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2018-06-28 01:57高杰
大众考古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青釉青瓷纹饰

文 图/高杰

春秋青铜莲鹤方壶《(中青国器铜全集·东周1》)

《诗经》中“山有扶苏,湿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且狂”,还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是古典文献中较早对莲花的记载。历代以来,莲花以其圣洁出尘的姿态而为文人所钟爱,关于莲花之诗词繁若星辰,李白咏莲“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之句更是千古绝唱。

从出土文物看,春秋时期莲花纹饰已经出现。最为著名的器物当属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的春秋青铜莲鹤方壶。方壶以兽为足,以龙为耳,盖上饰双层镂空莲花瓣,莲瓣呈绽放之态,瑰丽多姿,中立一鹤鸟,振翅昂首,姿态俊逸。

历经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历史变迁,到南北朝时期,莲花的装饰纹样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风貌。在样式上,莲花形态各异,种类样式繁多,以仰覆莲纹、覆莲纹、仰莲纹、圆莲这四种莲花形态为主,为瓷器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纹饰

仰覆莲纹

南京灵山墓出土南朝青瓷莲花尊(《六朝风采》)

河北景县封氏家族墓出土北朝青瓷莲花尊(《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卷》)

仰覆莲纹是南北朝莲花纹瓷器中最常见的造型样式,仰莲纹与覆莲纹彼此结合,在同一瓷器中出现,以青瓷莲花尊为代表。关于此器物的功能,有说是用作酒器,然而莲花尊体型较大,内壁粗糙,出土量少,明显并非日常生活之物,现今多数学者认为莲花尊属于礼佛的器物。目前考古发现的青瓷莲花尊较少,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和南京灵山梁代大墓出土的最为著名。

灵山墓青瓷莲花尊,喇叭口,长颈,椭圆腹,底较高,有盖,盖顶四方形。四周被众多莲瓣环绕,莲瓣给人以肥厚短俏的感觉,排列有序,堆塑在一起却不显突兀。莲瓣周围以齿纹装饰。颈部以弦纹装饰,选取恰到好处,使青瓷颈呈现出上中下三段式图案景象,上段以飞天为辅饰,中段以熊为辅饰,下段以双龙抢珠为辅饰,与莲花纹饰相得益彰。腹部分上下两部分,上腹部由双瓣覆莲、贴花菩提、复莲构成。双瓣覆莲是模印,分上下两层。下腹部是双层单瓣仰莲,莲花美观大方,瓣尖上卷。青瓷足部的图案也以莲花纹饰为主,以双层莲瓣覆盖,上层莲瓣较下层莲瓣更短,没有瓣尖,下层莲瓣以清瘦骨长的莲瓣为主,上下层莲瓣形态各异,美不胜收。

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四件青瓷莲花尊,造型雄伟,通体装饰六层不同形态的仰覆莲瓣。莲瓣造型看着十分清秀,第一、二层模印的双瓣覆莲贴在肩腹之间,莲瓣平铺舒展;第三层恰在器腹中部,莲瓣最长,每瓣还加饰一片模印的菩提叶纹;第四层仰莲贴在下腹部,瓣尖略微上卷;最底部高足上堆贴两层覆莲。各层莲瓣分别采用印贴、刻划、堆塑等技法,华缛精美、仰覆呼应。总体来看,整个莲瓣纹饰的特点与南朝莲花尊上的莲瓣纹大体相同,呈瘦长形,两瓣为一组,排列整齐,贴塑工艺带来了独特的立体感,使得整体上呈现出清丽秀长的风貌。

覆莲纹

覆莲纹是南北朝时期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以南朝青釉唾壶、南朝青瓷烛台及北朝青瓷灯为代表。1991年浙江余姚丈亭镇凤陆村出土的南朝青釉唾壶,肩部双层覆莲瓣,莲瓣刻划秀气,瓣尖细长。

江西永丰出土青瓷烛台,纹饰以覆莲纹为主,较其他覆莲纹层次更多,莲瓣瘦直,瓣尖细锐。中间层的小花瓣被上下两层衬托着,座身为长方形台座,上方置的4个杯形器,直口深腹,形似竹节。这件烛台明显属于实用器。

