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依稀前尘事》陈思和 著商务印书馆2022年8月
回想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商务印书馆创设“光启文库”,至今五年,已诞生八个系列,分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啟译丛、光启口述、光启青年,累计出版图书50余种,均为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考古等各领域作者多年学术心得与社会观察的结晶,展示当代学术的活力,注重彰显学术价值,兼顾现实关怀。在《光启文库》出版座谈会上,陈恒教授在发言中如此说:“五年前,我曾称,‘光启文库’要出500本。到如今,我想,要靠在座诸位帮我圆圆场,哪怕未来出不到500本,至少出个300本、400本。今天这个座谈会,也是一个约稿会。”
陈恒主编的“光启文库”,可不是畅销书系列,而是覆盖学科较广的人文、社科类文集。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隔着屏幕,自北京视频参会,说到了几点——文库以光启为名,取自明代徐光启之名,盖徐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不仅涉猎极广,也是欧籍入中国之始。换言之,光启文库要秉承徐光启的精神遗志。至于文库二字,该为编者所理解的中国做一点记录,所写的著作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研究性、教学性,以及关注并回应重要的时代议题与思想命题,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有意思的是,本次座谈会之举办,开初的意图倒并不是为“光启文库”启动五周年做个纪念。陈恒说:“本是想为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的作品单独开个会。但陈老师说,单独开个会就算了,不如开个会请大家一起聊聊。这就有了从一本书的会变成了有关“光启文库”的研讨会。”尽管陈恒称,由此使得这次研讨会不局限于现当代文学的议题,但这反而勾起了我的一个兴趣——陈思和最近将哪些文字贡献给了“光启文库”?一问而知,今年8月他出版了新书《依稀前尘事》。这些文字,许多是见诸上世纪80年代以降诸如复旦学报等学术报刊者,然而,随着商品大潮之汹涌,这些文字一时淹没于红尘。如今由“光启文库”结集重读,又是另一番感觉。“王国维与鲁迅,是早期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最为重要的知识分子。王国维以介绍叔本华为主,上溯康德,下启尼采;鲁迅以介绍尼采为主,上通斯蒂纳、基尔凯郭尔、叔本华,下连伯格森、弗洛伊德……因此,王国维寂寞的自沉与鲁迅壮丽的新生,正是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两种命运的象征……”读这样的文字,在如今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看来,或许就能想起80年代中后期自己在华东师大求学时的光景。“那时候,我同雷启立、王为松这样的同学一起从寝室里面拎着木制的椅子。我们一人一把椅子,进大学是这把椅子,毕业离校的时候还是这把椅子——拎着椅子站在文史楼教室的后排甚至是门外,隔着窗来追星,学术的大家,令我们尊敬的先生。其中就包括陈思和先生。”
当作品沉静了若干年,当年的作者、读者经历了若干年,在这秋日的午后,重新聚首于校园中,讨论新汇编成册进入“光启文库”的那些文字,或如陈思和所写道的,王国维是第一个意识到“知识分子该回到普通民间社会,去寻求和建立以劳动为本的工作岗位”;但也要承认,“他在普通岗位上的精神劳动有足够的价值,可与庙堂的经国济世相提并论”。那就继续写作,继续编辑,也许,500本并不是梦想,而是未来的现实。
一首《植物志》,打通人与自然的阻隔,照出李跃豆记忆深处的世界。从此,她在21世纪的粤港地区穿梭,却又如遁形般游走于不同时代坐标中。移步换景下,她不断变化,亦不断生长。似已隐匿又在时间的流动中循环讲话的亲友,带出一个斗转星移的20世纪下半叶。浮动的农场闪烁着独特光芒,嬗变的词语照耀着寻回的故土。当时空与变化中的面庞紧密相依,情感的源头与归处竟意外地合二为一。所有的信息汹涌而至,岁月的缺口成为包罗万象的南国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