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龙泉市雄策青瓷有限公司 323700
《嬉 戏》陈 芳
宋代是瓷器时代,瓷窑遍布全国,名窑叠现;瓷器品种举不胜举。宋瓷的装 饰方法丰富多彩。刻花是龙泉青瓷的传统装饰技法。所用工具简单,对坯、釉材料要求低,直接在坯体上进行刻花,简捷易方便,装饰效果直观。因而最为普遍。本文结合宋代青瓷刻花技艺的探讨,简要谈谈其对现代青瓷装饰技艺的影响及其不同特色。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以日常用具碗、盘、壶为主,器物类型并不多,常见以刻花进行装饰。发展至北宋中期以后,龙泉窑风格特点显见明显,器物类型增多,但装饰上仍以刻花为主[1]。唐代出现盘口梅瓶,北宋早期龙泉窑出现青釉刻缠枝花卉纹梅瓶。现收藏于龙泉青瓷博物馆的梅瓶,肩饰一道旋纹,内饰折扇纹,上腹刻花纹,下腹饰莲瓣纹,釉色青绿。另一种类型,承袭五代秘色瓷刻花技法,在肩刻双重覆莲,腹部细刻莲花或牡丹缠枝纹,或单刻草叶,其下腹刻三重仰莲、卷草、花朵或莲瓣纹,莲瓣肥硕、圆润,莲叶内浅刻填蓖纹,纹饰繁密。三重仰莲象征三重天。刻花刀法娴熟。北宋早期刻花装饰中多莲瓣纹、蕉叶纹、篦点纹、变形云纹和水波形堆纹等。
北宋中晚期,据南宋庄绰《鸡肋篇》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 龙泉窑在五代至北宋初期为钱镠王朝烧制贡瓷秘色瓷,青瓷烧制及刻花装饰改变了原来较为粗朴的方式,至北宋宣和中开始为北宋朝廷制瓷青瓷,其生产工艺和刻花装饰已经越来越“工巧”。龙泉窑在北宋中后期不断吸取越窑、瓯窑、婺窑及北方瓷窑的先进经验,此时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青瓷烧制及刻花装饰艺术出现了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晚期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为主。布局严谨,构图和谐。现收藏于松阳县博物。其器形规整,肩部刻划覆莲纹,腹部刻划折枝牡丹纹,下腹部为仰莲纹。刻花细腻,线条柔婉动人,瓷因牡丹而雅,因刻花细腻而富有文化魅力。
北宋中晚期则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为主。其布局严谨。南宋前期以刻花为主,划花次之,蓖纹越来越少。主要有云纹、水波纹、蕉叶纹、花卉纹、卷草纹、飞鸟鱼虫纹、婴戏纹等。南宋中晚期已无纹饰,以青玉般釉色取胜。
南宋龙泉窑青瓷很重视器物造型,同时,以釉色美来体现。瓷釉温润如玉,如玉似冰。人们以玉比德,崇尚青瓷玉质之美,认为花俏等的装饰会掩盖青瓷釉色,故光素无纹者较多。在为数不多的装饰工艺中,仍然有刻花、半刀泥、捏塑等装饰手法。大同市西南郊周家店出土,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的宋代龙泉窑青釉双耳衔环瓶,属于陈设用瓷。其瓶口外敞平展,鼓腹,圈足,肩下弧线内收,瓶颈部以下外撇,颈部粘接对称装饰双耳衔环,设计双耳双环,却给人简洁明快、比例协调、端庄大方之感。其腹部以四朵缠枝牡丹装饰,瓶腹底部一周以莲瓣纹装饰。通体施青釉,纯厚莹润,通透如玉。刻划线条较浅但明显,纹样精美雅致。器物装饰符合宋人的审美理想,整件器物体现宋代龙泉窑精品瓷的品质。
《行 炉》陈 芳
宋代龙泉青瓷刻花技艺主要特点及其在现代青瓷装饰中的作用:
1.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刻花题材中多见莲花装饰。莲叶、莲瓣、仰覆莲花等。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影响社会各阶级。佛教题材的莲瓣纹融入中国美术范畴,并一路发展壮大。因而莲瓣莲纹装饰在当代依然成风。瓷器的纹饰运用上经久不衰,并愈显精美。有的青瓷作品装饰刻饰莲花更注重艺术美感,更偏重于人的内心感受。
2.刻花装饰,形态雅致,纹线精美。因刻花技艺至五代和宋代,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在龙泉窑青瓷刻花装饰中可以看出其技法已相当到位,刻花技艺精良。相比较而言,宋代莲瓣纹装饰相对比其他时期,在形状上更为纤长、消瘦,排列也较为紧密。但现代莲纹装饰较为灵活,有的结合器型设计,装饰中出现较矮较壮的夸张形态,给人滑稽可爱的情趣;有的依然形态纤长,甚至结合作品表现情调,有的更为细小纤长,更富有艺术韵味。
3.受民俗美学影响,喜欢刻写民间喜欢的牡丹等寄托美好寓意的吉祥的花卉。受佛教、道教和儒家学说影响,中国人对传统吉祥图案的极为喜爱,当代社会生活的青瓷创作中,依然在延续使用。现代人刻花比宋代人更注重美学意境,在青瓷作品中装饰,重在传达情意,体现审美意境,更加注重自己审美的品位和韵调。在青瓷作品外壁上刻饰缠枝牡丹图案往往会注意其层次感、立体感和诗意美感。对牡丹花缠枝和花瓣更注意其自然舒卷情态,更接近自然,又更具有抒情意味。甚至有人会在其张开的姿势和缠绕的藤蔓上进行诗意设计,不但将牡丹富贵吉祥的姿态展现出来,还表现出井然有序而极富诗意和情调。
北宋时以刻划花为主,南宋前期尚有刻划花。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刻花装饰为当代青瓷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当代青瓷人在刻花装饰上侧重于艺术美感的情态表现和意境的完美建构,更注重于情调和趣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