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吃”的隐喻研究:一个统一的解释

2022-12-25 20:44许自博
关键词:词话金瓶梅水浒传

褚 静,许自博

(1.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2.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引 言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到“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再到提倡“饮食科学”的当代,“吃”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古人更是将“吃”与治国理政、内涵修养相结合,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五味调和”等观点。当下,“吃低保”“吃透”“吃力”“吃香”等各种与“吃”有关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不断衍生。我们认为,“吃”的语义拓展来源于人们基于身体体验而产生的认知动因,其衍生模式潜藏着隐喻性思维。“吃”本身是一种寻常的具身体验,这种自然稳固的体验格式塔,能给人带来充足的联想和想象(1)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再加上语言经济原则迫使人们用简单熟悉的概念去阐释复杂未知的概念,所以长久以来,“吃”时常被用来代表抽象的概念。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闪耀着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光辉,体现了人类最初感知事物的角度,随之产生了一些原型概念,诸如日月、草木等。一旦这些视角发生类比转移,隐喻也就随之发生了。隐喻的概念经历了由修辞观向语义观的转变。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认知科学的狂飙中,隐喻正式上升为一种认知工具。它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将世界(无论是实体还是抽象)概念化。在著名的“争论即战争”的隐喻中,源域“战争”映射到了目标域“争论”中。通过域映射的过程,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2)Lakoff, G. & M Johnson .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Ungerer, F.& H.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6.从具体的源域到抽象的目标域映射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对抽象现象的认识源于人的基本经验。这一隐喻的系统理论十分切合汉语传统文化和语言特色。汉语词汇重意合性质的“象”,而隐喻认知则能有效地阐释汉民族深层思维中的“由于受具象思维、整体思维、直觉思维的影响而努力发展了以近似类比思维为主导的推理模式”(3)王克喜:《中国逻辑的汉语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4页。的汉语特质。

一、研究方法

学者对现代汉语中“吃”的隐喻进行了充分归纳,研究多落脚于现代惯用语中“吃”字的用法而缺乏对于早期白话的关注。本文以《水浒传》《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为语料来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考察“吃”在这三部作品中的用法,讨论“吃”字的被动意义的出处,并提出一个统一的模型对“吃”字的用法进行阐释。前两部作品都是早期白话中“吃”的被动用法的集大成者,而《红楼梦》中的素材也能起到参照作用。

本文采用语料库研究法,以北京大学创建的CCL汉语语料库的“古汉语子语料库”(4)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和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经典古籍库”(5)网址:http://publish.ancientbooks.cn.为语料来源,以“吃”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在CCL语料库中,设定检索篇目为“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检索关键词为“吃”。《水浒传》中的检索结果为1364项,《金瓶梅词话》中的检索结果为1292项,《红楼梦》中的检索结果为466项。鉴于《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的语料体量庞大,在分析中我们仅选取《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中的前500项检索结果以及《红楼梦》的全部检索结果,总的审查条目为1466条。在逐项核查并排除“吃”的本义的检索结果后,《水浒传》的前500个检索结果中,“吃”的隐喻用法共有83例;《金瓶梅词话》的前500个检索结果中有45例“吃”的隐喻;《红楼梦》的466个检索结果中,存在45例“吃”的隐喻。

为找到支持本文分析的理据,溯源“吃”的隐喻用法,我们在中华经典古籍库中以“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8756条语料。这些语料已足够展示从文言到早期白话中“吃”的用法概貌。我们首先逐项核查,排除那些仅使用“吃”的本义的检索结果,如“吃酒”“吃饭”等,共筛选出不同时期典籍中23条“吃”的隐喻用法。可以看出,“吃”在古汉语中可以同时指“进食”和“饮用”两种行为,而根据梁东青的书证,“喝”表示“饮用”义始见于明前期,同期“吃”逐渐专指“进食”义,其“饮用”义则保留在一些方言中。(6)梁冬青:《“喝”表示“饮用”义的始见年代及其书证》,《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争论即战争”是单一源域(战争)到单一目标域(争论)之间的映射。与此不同,本文所关注的是“吃”的一对多的映射。即,我们关注源域“吃”是如何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并产生出不同的概念隐喻的。显然,这一过程中潜藏着认知视角的转移和类比。我们旨在将这些用法和义项的发展路径整合于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系统考察“吃”在这三部作品中的用法和“吃”表被动意义的出处,探讨语言表层结构背后的认知规律,阐明激活“吃”的这一语义框架的内在粒子。这一统一解释完善了“吃”的用法链,有助于充分阐述“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转变历程,促进认知理论与汉语词汇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和发展。

