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书证融通的改革与实施

2022-12-24 15:01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校企岗位

王 娜

2019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成为首批Web前端开发的试点专业,为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落实两会提到的“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结合学院实际,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与优化[3]。

一、创新“平台+岗位+拓展+项目”课程体系

(一)与企业的技术标准对接,研究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为参照,转化和内化知名软件企业的产品、技术、认证标准、培训和服务,与企业共同研制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资源结构和课程内容。在各个岗位课程中融入一流行业企业认证考核标准和与岗位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岗位课程中,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流程为依据,建立开展课程教学相关的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标准。

(二)与企业的职业标准对接,构建基于“1+X”认证的“平台+岗位+拓展+项目”课程体系。依据国家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结合软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融入“Web前端开发、Java应用开发和Web应用软件测试”3个“1+X”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等相关标准,重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中,及时纳入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平台模块。平台课程模块由全院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组成。全院通识平台课程由思想政治课、创新创业教育、美育、大学英语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1学期)由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MySQL)等课程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技术基本专业能力。

2.岗位模块。第2、3学期,学生可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特长,选择“Web前端开发、Java开发、软件测试”岗位方向(岗位班),每个方向对接职业标准、融入对应“1+X”“Web前端开发、Java应用开发、Web应用软件测试”证书认证标准的课程模块,并且可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主要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术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拓展模块。第4学期,在专业技能拓展模块内,开设“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技术”3个课程模块,学生可以从中选修4~6学分,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也能储备学生未来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能量。

4.项目模块。第4、5、6学期,项目模块包含综合实训项目模块、顶岗实习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三个部分。综合实训根据学生选择的岗位方向确定,在校内实施。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为平台,根据学生综合实训方向选择实践的项目和企业,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与企业的职业标准对接,开发数字化“金课”。从课程资源、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对评价数字化“金课”标准进行制订。以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依据,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以新一代软件产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为体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四)与企业的工作任务对接,制订并建设项目化教学标准以及资源库。以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管理标准或规范(包括项目开发管理流程、项目实施、项目文档、项目考核评价等)为依据,研究建立项目教学规范、项目化教学标准。接下来,以“颗粒化资源、结构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为逻辑,按照项目化教学标准“拆解转化”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构建由“素材级、课程级、专业级”组成,包括“课程项目、专周实训项目、综合实战项目”的项目资源库。

二、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组建课程团队,分工协作开发课程模块。根据专业“平台+岗位+拓展+项目”课程体系,分为Web前端开发方向、Java开发方向、软件测试方向三个岗位(群)方向,方向负责人根据岗位技能,组建课程团队,明确团队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凸显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拓展知识点睛思政元素、启发思维嵌入思政元素、依托项目渗透思政元素”“3个亮点4步工作法”,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开发模块课程时,要求把思想政治课程的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奉献社会、工匠精神等核心元素融入专业模块教学中。

(二)开发新型教材,建立教材选用与修订机制。与Web前端开发、软件测试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X”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在教材内容中融入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等元素,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案例、微课、动画、仿真实训等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而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需求。

(三)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改革。创设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信息化“无界课堂”教学环境。依托学校超星平台、智慧教室、网络教室,营造“人人、处处、时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过程实时互动,培养学生助教,通过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实现学生课业评价全覆盖,营造沟通无界的育人环境;引入企业资源,结合虚拟仿真资源或平台、全真教学资源,营造资源无界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在时间上、空间上、资源上、沟通上的“无界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

1.利用数字化教材、新型教材资源,开展模块化教学。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发挥校企教师分工协作的课程模块教学团队的优势,创新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划分教学模块,通过专业课程模块建设与组合,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分模块、分阶段完成课程教学,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教学改革。

2.创新“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改革。“线上”教师上传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完成碎片化的自主学习;“线下”教师利用新型教材完成讲授,学生以主体地位深入参与到任务实战、分组讨论、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中;“职场化”选取职场项目,把线上、线下的各个教学环节融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的教学环境中,与职场化的评价与要求对接,培养合格“职业人”。

3.“线上、线下,职场化”开展多元化考核评价。把软件行业标准引入评价机制中,对学生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采用“项目+过程+职业素养”进行评价。项目考核体现在行业评价标准、学生的项目成果等;过程考核主要包括线上(单元测试、学习时长、拓展作业)和线下(课堂态度、考勤);职业素养考核体现在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等。

三、创新校企、校际协同共同体

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教师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增强校企、校际协同创新。

(一)建立校际协作共同体,助力区域经济软件产业发展。依托辽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协作共同体。协同省内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院校,依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调研区域经济的软件产业需求,以产业需求为依据,确定岗位群、转化职业标准、凝练课程内容,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成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1+X课证融合。以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为载体,建立立项院校之间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推进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助力区域经济软件产业的发展。

(二)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校企双元育人。以提升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与企业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校企专兼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开展针对性培训。邀请校外教育教学专家、校内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为教师提供教学理念、教学基本技能和方法、学术研究方法和能力、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等多方面的专项培训。对新教师进行模块化培训,使其掌握专业教学基本功,通过教案设计大赛、说课大赛、观摩课大赛等专业赛项评价培训效果。除培训外,中心在校企互建“大师、教师”工作站,在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用书证融通理念修订、完善“1+X”证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构建基于“1+X”认证的“平台+岗位+拓展+项目”课程体系,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改革,促进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能有效融入“1+X”证书内容、标准、方法,进而推进“三教”改革[4~5]。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校企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究
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究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