明显高于无慢性疼痛者。
樊碧发教授提醒说,如果一个疼痛持续超过了一个月,就提示我们无论轻重都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因为它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了,已经对人体构成了严重的损害,或可能预示着身体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未被发现的隐患。慢性疼痛本身构成了所有的我们疾病的内涵,包括引起系统功能的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紊乱及各种各样的疾病。
程灏教授说,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慢性疼痛,需要规范的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效果。但目前很多人还存在一个误区,都觉得疼痛是一个症状,并没有认识到疼痛是一个病,如神经病理性疼痛就是一种慢性病而不是单纯的一个症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这样的慢性疼痛服药缓解后如果停药,那一定还会复发而且会继续加重并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因此,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类的疼痛疾病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规范地去治疗。
杜雪平教授说,在社区里对于中老年人急性疼痛全科医生是非常重视的,第一时间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观察血压、心率是否正常,判断是不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危及生命的疾病引起的疼痛。但是慢性疼痛在社区一般常常被忽略,并且慢性疼痛治疗手段也比较少,而且很多患者慢性疼痛时间一长了也就忍了。因此我们要做好宣教,把疾病预防知识告诉居民百姓,包括出现慢性疼痛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
樊碧发教授强调,急性疼痛是一种报警信号,而慢性疼痛则已经失去了报警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更加积极地去对待慢性疼痛问题,尤其是在社区。正因为慢性疼痛没有被充分认识,大众对它的认知不够,对它的研究与投入也不是非常充足,因此更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要积极面对慢性疼痛。从现在起尤其是从社区医生开始,从社区保健这个角度把慢性疼痛危害人类健康的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通过积极的宣教、科普提高防控意识。(封面图为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