二、“吃”的隐喻

杨春生分析了“吃”的隐喻,认为现代汉语以“吃+名词”结构为主。(7)杨春生:《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但是,在《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中出现的“吃”的隐喻中不但含有“吃+名词”的结构,还有“吃+动词”以及“吃+名词+谓语(或句子)”的结构。刘坚认为,“吃+动词”的结构中,“吃”为被动标示词。(8)刘坚:《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211页。我们认为,“吃+动词”和“吃+名词+谓语”这两种结构与“吃+名词”的结构具有相似性。一是因为中文动词不具有区别于名词的屈折变化,二是因为“吃+名词+谓语”的结构具有近似于从句的功能,整体上与名词功能相似。

作为一个二价论元结构动词,“吃”含有“施事”和“受事”两个论元。因此在“吃+名词”的结构中,作用格为施事,而在“吃+动词(或句子)”的结构中,作用格是受事。沿着这一思路,我们首先把“吃”的隐喻归纳为两类:施事“吃”和受事“吃”。这样,我们就能讨论如何将这两种“吃”的用法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内。

(一)施事“吃”的隐喻

本部分讨论施事“吃”的概念隐喻。“吃”域被映射到不同域中,因而获得不同的概念隐喻。

1.“接受”“获取”即“吃”

因“吃”的最初环节为得到或接受食物,“吃”的隐喻可以用来指接受。例如:

(1)SHZ-178(9)SHZ、HLM、JPMCH分别为《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词话》的首字母,本文中以此代表此部作品。SHZ、HLM、JPMCH后面的数字代表该句在检索结果中的位置。: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2)HLM-206:原来这倪二是个泼皮,专放重利债,在赌博场吃闲钱,专管打降吃酒。

2.“遭受困境”即“吃”

吃的过程也不总是令人开心的,因为很多不那么愉快的事情也会发生,如哽噎或吃到难吃的食物等。从“吃”域到遭受困难域的映射可以产生很多概念隐喻。例如:

(3)JPMCH-52:可怜这些猎户,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哩!

(4)JPMCH-77:若捉他不着,反吃他一顿好拳头。

(5)SHZ-70: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6)SHZ-361:那唐牛儿吃了这两掌,立在门前大叫道……

(7)SHZ-243:你既来这里,想你吃了些艰辛,且去客房里将息少歇。

(8)SHZ-72:只说那鲁智深双手把山门尽力一推,扑地攧将入来,吃了一跤。

(9)HLM-225:宝玉笑道:“给你个榧子吃!我都听见了。”

可见,在这些隐喻中,“进食”域被映射到“受殴打”域或其他类似域中。在这三部作品中找到的大部分“吃”的隐喻都是这种类型。

3.“经历”(的结果)即“吃”(的结果)

这类“吃”的隐喻包括很多“吃惊”或其变体的隐喻。尽管对“惊”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这些用法都用“吃”表示某种经历的结果,还有些例子表示“吃”的过程映射到“经历”的过程。例如:

(10)JPMCH-231:奴吃煞他不听人说、在外边眠花卧柳不顾家事的亏。

(11)JPMCH-97:西门庆和那妇人都吃了一惊。

(12)SHZ-273: 不瞒干娘说:我不知怎地吃他那日叉帘子时见了这一面,却似收了我三魂七魄的一般。

(13)SHZ-426:那汉吃一惊,惊出一身汗来。

(14)SHZ-344: 这人忠直仗义,不肯要害平人,以此武松还不吃亏。

4.“承受”即“吃”

由“吃”的遭受困境义联想到承受能力的强弱,由此产生“吃不吃得住”的说法。例如:

(15)HLM-423:我打听锦衣府赵堂官必要照御史参的办去,只怕大老爷和珍大爷吃不住。

(16)HLM-407:他吃不住了,变了个法子就指着你们二叔的生日撒了个网……

(17)HLM-71: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

5.“消耗”即“吃”

在“吃”的过程中,食物总是逐渐减少,所以“吃”便隐喻到其它事物的消耗。例如:

(18)HLM-425: 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儿了,一时也算不转来……

6.“消灭”即“吃”

由“吃”表吞咽这一动作隐喻到消灭、打败,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法则相关,通常见于打赌、下棋等争斗场景。例如:

(19)HLM-100: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又吃了晚饭。

(20)HLM-350:底下方听见惜春道:“怕什么,你这么一吃我,我这么一应,你又这么吃,我又这么应……”

