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12-24 00:06杨正宇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师生

曹 静,方 璐,杨正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 20180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体现着高校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也是高等教育使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21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2]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意识形态发展提供了新场域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和严峻的工作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2]“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如何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能力与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要求,“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2]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据网上主流,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高涨,在网络空间广泛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2]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安全风险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1]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深刻变革、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和内生问题、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多元影响等等,都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变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批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1]只有深刻剖析问题根源与症结,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学生政治立场产生影响

所谓“群体极化”,就是某一个集体最初存在一定程度的倾向,经沟通交流,大家仍然倾向于按照先前的方向进行移动,最后形成偏激的看法或者观念。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基于相近的爱好与兴趣组成各类虚拟团体,通过网上的交流与讨论获得群体范围的自我认同,因此更易出现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3]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上网时间长、人数众多又富有青春激情与冲动,在强烈的即时通讯下,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从而引发不理性的诱因事件,导致高校网络空间内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严重。而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网络议题时,更多地从利益和道德的角度进行判断,学生群体的观点逐步呈现自由主义倾向和民族主义偏好。当极端情绪开始在网络空间蔓延,群体极化现象就很可能从虚拟的网络空间向真实的现实空间迁移,导致现实的极端群体行为的产生。同时,学生个体的认知和观点都有可能变得更加温和或更加激进,其政治立场的形成和改变都会受到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是走向极端、隔阂、对抗,还是走向理解、宽容、共识,都会受到网络空间内多种传播要素的作用。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技术尚存不足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网络强国,关键指标是其在网络空间内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对于高校而言也是如此,以技术为内核的硬实力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核心和基础,只有掌握和突破核心技术并具备技术领先地位,才有可能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和话语权。高校管理者能否掌握高校网络空间内的主导治理权是判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否有实效的标准,高校管理者地位和能力的取得需要建立在高校网络硬实力提升的基础上。目前,高校在网络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研发和突破网络领域核心技术,确保管理系统的自主性、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上都尚有不足,其和网络空间内其他行为体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不明显,对师生意识形态进行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上还存在一定风险。

(三)话语秩序在网络空间重构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挑战

在高校网络空间中,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是多元化的,不仅有学校管理部门、教师群体、传统的大众媒体,还有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和原本处于信息接收者位置的学生自身。在网络空间内,传统的信息传播接收者有机会转变为传播信息的生产者。开放性的网络空间具有明显的双向互动的特点,不同立场或观点的群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形成即时性的对话。对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能够增强自身话语权的传统权力结构正面临着网络空间的巨大挑战,甚至不得不面对被解构的危险。目前,高校网络空间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批评、反诘乃至攻击现象也并不罕见。而作为高校网络空间内“把关人”主体构成的教师群体,也存在着对自身“把关人”认识不充分,对于信息传播中的发布、扩散等环节“干预”技巧性不够,对高校网络空间内传播内容的控制能力不强等问题。若高校管理者仍然试图采取现实空间中的运作方式对高校网络话语秩序进行干预,用政治方式解决传播问题,将会不断面临学生的质疑和反对。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制度困境

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很难找到现存的制度化的渠道来承载、梳理学生“民意”。审视高校网络空间中现存的学生“民意”,与所需的“审慎”“责任”相去甚远。当下网络空间为高校学子提供了足够宽广的参与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学校管理部门乃至政府的压力,甚至影响决策过程。但是,高校管理部门等群体采取一定措施了解、吸纳学生意见不等于高校网络空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参与规则、网络参与与现实决策的联系机制。现实的情况是现有的制度框架还不足以完全容纳高校学生高涨的参与意识,网络空间内话语失序屡见不鲜,权力多中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些溢出的参与意识一部分转化为网络空间内的负面批评与不满情绪,另一部分则构成了影响学生自身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互联网为高校学生提前打开了表达自我认知的窗口,学生群体享有的自由比现实空间更加宽泛,但这种自由主要体现为表达的自由,要使这种自由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有道德的公共事务参与和有约束力的意见,则需要相关制度的建构。如果高校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行为和空间秩序难以维持在良好的状态,那么就有可能给高校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还存在着法律规制缺失、主体缺位以及权责不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发挥。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要求

