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芳
他有家有父母,却活得像个流浪儿,被人嫌弃,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多年前未被看见的悲伤。
一个原本正常的孩子成了被人嫌弃的“傻子”
9岁的东东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是班主任杨老师带来的。只见他低着头,双手绞着衣角,身上的校服油迹斑斑,袖口和裤脚上也都是泥点,离他近一点儿就能闻到一股酸臭味,仿佛几天没洗澡。
杨老师让他跟我打招呼,他没有说话,抬起头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就往杨老师身后躲。
由于孩子身上有气味,杨老师指指一米外的地方,让他在那里站着。他就乖乖站到那里,两只手继续绞衣角。
很明显,东东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与杨老师沟通后,我梳理了他的基本情况:爸爸患有白癜风,很少出门,也很少管东东。妈妈一个人扛起了家庭重担,常年在外打工。东东的生活主要由奶奶照顾,但奶奶脾气不好,经常打骂他。他不爱洗澡,身上总有股怪味,说话有些结巴。同学们都笑话他是个傻子,不跟他玩。
杨老师还提及一件往事:班里转来一名新生轩轩,有一次分零食给东东吃,从此他一下课就黏着人家,骂都骂不走。轩轩被同学嘲笑“有傻子的味道”,于是不愿意来上学。轩轩妈妈要找东东父母理论,可东东家没有一个人出面,气得轩轩妈妈指着东东发了一通火。
杨老师很无奈:“东东妈妈说,他小时候挺聪明的,说话也不结巴。她拜托我多照顾他,可我也搞不清楚这孩子什么情况。”
一边听杨老师的介绍,我一边观察东东。他虽然一直低着头,可目光并不呆滞,时而会偷偷看一眼老师。当杨老师提到妈妈时,他绞衣角的手明显更用力了。
东东在学校面对的是嘲笑、指责,回到家,妈妈不在,爸爸不管,又经常被奶奶打骂,他的内心该有多孤独无靠啊。年幼的他不知道怎么办,所以,谁对他好,他就黏上谁,黏上了又失去让他陷入更深的孤独。
强烈而持久的孤独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甚至引发精神焦虑、自伤行为。东东结巴、黏人、怕生人,明显是已经受到很大影响。
我带着东东来到沙盘室,示意他可以随意玩。每拿起一个沙具、摆放一个位置,他都要看一下我的反应,小心翼翼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智商没有问题,却被人说成傻子,生活上有奶奶照顾,却总是脏兮兮,东东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我对他的父母越来越好奇。
被贴“没用”标签,父母也放弃了他
随着咨询继续,东东开始喜欢来这里了,但始终不太爱说话,而且每次还是脏兮兮的。
我给他的家人打电话,邀请他们陪东东一起来,只有奶奶来过一次。奶奶开口就说:“老师,他是个没用的东西,我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奶奶这么说时,东东紧张地看了我一眼,把头埋得更低了,生怕我也认为他没用。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奶奶看上去不像是个邋遢人。为什么东东却像个流浪儿呢?
原来,是东东自己不肯洗澡。因为洗澡的事,他和奶奶、妈妈经常发生冲突。去年,妈妈又生了个小的,奶奶忙于照顾老二,更加懒得管东东了。
爸爸生病,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怎么会又生一个孩子呢?这让我很疑惑。
有一次,东东在沙盘室失去了往常的自在。他摆了好几个沙画,每次都是开头还好,玩到后面就开始乱搞一通。但是,有一个场景他摆好后一直没有拆:那是一条马路,路上有辆汽车,车旁有个女偶拉着行李箱,像是要出远门。
我问他:“这是妈妈吗?”
他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妈妈每次坐汽车出去挣钱,要好久好久才回来。”
这句话,他说得很顺畅,一点儿结巴也没有。看来,要想解开东东内心的结,关键在妈妈。
东东妈妈在外打工回不来,我们改成了视频咨询。
咨询中,妈妈向我抱怨,很害怕接到老师的电话,每次老师找她,无非是东东黏上哪个同学惹了麻烦,或是没写作业拖了班级后腿。她告诉我:“他爸也试过指导他学习,可是没有用。还有他爱黏人的毛病,我们教过、骂过,甚至打过,可他就是改不掉。去年他爸身体好转,我们生了二胎。现在我和他爸都不想管他,也不再指望他。”
被奶奶说没用,被爸妈放弃,换谁都会很难受。东东的自卑、不安全感以及黏人,似乎都能解释得通了。
但是,从妈妈那里我还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小时候的东东聪明伶俐,亲戚朋友见了都喜欢,可自从6岁那年爷爷去世以后,他变得不爱干净不洗澡,人也越来越木讷。爷爷突发脑出血去世,当时家里只有东东在,没有人知道发生过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谜,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一边继续陪伴和观察东东,和他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一边试图了解他与爷爷的关系。
未解决的悲伤,囚住了稚嫩的心灵
随着咨询的深入,东东慢慢变得活跃起来,很愿意和我讲他的故事,结巴有了好转。
有一次,东东带来一块石头,是他从最爱去的小树林里捡回的。我鼓励他用石头做沙具。
这天,他做了个小树林,一棵树下有个小男孩在玩石子游戏,远处有片田野,田野上有个爷爷在耕种。他告诉我,爷爷去干农活儿时,就把他放在旁边的树荫下。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说起爷爷。
我抓住机会引导他继续聊爷爷。他回忆起爷爷经常带他去树林里放牛,给他摘果子吃,让他骑牛,还聊到了洗澡。
“爷爷给你洗澡时会玩游戏吗?”我继续引导他。
谁知,东东听到这话,忽然就哭了。
原来,那天爷爷给东东边洗澡边玩游戏,起身时突发脑出血,没救回来。东东偷偷听到大人说,爷爷是因为太累引发了脑出血。
“如果不是我洗澡缠着爷爷陪我玩,爷爷就不会累死。”
东东哭得非常伤心。
原来,他以为爷爷的死是自己造成的,一块心病从此而生。
孩子问题的症结终于水落石出了:从小缺失父爱母爱的东东在爷爷身上找到了爱和依恋。爷爷的突然离世给他留下了巨大的悲伤,甚至把爷爷的死因归结于自己,因此对洗澡有了阴影。这份悲伤和自责没有被及时疏导,以至于积忧成疾,幼小的心灵一直被困其中。
根据依恋理论,因失去至亲而长期处于悲伤的孩子容易变得焦虑和退缩,不敢与他人有亲密关系,还影响社会能力。
如何帮助东东走出这份悲伤呢?一方面,我经常鼓励东东和我聊爷爷,帮他疏导郁结于心的悲伤,同时请他的家人多和他说爷爷的趣事,以此让东东感受到雖然爷爷不在了,但那些美好回忆和对他的爱一直存在。另一方面,我也指导东东的家人多花时间陪伴他,多给他理解和肯定。
慢慢地,东东不再抗拒洗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说话也越来越顺畅。有一天,他带了一束鲜花来感谢并告诉我,他在学校交了一个好朋友。阳光下,我俩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