(21)HLM-351:妙玉却微微笑着,把边上子一接,却搭转一吃,把惜春的一个角儿都打起来了。

有些隐喻存在多映射域的串联,比如上文提到的“吃一跤”即可理解为“经历一跤”“承受一跤”。同理,“吃亏”“吃苦”“吃惊”等也可作此解。再如下面一例,(1)-(4)的四种映射域都存在。

(22)SHZ-206:何清道:“嫂嫂,你须知我只为赌钱上,吃哥哥多少言语……”

但有些施事“吃”的隐喻并不是由“吃”发出的,而是由“吃”后面的名词。比如下例中“吃”表示原型概念,“喜酒”则隐喻婚宴。

(23)SHZ-500:择了本月二十二日,宰牛杀猪,网鱼捕蛙,只办得大碗酒,大盘肉,请些男亲女戚吃喜酒。

有些隐喻则是由“吃”和受事宾语共同发出,比如下例中“吃油水”隐喻“获取好处”。

(24)SHZ-421:我见有些油水吃,我不还他。

(二)受事“吃”的隐喻

三部作品中受事“吃”的隐喻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在《水浒传》中,这类隐喻的比例为34%,《金瓶梅词话》中,受事“吃”的隐喻高达71%,而《红楼梦》中却未见此类隐喻。这个区别反映了三部作品风格的不同,也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两部作品中的大部分例子都可以归入以下几类隐喻:

1.“遭受困境”即“吃”

(25)JPMCH-182:说俺娘儿两个霸拦你在这屋里,只当吃人骂将来。

(26)JPMCH-417:奴就象吊在麴糊盆内一般,吃那厮局骗了。

(27)JPMCH-16:我倒不曾见,日头在半天里便把牢门关了,也吃邻舍家笑话,说我家怎生禁鬼。

(28)SHZ-349:武松右手却吃钉住行枷上,左手却散着。

(29)SHZ-268:只说武大郎自从武松说了去,整整的吃那婆娘骂了三四日。

2.“经历”(的结果)即“吃”(的结果)

(30)SHZ-116:洒家从前山去时,一定吃那厮们撞见,不如就此间乱草处滚将下去。

(31) SHZ-324:无两个时辰,早拿到两庄客,当厅勘问时,那庄客初时抵赖,吃打不过,只得招道……

(32)SHZ-398: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33)SHZ-337:那妇人方才从缸里爬得出来,头脸都吃磕破了,下半截淋淋漓漓都拖着酒浆。

考察“吃”的后接成分有助于理解这些例子中的结构。如果“吃”的后接成分或是动词或是句子,都是对主语(或话题)发生的事情的描述,这些例子大都在某种程度上含有不令人愉快的含义。

3.“享受”即“吃”

(34) JPMCH-410:他自吃人在他跟前那等花丽狐哨,乔龙画虎的,两面刀哄他,就是千好万好了。

上例是我们选取的语料中仅有的一例。根据“吃”这一行为的基本功能,我们有可能在这一分类中找到“吃”的基本隐喻。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吃小灶”(享受特别的对待)、“吃回扣”(获得不正当的返款)等等。

4.“致使”即“吃”

除以上受事隐喻,我们还发现“吃”用作“致使”义的相关例证:

(35)JPMCH-249:你看了还与我,他昨日为剪这头发,好不烦难,吃我变了脸恼了,他才容我剪下这一柳子来。

(36)SHZ-147:林冲道:“你看我命苦么!来了三日,甫能等得一个人来,又吃他走了。”

(37)SHZ-518:李俊分付童威、童猛并费保等,且教把衣甲船只悄悄藏在庄后港内,休得吃人知觉了。

(38)SHZ-533:两个自来商议道:“这宋江、卢俊义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吃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这等恩赐,却教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5.“因为”即“吃”

以下例举,“吃”表原因,可释作“因为”。

(39)SHZ-511:燕青道:“和你去不打紧,只吃你性子不好,必要惹出事来。……”

(40)SHZ-301吃我把话来侵他底子,那猪狗便打我一顿栗暴,直叉我出来,将我梨儿都倾在街上。

(41)SHZ-256:那妇人道:“一言难尽!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清河县里住不得,搬来这里。……”

(42)JPMCH-243:娘子这命中,休怪小人说,子平虽取煞印格,只吃了亥中有癸水,丑中又有癸水,水太多了,冲动了只一重巳土,官煞混杂……

有些例句中,“吃”既表原因也表被动义,例如:

(43)SHZ-326:小弟不肯让他,吃那厮一顿拳脚打了,两个月起不得床。

(44)SHZ-526:阮小二心慌,怕吃他拿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

(45)SHZ-258:那妇人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武松吃他看不过,只低下头,不恁么理会。