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文化等软力量在治理过程中走向更为重要的位置,核心价值的形塑能够加强治理对象对于治理主体的认同,从而为高校治理权威提供积极的推动力和支撑力。与此同时,如同国家治理一样,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为重点之一。另一方面,安全作为发展和治理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在行动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因此,在做好需求回应,实现师生利益的同时,高校需要加强行动,积极应对新媒介、新平台带来的新风险,防范化解、有效处置好网络空间内的突发事件,保障该领域的平稳有序,以更好地实现为师生服务的目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主体、各要素有机结合、协同生效。建构一套合理的治理网格,推进各治理主体共建共担,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网络意识治理的系统性效能。从动态发展来说,治理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面对互联网这一快速发展的事物,高校更要主动去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通过吸收、内化、创新产生新的制度机制要素,不断为网络意识治理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领域,需要具备核心价值塑造、需求问题回应、治理网络构造和制度流程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更好地将治理工作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一)核心价值塑造能力

价值理念是行为体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各种事物的认知观念的抽象整合,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基础导向和重要尺度。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伦理和道德标准,并围绕这些标准进一步延伸出政治价值观等其他价值要素。在高校内,一种达成普遍共识的良性价值观更有利于形成一个增进师生利益、创造公共价值的意识形态治理结构,更便于多元治理主体和客体在意识形态具体风险点的分歧中达成一致并采取集体行动,从而形成相互信任、广泛合作的规范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在意识形态范畴的整体治理水平。在互联网这一技术媒介的催化下,更多治理主体和议题进入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范畴。网络空间结构自身对于各种观念的存在并没有明确的先天排他性,这也赋予了该空间多元文化深度融合共生和观念价值激烈冲突对抗并存的特征,主流价值的权威性在这一空间内相对被消解,这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高校党委、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基层院系和相应责任教师带来了新的工作挑战。所以,无论从价值理念对于治理结构的影响力维度,还是从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应对挑战的需求来判断,高校都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核心价值塑造能力,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范围内凝聚起具有普遍共识的价值理念。高校在核心价值塑造的过程中,应首先突出高校党委在治理主体中的核心地位和“元治理”作用。尽管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和协同作用,但各级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不可动摇的。这种对于治理角色的明晰定位需要贯彻在核心价值塑造的始末。

(二)需求问题回应能力

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衡量高校治理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有效回应师生群体在网络空间内的多元化需求和响应公共事务处理电子化的趋势,高校应当主动依托信息技术相关优势学科,协同专业机构,开展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服务系统开发、研发工作,便捷师生科研、教学、学习和事务性工作,增强师生对于高校管理部门在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认同感。其次,高校应当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网络空间内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设立预警机制。针对网络空间内意识形态风险萌芽时隐蔽、初期发酵迅速、中期主流权威消解等特点,利用大数据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性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患于未然,及早发现问题,合理规避风险。[4]考虑到网络舆情危机演变的各个环节,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建构舆情治理体制,除预警机制外,高校还需要建构一套以公权力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舆情公关、协调、反馈机制。通过全方位掌握各类网络平台特点,联动各类治理主体有侧重地与不同类别的师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并及时公布舆情处置信息,提高治理透明度,短时间内高效化解舆情危机。

(三)治理网络构造能力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关联到政治、文化等多元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避免治理过程中的“治理真空”。另一方面,多主体参与也创造了主体间治理手段相互学习的机会。除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治理权威外,高校场域内的其他治理行为主体多来源于师生群体,具有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他们能够充分贴近师生的认知内容和实际需求,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具体问题上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补充,协助传统治理权威形成有效治理方案。同时,他们作为网络空间的深度参与者,能够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和价值符号,以对等的身份去引导、动员治理对象发挥自我管理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化解矛盾。因此,互联网时代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应善于统筹协调好网络空间中各方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一个党委领导下的、价值统一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体系。高校管理者要主动与校内各类治理主体间保持联系沟通,将各类有生力量纳入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队伍的结构大网中,让他们在责权范围内发挥独到功能,并能够使自身在制度供给、秩序维护、资源保障上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将自己构造为聚合这张治理大网的中心。

