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陀罗尼经幢建筑须弥山石刻斧劈莲瓣艺术

2018-12-26 07:03高力强刘锴娇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7期
关键词:莲瓣基座佛教

高力强 刘锴娇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3)

1 赵县陀罗尼经幢与斧劈莲瓣研究

1.1 经幢概况

赵县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经幢高15m余,通体为大型石块建造,基座为三层(首层正方形、二三层为八边形)的须弥座基台,主体为三层刻满陀罗尼经文的八边形柱状幢身,经幢整体有层层收分的华丽垂幔,以及各种样式的华丽雕刻,世属罕见[1]。

1.2 斧劈式莲瓣造型的须弥山综述

“斧劈”一词,经常用于绘画、木雕、园林等创作方法。在传统绘画技法中有“皴擦点染”之说,运笔顿挫曲折,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棱角分明、陡峭高耸的高山岩石;在北方木雕艺术中也有一种极难的“斧劈刀法”,用来刻画山川、河流或人物的轮廓、衣褶等;在园林设计中:斧劈石为园林布景中常用的石种,因其形状修长、刚劲,尤其雄秀,色泽自然,造景时常做为剑峰绝壁景观之用。

对于莲瓣状的须弥山:赵县陀罗尼经幢首层莲瓣,以斧劈刀法形成抽象的须弥山造型。整个幢身为八边形平面,共分七级,逐层收分,最下一层共有仰莲八瓣,露明面积大,具有垂直方向的表现张力。“斧劈皴”的工艺形态与赵县经幢的须弥山造型极其相似,为方便赵县陀罗尼经幢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暂把经幢第一层莲瓣状的须弥山,称作“斧劈莲瓣”。

1.3 国内经幢的须弥山研究

具象写实的有浙江海宁安国寺经幢[2]、正定隆兴寺广惠大师经幢[3];完全抽象的有杭州凤凰山梵天寺经幢[5],虚实结合的有上海松江唐经幢[4],这样大尺度的抽象处理手法,凤毛麟角。因此国内现有经幢以及经幢的研究中,像赵县陀罗尼经幢这样的处理方法,更是少见。

表1 各经幢须弥山刻画手法

2 虚实结合的斧劈莲瓣形态探源

在艺术创作上,抽象和写实是辨证关系。细化到在雕塑创作中,写实是具象的,即对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以本来具体面貌出现在作品之中,外貌清晰,形体准确;而抽象是概括的,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借助事物局部或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对象附着于另一形象上,借助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与现实中不同的形象,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达寄托的情感。

2.1 抽象与写实的艺术手法协同

赵县陀罗尼经幢雕刻细腻,虚实写法相间。该经幢整体装饰繁琐,但构图分层却非常清晰,在艺术图案上增加了很多的生活气息。

建筑竖向上共分七段,其中二、三段的基座和四、五段经幢,多以写实莲瓣、佛像、金刚力士、动物首等繁华似锦的写实图案,丝织类浮雕基础上辅以线刻简图,第二段的基座为仰莲瓣组成,莲瓣上又刻有完整的小佛像;第四段幢身仿木构门窗样式,为送子娘娘等题材;第五段幢身为八个金刚力士图案,托举盖层顶部,顶部刻有以释迦摩尼为主角的八个佛教故事(讲法、卧佛、入棺、焚棺、灵魂升天、迎魂、拜塔、成佛)。而第一段基座、第三四段顶部,以须弥山、城池、仿木结构坡屋顶等落落大方的简洁图案为主,圆雕浮雕为辅。第一段基座用须弥山装饰莲瓣;第三段顶部为八角城池,转角处为单檐建筑;第四段顶部为仿木构石雕单檐建筑。

同时,以一段的“基座+须弥山+石刻+顶部垂幔”、二层的“基座+三层仰莲花+石刻+顶部垂幔”、三层的“两层仰莲花+石刻”,三组“虚+实”组合体,构成八边形柱体石刻的陀罗尼经幢主体。从审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亦简亦繁、隔而不塞的间隔布局方式,可以缓解了叠加的繁华图案带来的视觉疲劳,凸显高大经幢的佛教艺术价值。

2.2 整体写实中的抽象莲瓣

早期佛教典籍描述,须弥山位于世界的中心,是神佛的国度。同时,很多佛像都有菩萨盘坐莲花之中,释迦摩尼出生时也是口含莲[6]。可见莲花形象亦代表新生,代表佛,具有圣洁、顿悟的含义,所以赵县陀罗尼经幢的莲瓣状须弥山解释也是合理的。