(46)JPMCH-491:我只说来看看,吃他大爹再三央,陪伴他坐坐儿,谁知倒把我挂住了。

在这两部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不多。刘坚等学者认为表因果关系的“吃”由被动用法引申出来,因为被动常表示遭受不幸,而不幸又往往成为某种事态或结果的原因。(10)刘坚:《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第210-211页。我们可以从认知角度进行解释,因为这可将对“吃”的相关隐喻的解释纳入一个统一的结构框架,相当于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在具体中抽丝激活图式的作用,并在历时的变化中找到认知逻辑。这里“吃”都隐含一个经历义,无论被动还是因果关系,都由这个经历域作为源域,而这个经历域也不一定指遭遇不幸。例如以下两例中经历域、被动域和因果域都包含其中。

(47)SHZ-273不瞒干娘说:我不知怎地吃他那日叉帘子时见了这一面,却似收了我三魂七魄的一般。

(48)SHZ-396:秦明一则软困,二乃吃众好汉劝不过,开怀吃得醉了,扶入帐房睡了。这里众人自去行事,不在话下。

尽管以上“吃”的隐喻功能格为受事,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吃”的后接动词或句子可以看作对主语的描述或看作“主题-话题”中的话题部分。因此,在我们所应用的隐喻认知框架内,所有的“吃”的实例都可以用类似于本文施事“吃”的隐喻部分使用的方式来解释。与施事“吃”的用法相似,“吃”后的整个句子或动词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就像名词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句子或动词短语看作动词“吃”的宾语。这些宾语不仅充当了动词的宾语,还对主语进行了描述。同时,因为“吃”的后接成份并非描述“吃”的主语行为,它有可能暗示着被动意义。但是,无论是施事“吃”还是受事“吃”,都通过从“进食”域到其它域的映射,指出“吃”前的主语发生了某件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可以将它们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结构中的原因。

三、对“吃”的隐喻的解释

尽管“吃”在受事隐喻一节列出的语料中都是一个被动成分,我们认为,选择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吃”的用法更为恰当。从认知角度分析可以更好地对“吃”的用法进行统一的解释,特别是能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吃”的用法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用法链。

追溯“吃”的隐喻用法的历史起源,可以找到支持我们分析的理据。下面是来自于唐代《佛语录》中“吃”隐喻用法的例子:

(49)义存吃铁棒有分。

(50)如今更思得一顿棒吃。

(51)吃铁棒有日在。

《敦煌变文集新书》中也有相关的例证:

(52)昭王被考,吃苦不前,忍痛不胜,遂即道父之墓所。

(53)起为差充兵卒,远筑长城,吃苦不襟(禁),魂魄皈于蒿里。

(54)汝且为复怨恨阿谁,解事速说情由,不说眼看吃杖。

(55)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

《祖唐集》也有“吃”相关用法的例证:

(56)者沙弥好吃二十棒。

(57)者个子好吃一顿棒,且放过。

(58)和尚合吃多少棒?

北宋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59,60,61)和《太平广记》(62)中亦能找到类似例子:

(59)其人吃惊,卧倒在地。

(60)董平领取弓手回县,离不得遭断吃棒。

(61)天子为私行李师师家,与贾奕共争泼妓;贾奕小词讥讽官里,是天子吃受不过,赐死市曹。

(62)使者却出,袒以示公曰:“吃杖了也。”

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施事“吃”的隐喻中,“吃”都后接一个名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受事“吃”的隐喻。比如《敦煌变文集新书》中有如下例子:

(63)黄羊野马捻枪拨,鹿鹿从头吃箭川(穿)。

《宋人轶事汇编》中的例证:

(64)朱文公《与庆国卓夫人书》云:“闻尊意欲为五哥经营干官差遣,某窃以为不可。且为营一稍以下职事,吃人打骂差遣,乃所以成就之。”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例证:

(65)是夜,鳌山脚下人丛闹里,忽见一个妇人吃了御赐酒,将金杯藏在怀袖里,吃光禄司人喝住:“这金盏是御前宝玩,休得偷去!”

《乐章集》中宋代柳永词作《红窗迥·小园东》的例证:

(66)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蝴蝶儿、你且退后。

明代冯梦龙《山歌》中的例证:

(67)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

(68)吃娘打子哭哀哀。

(69)吃你好像煎退个药查(渣)拦路倒,月里个孩童弗拣人?

例(69)中的“吃”在书中注释作“因为”,全句的意思是“因为你好像药渣一样被随便倒在地上,未出月的婴儿谁抱都行?”