(四)制度流程创新能力

治理工作取得实效的可靠基础与重要保证是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高校党委要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机制,科学制定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具体措施,确保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有法可依。高校应当建立起覆盖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全周期和全对象的制度系统,明确涉及此项工作的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问责体系。各主体在各自领域实施治理活动或与其他治理主体合作共治时,需要做好制度体系对标工作,对自己和其他治理主体行为的偏向、越轨等治理失范行为进行监督、管制、纠偏、引正,以保持高校网络空间的总体和谐与安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加速了意识形态问题的演进速度,也让不同问题更容易被关联起来,问题的动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被放大。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自身的制度流程创新能力,要善于对现有制度进行反思,强化制度对新形势、新问题的适应性,避免习惯性延用不具时效性的成功经验,陷入“路径依赖”的困境。另外,在避免治理惯性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高校需要培养积极回应的能力,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敏感点,主动介入,发声回应,并将新的经验及时有机地融入到现有制度体系中,不断延展制度系统的边界,加强制度系统的可再生能力。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是不断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5]高校要持续不断地摸索并实践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关键能力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治理主体的工作能力与水平,进而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效能,更好地维护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提振意识形态政治认同,发挥网络空间核心价值引领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具备培养人才与浸润思想的多重属性,要理直气壮地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不断巩固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认同感。高校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空间平台,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引导师生用好网络平台,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提升政治鉴别力,主动发现高校网络空间中舆论的风险点,妥善处理不当的网络言论,有效化解舆论风险,宣传正面舆论。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高校具备的信息技术搭建智能网络系统,不断拓展意识形态传播路径与方式,多维度提高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粘合度。同时,在充分利用好主导地位的优势上,高校需要进一步丰富主流价值的表现形式,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建强主流价值宣传队伍,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感染力和传播影响力,加强反邪教宣传教育,充分掌握网络舆论战中的主导权、主动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效防范西方社会的文化渗透、宗教渗透,自觉贯彻主流意识形态,在治理行为实施过程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配合治理工作。

(二)提高需求问题回应能力,构建网络信息引导机制

面对网络空间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网络监管部门既要透彻地解释好重大理论问题,又要及时准确回答好重大现实问题。在强化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注重网络话题体系的创新,运用贴近师生的“网言网语”。同时关注师生的热点问题,打造一支专业的网络舆论研判和应急团队,建立起知网用网重构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新思维,运用网络话语体系及时澄清事实真相。高校应建立大数据应急预警和反馈机制,依托网络侦查和监管技术搭建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平台,不断巩固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应急机制和网上舆情联动反应机制,强化高校网站、自媒体的监测,将“无形”的危险化为“有形”的测量和预防,面对紧急舆情,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能迅速制定处理方案,将舆情事态限于可控范围之内。同时,高校应积极主动引导师生接触正确的主流思想,推动线上走面、线下走心的育人模式同构,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收集、跟踪和分析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帮助师生解决思想问题,从而化解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

(三)提升治理网络构造能力,构建科学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结构

落实高校党委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制,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和中心所在。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要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校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健全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推进的意识形态工作局面。高校在丰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结构队伍的同时,应当同步加强、主动参与内部治理主体的培养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网络宣传工作人员系统培训力度,在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各类培训中不断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特别是通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案例分析,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的教育,武装他们的头脑,提供好网络媒介技术手段的培训,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升他们应对治理问题的能力,使高校各级党政干部敢管、会管、善管意识形态。对于外部能够协同各级党委、政府和媒体,要加强联系合作,根据治理目标对人力、物力及一切活动加以协调,以形成步调一致、和谐共生、携手共进的治理结构。

(四)提速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塑造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责任矩阵

加快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步伐,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师生的搜索喜好和个人习惯,快速有效地搜索数据信息,制定最佳学习方案,充分调动师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群体的点赞和关注排行,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形成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网络空间教育内容的拓展应与校园特色结合,并与师生的现实情境相结合,从而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的诉求,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高校党委应时刻绷紧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这根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以及教育部、市委等关于网络安全与网络意识形态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与实施细则,切实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明确高校各级党委、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责任清单,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建设责任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当中,在强化考核、强化执行、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中把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矩立起来。要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研究出台更加专门化、细化和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违法违规“成本”,探索建立高校与多部门联动监管、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以更好地发挥直击要害的威慑作用。要形成全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监管防线,对于意识形态问题全员有责,每一位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导向和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方向,要全员联动、众志成城,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高校治理与网络空间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要求。在未来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探索研究之路上,高校要校准“指南针”,守好“责任田”,以专业的姿态应对互联网环境中错综复杂的风险和社会思潮繁荣带来的挑战。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时,高校不仅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对于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因噎废食,应积极地兴利除弊,通过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综合能力,运用行之有效的对策以引导高校师生的网络行为实践和高校网络空间生态的健康发展,从而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试论算法推荐对网络空间价值引导的重塑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师生互动4时机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