出土于北齐徐显秀墓的北朝青釉灯,器座与南朝青瓷烛台器座相似,在灯的底座上堆塑双重覆莲瓣,莲瓣瘦直而长,瓣尖凸起,立体感强。

仰莲纹

仰莲纹以碗类器型居多。浙江龙泉查田镇下保村南朝宋永初元年墓出土的碗外腹部的莲花纹饰是仰莲纹的典型代表。仰莲纹为双层,在大莲瓣纹之间装饰尖小莲瓣。在大莲瓣尖用细线刻划轮廓线,在小尖瓣中间也有刻划线条。

圆莲纹

图① 浙江余姚丈亭镇凤陆村出土南朝青釉唾壶(《中国瓷器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

图② 江西永丰出土南朝青釉烛台(《中国瓷器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

图③ 北齐徐显秀墓出土青釉灯(《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山西卷》)

江西吉安出土南朝青釉盘(《中国瓷器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朝青釉盘口壶(《中国瓷器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

浙江龙泉查田镇下保村南朝宋永初元年墓出土青釉碗(《中国瓷器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圆莲纹以1975年江西吉安出土青瓷莲瓣纹盘为代表。盘敞口,高4.2厘米,径24.5厘米。盘内饰有莲花纹,形态是一朵盛开的莲花,与同时期的其他莲纹相比更加精美逼真。该莲纹盘还将13颗莲子生动呈现出来,可见用功至深,莲瓣线条刻划得清晰优美。内口有一道凹弦纹,饰以均匀的青釉,釉汁均匀肥润,开冰裂纹。

另一件浙江瑞安出土的瓯窑青釉点彩盘上所饰莲瓣纹,用四层三角状轮廓线来勾勒出四层莲瓣纹饰,线条随性自然。朵莲共有十一个莲瓣,整个莲瓣呈绽放之姿,在盘底盛开,图案布局较满,间饰褐色点彩。

塑造手法

南北朝瓷器莲花纹饰在刻划手法上经历了刻划—凸刻—模印的过程,从简约的二维平面向立体图案转变,这样塑造出的莲纹在造型上更加逼真,刻划上更加精细,图案纹饰间彼此交相呼应。

刻划

二维平面的刻划方法是在瓷器外壁上刻划出莲花,如这件南朝青釉盘口壶,在肩颈部位刻划莲瓣纹,是典型的平面装饰纹样。

凸刻

凸刻是平刻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在平刻的基础上对图案进一步深化。具体操作是在需要装饰的瓷器外壁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平刻,刻划出莲瓣形,之后再剔去周围的胎土,凸刻手法下的莲花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初具立体感。

模印

模印比凸刻更具立体化、生动化,在平刻、凸刻的基础上,技术更加深化,制作更加精良、复杂。操作时需要在瓷器外壁上先模印出莲瓣纹,然后用剔胎的方法再行加工,这样莲瓣会呈现出肥厚、立体的状态。这样的刻划手法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非常细节的部分,比如瓣尖会设置出微微上卷的形态,使莲花栩栩如生,更具情态美。与平刻、凸刻的瓷器物件相比,更为简炼、朴实,写实性强。

清秀脱俗

北魏洛阳龙门石窟莲花洞窟顶雕饰(《中国石窟·龙门石窟1》)

东魏尼智明造佛三尊像(《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

纵观南北朝的瓷器莲花纹饰,我们能透过丰富各异的莲花纹饰看到其清秀脱俗的艺术风格。南方瓷器制造业发达,窑火鼎盛,莲花纹饰因佛教的深入传播而盛行。瓷器上的莲花纹饰从东晋晚期开始出现,到了南朝更是风靡一时。佛学里的莲花意象进入到瓷器中,表现为一种有思想寓意的纹饰。通过这种纹饰,瓷器提升了文化含量,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北朝佛教造像发达,在造像上主尊的背光,莲花座以及石窟寺中的莲花装饰,与瓷器上的纹饰类比都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趋于一致,反映了当时南北朝文化的逐渐交融。

进一步观察,这种艺术风格的流行还得益于士族推动下的文化艺术发展。瓷器莲花纹饰可以看作是高消费产品的更新,而这种更新即诞生于士族生活观念和乐趣的转变。南北朝时士族的生活观念主要表现为追求高段位的生活享受,喜欢通过某种媒介标榜自己身份的高贵,文人墨客以莲花赞喻正直高洁的品德,加之当时的士族普遍信仰佛教和研究佛学,因此南北朝时期士族成为了莲花作为瓷器纹饰并产生清秀脱俗风格的主要实施者。

猜你喜欢
青釉青瓷纹饰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浅谈宋瓷
龙泉青瓷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