《续琵琶》中的例证:

(70)俺不是劫驾的,李傕、郭汜已吃我杀了。

(71)吃那一伙臭番军抢来,一个眼挫就不见了小姐。

在这些例子中,“吃”后接了一个句子,这近似于受事“吃”的隐喻。

通过比较《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三部作品中施事“吃”和受事“吃”的隐喻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受事“吃”的用法出现时间较晚(不晚于北宋)且使用频率较低。我们认为,受事“吃”具有的被动意义来自于隐喻概念化。在《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中,这一隐喻用法得到广泛的使用。这一语言现象显示,在某个特定时期一些语言结构可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受事“吃”的用法主要兴盛于元明时期。但是,受事“吃”的普及性并未经受住时代的变迁,在现代汉语中仅有施事“吃”仍在广泛使用。(11)杨春生:《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从我们搜集的例证来看,《红楼梦》中没有“吃”的受事用法这一现象也佐证了以上观点。

“一代人的隐喻是后一代人的常规表达”(1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版,第6页。。为什么受事“吃”的隐喻没能流传下来?现代人自然也具备理解受事“吃”产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却没有在语言上接受它。我们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隐喻认知强调由两个语义上相距很远的概念来建立映射关系以形成张力感,表达新奇的洞见,但也不得不考虑发挥惊人的创造力和联想力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即隐喻两端的适配程度和中间链条节点的稳固程度。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吃”的隐喻中表示“接受”“获取”的意义可以称为这个隐喻链条的基本隐喻,因为“吃”的后面加成分都可以看作是主语获取的事件。这个基本隐喻已经可以和“吃”表示吞咽食物的动作相对等。又因为“吃”这个原型概念使用频率过于高,所以这个义位会排斥其它隐喻映射所形成的义位,那么表遭受义的中间链条就会裂断,已经虚化的受事“吃”自然不可避免地使人在认知上费力。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流传的“吃”的隐喻都是和“吃”的原型概念基本对等的“吃+NP”的结构。另一方面,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看,由于受事“吃”出现的时间较晚,它在与其它被动标记竞争时处于劣势。“被”字表被动使用频率显然高于其它词,出现时间也较早,受事“吃”的消失因此不可避免。(13)王虎、金御真:《“吃”字被动句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通过隐喻认知框架结构,我们能解释“吃”的所有用法。同时,这个模型能让两类(施事“吃”和受事“吃”)用法整合在认知的理论框架下,得到一个统一的解释。而且,这样的认知结构还能进一步阐释人类认知采用隐喻来让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的事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域映射中的源域通常为我们的身体经验或日常体验所熟悉的事实,比如本文所讨论的最基本的人类行为“吃”。这一行为,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几百甚至一千多年以前,都是人类最为熟悉、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历。抽象概念的认知图式也通过隐喻过程得到说明。因为“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涉及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映射到不同的域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隐喻。比如,如果“获得食物”这一概念被映射到另一域,那么“接受”即“吃”这个隐喻就得以形成。如果“吃”的过程中不愉快的体验被映射到另一个域中,“遭受困境”即“吃”这一隐喻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隐喻固然具有促进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个隐喻的用法都能经受时间的考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隐喻会变得不合适,因为对句子确切意义的理解需要对句子的仔细思考,比如那些受事“吃”的隐喻,如文中例47和例48。它们包含多个映射域,这样的隐喻就存在一定的消失风险。这个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致的:我们选择我们认为方便的方式来对观察到的世界进行归纳。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也许会发现先前对观察的结果进行了过度归纳,这时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来让我们的认知更加准确。这个过程同样适用于隐喻的出现和消失。最终,只有那些构筑我们行为和思想的整体性隐喻概念,才会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第2版),第12页。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吃”的隐喻面貌。

结 语

本文以《水浒传》《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为语料讨论了“吃”的隐喻用法。与前人研究不同,我们以古汉语为起源依据,将三部作品中“吃”的隐喻用法归并成施事和受事两个类别进行分析阐释,从而使早期白话中“吃”的用法整合于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中。在这个框架中,无论是施事“吃”还是受事“吃”都通过从“进食”域到其他域的映射,反映出“吃”前主语的遭遇或变化。本文不否认受事“吃”是一个被动标记词,但是,“吃”的被动含义起源于受事“吃”这一行为可能伴随的某些负面结果。因为这一用法并不有利于交际,所以,这种“吃”的隐喻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这个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应是具有合理性的。

猜你喜欢
词话金瓶梅水浒传
《清代词话全编》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半斤八两
新词话
词话三则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南园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