高大写实的幢身,唯有写意的须弥山造型。陀罗尼经幢雕刻繁琐,柱体上雕刻有陀罗尼心经、佛经等佛教经文,间隔柱体之间花饰上有莲瓣、璎珞、垂账等精美圆雕,还有大量的佛陀、菩萨、力神等佛像浮雕,以及妇女掩门、歌舞伎乐、仙女飞天等图案线刻,各部比例很匀称,细部雕刻也很精美,在造型和雕刻上都堪称经典。以上内容均是以写实的手法雕刻图案,唯有第一级的须弥山,用斧劈刀法表现成抽象的半山脉半莲瓣写意造型。远望陀罗尼经幢,山势凹凸起伏,环抱有序;近观,莲瓣光影斑驳,杂乱的斧劈纹理也极具变化,两者交相辉映。

2.3 抽象莲瓣中的写实图案

对佛教信徒而言,须弥山不仅是对自然界山川的崇拜,更是建立在皈依佛陀的精神之上[7]。赵县陀罗尼经幢须弥山以写意为主,在斧劈沟壑之间,隐藏着众多的线刻写实图案。从经文引导、以概念的须弥山感悟,再到深层蕴藏着一个佛教空间,用线刻的礼佛生活细节,一步步的引领观者回归到宗教本原。

经史料记载和实地勘查,现存的每一个莲瓣沟壑之间,细部均刻有人物、动物或佛教建筑(见图1~8)。

图1

图2 1号莲瓣

写实细节描述及相互关系:1号莲瓣上雕刻两个建筑、台阶有两个拾级而上的动物;2号莲瓣缺失;3号莲瓣上依稀可见具体建筑、佛像;4号莲瓣可见动物、建筑;5、6号莲瓣可辨建筑形象;7号莲瓣可见植物、建筑和人物痕迹;8号莲瓣雕有建筑两座清晰可辨,疑似人物一个。

图3 3号莲瓣

图4 4号莲瓣

图5 5号莲瓣

图6 6号莲瓣

图7 7号莲瓣

图8 8号莲瓣

3 视觉艺术的斧劈莲瓣空间尺度

东方传统的建造智慧和审美艺术,暗合西方建筑的设计原则。本文在现代测量工具的协助下,对经幢进行数据统计和全面剖析,结论是无论从整个经幢还是局部细节设计,斧劈莲瓣的空间位置与经幢的尺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3.1 斧劈莲瓣——全幢竖向的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0.618,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被认为是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的比例。

赵县陀罗尼经幢高度为15.8m,斧劈莲瓣约在5m左右(约为全幢高度的1/3)高度,将经幢分为上下两部分,而经幢的重点部位:第一层经幢经文的位置,正好处于黄金分割点上,暗合了西方黄金比例的设计法则。

其次,斧劈式须弥山,作为整个经幢的形态转折点,实现了经幢从近景向仰望空间的最佳过渡。须弥山所处位置,是整个经幢在束腰、收分等形体以及内容的变化节点,在这里视线开始趋于平缓过渡。斧劈莲瓣以须弥山形态与斧劈纹理,一轻一重的处理模式,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烘托了佛教建筑的繁华神圣。

3.2 斧劈莲瓣——科学界定经幢重要的元素位置

赵县陀罗尼经幢体量大(总高15.837m),层数多,经幢以下的多层基座组合,结构设计符合视线审美和人体工程尺度,沿着边界的引导,把追随者的视线科学地聚集到第一段经幢的匾额题词上,在视觉艺术上实现“人、佛”空间合一。三层基座两两连线,交点即是经幢的视线中心(即莲瓣式须弥山的豁口),以基座为半径画圆,象限点也为此。这些视线的引导,无不显示出古代建造者的科学智慧(图9)。

4 结语

赵县陀罗尼经幢把莲瓣和须弥仙山两种佛教意象相结合是赵县陀罗尼经幢的创新之举,同样,把绘画与木雕技法融入石雕中,设计情感丰沛而又内敛,像中国画里大面积的留白,言未尽而意已至,是该幢的点睛之作。这种“写意”的处理使经幢具有丰富的佛教暗示性和启发性,不同的观者产生不同的联想,用模糊的山川形体和若隐若现的线刻来实现完整的表达,体现了以虚写实的美学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感染力。

图9

猜你喜欢
莲瓣基座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基于NXnastran的异步电动机基座有限元强度分析
佛教艺术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心脏固定器基座注射模设计
超大型FPSO火炬塔及船体基座设计
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红莲融合话“祥和”
——《祥和壶》创作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