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玮
(山西农业大学基础部,山西晋中,030801)
高校辅导员肩负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其作为高校一线管理人员是最接近学生的群体,是大学生人生之路上思想的引领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由此可见,辅导员需履行相关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相关基础事务工作,并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三全育人格局。”[3]由此可见,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要厘清“三全育人”工作各环节的各个要素,协助各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贯通,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大思政”格局的协同发展。同时,辅导员还需与时俱进,紧跟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运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打造“云思政”“微思政”,构建“三全育人”高校大思政辅导员工作新格局。
杨林楠等人将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1994—2002年、2002—2012年、2012年至今:1994—2002年,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刚刚普及,辅导员工作相关研究的重心在于其身份的转换,即如何从学生转变为学生管理者、教育者;2002—2012年,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其重点转变为对辅导员工作中角色事务多样化问题的研究,包括如何协调辅导员协调者、事务管理者等多种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角色性转变会影响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定位;2012年至今的研究则侧重于辅导员工作在新时期与信息时代下工作方向的转换,包括互联网时代下辅导员工作方式、角色认知、学生工作方向的定位,如何围绕“三全育人”开展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大多认为辅导员应对学生有整体上的认知,并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从过去“保姆式”的工作模式逐渐转变为学生工作的宏观整合者。[3]同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4]这同样表明,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寻求新的工作角色定位。
“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主流群体,他们在自我评价、实践能力、教育期望等各个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对工作内容进行革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0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彰显个性化行为,习惯于独立思考,具有十分务实的精神与更宽广的社交眼界。他们内心更向往丰富的精神追求与包容性的社交空间,且对多元文化有着更强的认同感与多维兴趣实践。基于以上特征,当前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学生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更容易出现迷茫,需要辅导员保驾护航。为此,一方面,辅导员需要提升自我,顺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搭建平台,有效整合育人资源,强化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深度探索“三全育人”学生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健康、专业高效的辅导员“三全育人”的工作新格局。
在“三全育人”体系下,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实践长效化、育人载体全员化要求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打通各个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将二级学院的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整体教学过程与管理环境、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等有效融合在一起。辅导员作为连接学生与二级学院和各个管理部门的纽带,需要坚持多样化与多元化工作原则,注重与学生“同成长”,做到“脚下有路”,实现与学生的同频共振。事实上,“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管理责任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有待有效深化,其不仅要强调学科知识教育,还要辅助学科育人工作,实现从传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的转变。在育人方式上,要实现各种元素协同,充分发挥党政部门、心理工作部门、就业部门等校内思政资源的作用;在育人主体上,要充分整合教师资源,打造具有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学术能力的育人队伍,进而建构立体化的育人生态圈。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协同机制,建构多元化与多样化协同工作模式,是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三全育人”格局的首要条件。
“三全育人”为高校学生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不仅改变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还使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5]
首先,辅导员要从学生工作的全能“保姆”转变为思政教育体系的“协同指导人”。当前,高校辅导员承担了太多事务性工作,游走于各项行政部门,很容易忽略对学生的思想理论与价值引领。这种工作状态持续性会让辅导员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全能“保姆”。而在“三全育人”的指导下,思政专业教师、相关管理干部、行政人员等育人主体的加入让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任务更为系统,分工更为明确。例如,思政专业教师能够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帮助其开展学术工作;行政人员可以为工作经验不足的辅导员提供高校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人员,其年龄与学生接近,在开展校内外育人工作时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校、学生、社会间的纽带作用。
其次,辅导员要从学生工作的“跟从者”变为育人工作的“开拓者”。虽然高校的日常学生工作能够为高校辅导员积累工作经验,但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会让辅导员陷入机械化工作中,长此以往会消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降低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需要让辅导员从特定的学生工作中走出来,寻求多种思想工作路径,结合各种德育资源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辅导员要从学生工作的“穿插者”变为育人体系的“整合者”。高校思政工作覆盖多个方面,是立体的、多维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工作有一定的预判与分析能力,尤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潜在风险因素与的真实需求,避免出现问题后临时进行补救的情况。另外,辅导员思政工作要充分运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立体化育人圈,强调因材施教,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氛围,增强育人工作的成效。[6]
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要与专业教师、行政管理、后勤部门等多方实现协同育人,形成融合格局。例如,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要形成合力,将教学、实践与日常事务管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共同聚焦学生的思想引领与综合能力培养,建立新的学生工作体系。同时,辅导员还要通过与专业教师的交流,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孤岛现象”,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强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形成以辅导员为纽带、各方面深度协作的育人模式。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围绕学生展开全面合作型学生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小组、学生辅导中心、创业中心与艺术教育中心等,将评优、评先、竞赛和社会课外活动时间辅导,形成一个巨大辅导阵地。通过开展全面协同式育人,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可获得一名辅导员的深度辅导,从制度上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7]
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整体角度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宏观指导与微观操作融合在一起,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机制体系。[8]基于此,高校应建立两支队伍,即以辅导员为纽带的思政工作管理队伍和专业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学队伍,并对两支队伍进行贯通式管理,专业化、个性化地加强思政工作管理队伍对自身工作的定位和认同。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关于学生工作的岗前培训,确保辅导员理解“三全育人”理论体系,同时,重视对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理论持续输出,持续组织相应的培训和活动,如“新素养公开课”“重温红色之路”等,加强辅导员的理论知识,营造浓郁的“三全育人”文化氛围。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纽带作用。从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来看,其既是教师,又是行政管理人员,在服务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做到“工作有条件,做事有空间,发展有区域”。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更加独立,选择更多,视野更加广阔,这就要求辅导员围绕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因时、因地、因势地创新学生工作模式。[9]
在“三全育人”实践中,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熏陶的融合,将网络教育与组织建设融合起来。高校要占领互联网高校学生工作阵地,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阵地话语权与领导权,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如“心灵驿站”“青年论坛”等原创网络品牌栏目。辅导员则要充分运用这类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相关内容,带领学生叙述校园故事,整合互联网思政资源。同时,辅导员还要借助“学习强国”等平台,做好互联网党支部与网上党课建设,完善高校移动平台教育服务功能,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的互联网影响力。
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要因势利导,运用云端智慧教学为“三全育人”大思政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辅导员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借用新媒体平台灵活性,建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云”模式,充分运用各种智慧型教育平台,开发合适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自主“云”思政教育。其次,辅导员要运用这些平台开展答疑服务,利用云端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习情况进行精准掌握,及时为学生推送毕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信息,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教育等助力。最后,“云”平台中还可以划分学术、艺术、娱乐等板块,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辅导员则可以通过充分参与学生的互动,营造更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构建“三全育人”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体系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对高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将“三全育人”理念全面融入高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为此,辅导员应深入学习“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重新对自身工作职能进行定位。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大思政”“大德育”环境下,辅导员工作方法应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自身育人职能,发挥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