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成
河北师范大学闫东利教授编著的《寻访河北红色印记》2020年10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地域特色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再传播”的阶段性成果。
闫东利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利用三年多的时间,实地寻访了河北省6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其文物、史料进行整理,又查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每一处基地撰写专题文章,并在微信公众号“寻访河北红色印记”专栏分期推送,此专栏获得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7》,而后以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批准时间为序汇编为此书。
该书的特色主要有三:第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书中所收文章每篇约3000字左右,针对不同的基地,作者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西柏坡这样广为人知的基地,文中略述其历史,着重于阐释“西柏坡精神”;而对于“曾经的华北大学”这样较为新奇的基地,则是史海钩沉,详细撰写其建校、名师、校友以及孕育新中国多所高等院校等内容,旨在使大众了解这一段历史。第二,图文结合,可读性强。书中每段文字几乎皆附有图片,这些图片有的取自档案史料,有的是作者团队在实地寻访基地之时所拍摄,图片与书中文字的结合,有利于读者了解书中所讲述的事件与人物,更可以在图片之中感受到历史的痕迹与厚重,加强了该书的可读性。第三,红色文化,当代传播。如何做好红色文化在当下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书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内中穿插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且将网络发表与纸媒出版相结合,是对红色文化在当代诠释与传播的有益尝试。
提到河北,人们会习惯性地想起“燕赵精神”,戴建兵教授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写道:“‘勇武任侠,慷慨悲歌’作为燕赵文化的鲜明烙印由来已久。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燕赵大地的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信念进一步写就‘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性格。”“燕赵”的地域范围北达燕山,南抵黄河,西靠太行,东至大海,河北全境囊括其中。《易水歌》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大地的雄壮,壮士的慷慨展现于眼前。韩愈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为燕赵精神作出了诠释。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小康社会建设,河北从未缺席。闫东利教授所编该书,正为我们展示了在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之中,燕赵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国家陷入黑暗、民族面临存亡之际,燕赵儿女饱经苦难却百折不挠。潘家峪的人民在日军的屠刀之下没有倒下,而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愈战愈勇;伟大的英雄人物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马本斋、董存瑞、周文彬、杨裕民等皆是其中的代表;革命先辈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千年以来的燕赵精神,同时书写出一篇篇悲壮的红色史诗。燕赵精神为诞生于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也注入了红色基因,正如梁斌之《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在文学领域里把他们的性格、形象,把他们的英勇,把这一连串震惊人心的历史事件保留下来,传给下一代”。从闫东利教授所编该书中,我们感受到了燕赵精神的“慷慨悲歌”与红色文化“先国后家、敢为人先”有机结合在了一起,鼓舞着无数燕赵儿女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色文化与燕赵精神的结合,赋予了红色文化以地域特色,也赋予了燕赵精神以新的内涵。自近代以来,燕赵精神在历史之中传承,在英雄人物身上发扬,在文学作品中展现,扎根于每一个燕赵儿女的心中。以史为鉴,传承燕赵精神,为其增加新的内涵,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激励燕赵儿女奋勇前进,正是闫东利教授所编《寻访河北红色印记》一书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