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朝铭 高 静 柏丁兮 王 薇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2019 年教育部与多个相关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其中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医学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1]。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理念和健康意识得到不断的普及和增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不断释放,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也被寄予更高的期望,护理岗位也对护士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2]。2017 年9 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在一流本科建设的背景下,护理学专业不仅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必然环节。然而,师资是护理专业人才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护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有学者表示[3],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只能通过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才能确保高校教育质量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护理师资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本研究在我校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建设的契机下,基于护教协同构建护理学本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取得一定成效,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新医科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强调“护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护理学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齐头并进。同时,亟需“德术”兼备的护理师资,对护理学教师专业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新医科是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等技术的融合,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这对护理学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大量运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席卷而来,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虚拟仿真等在教学中的运用,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对于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双万计划”实施的背景下,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打造“金课”、改革师资培养体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要求护理学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在课程中引入混合式教学、PBL 教学、案例教学等;要求教学手段创新,在课程中运用雨课堂、思维导图、BOPPPS、虚拟仿真等;要求教学资源丰富,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案例库、实验室建设等。
护教协同模式是医院和学校相适应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和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根据未来医院护士岗位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使护理专业人才与医院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实现真正的护理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也指出[4],要加强护教协同工作,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的供需平衡机制,研究制订护教协同推进护理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逐步建立校院教育相互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护理学本科与高职护理不同,本科护理人才在临床工作中被寄予更高的期望,承担更专业的任务,本科护理人才需要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支撑,因此,基于护教协同育人理念探索护理学本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意义重大。
护理学教师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基于护教协同理念,以临床工作岗位要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职业角色。
护理学本科教师应从基础理论教学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素养、专业课程思政能力5 个方面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在此过程中落实师资培养的“传帮带”是提升师资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基础理论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能力,提升基础理论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的基础上,提高教师备课—授课—课后反馈3 个环节的质量。教师需要科学的处理教材,确定各章节知识的重难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拓宽知识面,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合理备课。授课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向优秀授课教师学习,取其优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研制一套特有的授课方式,并向学生教授最新的正确的知识。课后反馈同样不可忽视,避免课后事不关己的教学心态,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积极解决学生学习问题,通过课后作业及时反馈教学质量。
“双师型”师资建设计划要求教师同时具备高质量的临床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利于教师积累临床经验、掌握前沿技能、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是高等院校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可用奖惩激励制度督促教师,并以充足的科研经费做支撑,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促进相应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手段,实施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开展课外名师导教,补充课内教学内容;提供智能化设施、网络平台工具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组织教师业务培训,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课堂管理与授课方式方法等。定期培训教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分析社会热点、剖析思想理论难点、解析临床课教学疑点开展培训,在深入领会的基础上组织课程思政座谈与教研活动,剖析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中的渗透[5];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护理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特色教学方法比赛,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学校与医疗单位应在护理人才教育方面建立协同的育人机制,强化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建设多样的见习、实习点。聘请考核合格的临床护理师资参与学校护理学本科教学,将丰富前沿的临床经验引入课堂。并定期邀请临床护理团队到校,与学院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深入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双方师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学院专职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促进护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
积极开办各类教学培训讲座、讲师沙龙、各类教学竞赛等,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向教师提供国内外讲座、竞赛信息,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培训讲座等,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一流课程和教材更新的建设中,为师资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完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科研文章,明确设定每位教师的科研任务,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于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教师发放奖励,未完成科研任务的教师实施惩罚,激励教师提升个人科研水平。此外,向优秀教师提供国际研修机会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以此激励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动态考核体系,要坚持教学督导听看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常态化;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校外教育质量反馈制度化[6]。并且,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进行修订。
自我校护理学专业获得一流本科建设点,实施基于护教协同的护理学本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以来,我校师资培养取得了突出成效。专业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10 项,其中首届全国护理院校临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为中医护理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者;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15 项;先后7 次获得校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近3 年,护理学专业教师获评校院级优秀党员34 人次,党务工作者3 人次,校级优秀个人12 人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不断加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 项,省部级课题立项32 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总数330项,发表论文600 篇,其中SCI 论文18 篇,最高影响因子达6.953居护理学科前列。获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 21 项。获国家专利 33 项,其中发明专利2 项,实用新型专利 31 项。
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护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开辟了师资培养的新思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创新性提出从转变师资教学理念、提升师资教学能力、畅通护教协同合作机制、营造师资能力提升氛围、健全师资能力提升保障制度5 个路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并经实践验证成效显著,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