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锡军
紫砂壶艺术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在艺术造型、装饰手段、内涵表达等诸多方面均实现了突破,在新时代条件下,融合了更为多样的审美因子,彰显出创新的价值,并通过创新再度强化了传统工艺的活力。《儒牛》一壶以牛为主题,这是紫砂壶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创作者有意追求创新,在艺术表现上更具抽象化特征,不仅具有形象感,更具趣味性。本文在创新视角下对此壶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从泥料、工艺等方面说明紫砂壶创作基本规范的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则探讨了创新对紫砂壶艺术发展与优秀文化传承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紫砂泥是一种神奇的、珍贵的泥料,它诞生在中国这个喜爱饮茶的国家,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紫砂泥从原矿颜色上区分有紫、红、黄三种,“在紫砂泥紫、黄、红三种颜色中,每种颜色随着矿藏的深浅老嫩和窑温的高低而形成各有特色的泥种。三种颜色相互配比,再加上窑温高低的变化,就能烧制出一系列不同颜色的产品来,所以也称之为‘五色土’。”[1]
创作者运用了最能代表紫砂壶美学特征的红色泥料来制作此件《儒牛》,为作品奠定了传统、古雅的基调。作品色泽红润,但并非俗气的大红色,由于紫砂泥之“泥性”,所以泥料色彩中融合了质朴的棕色,形成了温和的气质,这种大方、自信又不具攻击性的效果可以说是对紫砂泥之美的高度概括。在泥料质感的处理上,创作者完全遵守传统规范,壶体表面光润细腻,柔和的光泽衬托出泥料的精美,在色彩与质感两个方面充分显示出紫砂泥的传统韵味。
创新对于紫砂壶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一种新款式的诞生都包含着创新精神,此壶更是大胆,“颠覆”了紫砂壶的一般结构,因而更能显示出创新精神。
此壶参考了牛的形象,采取了一种抽象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壶身造型是经典的圆形,创作者运用此造型来表现牛儿丰满的身形,圆圆胖胖十分可爱,增加了亲切感。壶身与壶盖共同构成了一个标致的球形,造型十分圆满,体现了紫砂壶圆器的结构美,线与面的轮廓清晰,弧度恰到好处,隽永耐看。壶体顶面的弧度是比较缓和的,筒身及底部自成一体,弧度更加明显。圆弧形的底部不能很好地保持作品的平衡,创作者便在壶底部镶嵌了小巧的足,三足鼎立的结构不仅能保证作品的平稳,也象征牛的四肢,使牛的身体造型更加完整和形象。
壶身一侧镶嵌着微微上扬的圆筒形小壶嘴,对于壶嘴弧度的把握是创作的难点,创作者可谓是将之控制在毫厘之间,相当精准。创作者在壶嘴上进行了装饰,以一块三角形的泥片连接到壶身上,模仿的是牛的耳朵。环形把手的线条走向是自下而上的,把手上端与壶身连接之后继续向外延伸,模仿的是牛灵活摆动的尾巴。在壶嘴与把手的衬托下,牛儿的形象就更加生动了。
此壶没有壶钮,也正是这点促成了作品的创新之处。在平整的壶盖中央有一圆洞,这便是充当壶钮的部分,也就是说,此壶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当浸泡香茶时,温热的茶气便会自壶盖圆洞中飘散而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品茶之香气,壶体内外都会受到茶气的滋润,养壶的效果更佳。
此壶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利用壶盖的特征,取消了壶钮的设计,也是对作品整体造型的简化。作品从整体上看极为简练和清爽,同时又具形象感,可谓是充分利用了各部分结构的特征。创作者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遵循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遵循结构原则,力求各部分配合得均衡与和谐;二是遵循工艺原则,从泥料到造型都追求一丝不苟,彰显了紫砂壶的工艺品质,这是作品创新的根本落脚点。
在紫砂壶创作中,牛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主题,比如说经典的“牛盖莲子壶”,牛盖这种设计更是中国匠人工艺智慧的显现。对于中国人来说,牛是一种可爱可亲的动物,在传统的农业活动中,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牛代表着吃苦耐劳、稳重踏实,所以鲁迅先生也曾以牛自比,称“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古代,拥有牛的数量多少往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2]因此牛也可以象征吉祥、幸福或是财富,这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理想的重要方面。创作者选择红色泥料也有这一方面的用意,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也代表着吉祥、喜庆等,在艺术化的表现之中,创作者始终重视作品的情感价值。
创作者通过创新不仅完成了对紫砂壶传统的弘扬,也实现了对优秀文化内涵的传承。依靠紫砂壶扎实、多元的工艺传统智慧,此件《儒牛》实现了创新表现,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创新之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与民族情感,揭示了紫砂壶创新的本质。
紫砂壶艺术能够兴盛百年,优秀传统的支撑与创新精神的引领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此件《儒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说明了其在对传统资源的充分利用之中所形成的创新价值,指出了紫砂壶创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的时代,紫砂壶创新只有利用好优秀的传统资源,才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