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志智双扶”夏令营为例

2022-12-23 20:09满莹莹
教育观察 2022年31期
关键词:校地夏令营育人

林 波,满莹莹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实践育人工作,他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这为高校高质量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党和国家一系列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下,高职高专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面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既定目标,高职高专应持续运用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定点帮扶地区巩固扶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尤其是加强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为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健全“志智双扶”实践育人模式,从而坚定其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信心,帮助其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其直面困难的斗志。

一、“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概况

本研究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为例,在结合已有研究对育人对象多元发展的内在需要[2]的基础上,探讨优化基于校地协同平台的高职高专实践育人模式的方式,服务定点帮扶地区巩固扶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2018年,我校携手东兰县委、县政府在广西高校中首创“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志智双扶”夏令营旨在帮助东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中学生(以下简称东兰学生)拓展眼界,从而激发其主动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进而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从根源上解决返贫问题。具体来说,我校“青马”学员等团学骨干(以下简称我校学生)与东兰学生组成“一对一”结对,赴南宁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志智双扶”夏令营活动,参与东兰籍专家学者励志讲座、科普场馆参观、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操体验等活动,让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通过共同经历活动结下深厚友谊,为双方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结成帮扶好伙伴打下基础。

在对2018年和2019年的“志智双扶”夏令营进行复盘及对2020年“志智双扶”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如何改变“志智双扶”夏令营过度聚焦东兰学生,对同样作为育人对象的我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局面,如何统筹用好我校和地方育人资源建立“育志”“育智”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如何探索解决“志智双扶”夏令营“双向育人”机制不畅、校地互相促进作用不强、营员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成为课题组的研究重点。

二、“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2020年初,为充分了解“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运行现状,统筹兼顾育人对象,即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的多元发展的需求期待,持续优化育人模式,围绕“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现状,课题组利用问卷星电子问卷向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累计收集有效问卷3280份。接受调查的我校学生有50.25%为大一学生,39.37%为大二学生,10.30%为大三学生,0.08%为大四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是我校接下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对象;接受调查的东兰学生5.45%为七年级学生,10.91%为八年级学生,3.64%为九年级学生,5.45%为高一学生,7.27%为高二学生,67.27%为高三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所在家庭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志智双扶”夏令营的主要帮扶对象。因此,问卷调查结果对了解“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表采用非量表题项设计,主要收集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对开展“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现状的认识、态度和影响因素等信息,具体总结如下。一是我校学生和大多数东兰学生之前都没有听说或参与过“志智双扶”夏令营,同时普遍支持我校开展“志智双扶”夏令营。二是我校学生普遍愿意每年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关活动,对“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功能有需求期待(增强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改变家里经济状况、立志学成归来投身家乡建设)。三是为提高学生认可度、参与度,我校要特别注重改进“大家不够重视”“途径太少”“能参加的人数不多”“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等问题。四是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都希望通过参加“志智双扶”夏令营在“团队合作”“适应社会”“社会责任感”等能力上获得提升。五是“志智双扶”夏令营既强调“育智”,又强调“育志”,育人对象不仅是东兰学生,还包括我校学生。六是革命老区东兰红色教育资源丰富,校地均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意向。七是参加“志智双扶”夏令营的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应当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多方、多点育人资源的协同有待加强。改进实践活动形式、提升实践活动成效,关键在于多方着手、多点结合统筹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3]虽然我校对“志智双扶”夏令营组织工作高度重视,但仍有很多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没有听说或参与过“志智双扶”夏令营,导致“大家不够重视”“途径太少”“能参加的人数不多”“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等问题的出现。同时,校地均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意向却没有实际上的拓展,说明对地方资源,如行业指导、企业合作等育人资源的统筹、协调、联动还有待加强。

第二,校地“育志”“育智”平台的建设有待加强。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就要加大高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力度,注重学生学问和品行的共同进步。[4]思政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应用场景,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具体理解与客观认识。[5]新时期的育人工作要更注重对学生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要紧紧围绕“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育人”的根本问题开展工作。通过夏令营,我校学生对“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适应环境”“待人处事”“认识到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等方面的个人能力提升抱有期待,东兰学生则倾向于提升“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适应环境”“自信心”“认识到青年一代应承担的责任”“激发自己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动力”等方面。这些期待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因此,“志智双扶”夏令营应充分参考学生的期待,在“育志”“育智”的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第三,校地“双向育人”目标的实现有待加强。我校作为重要的广西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落实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任,迫切需要强化学生的斗志,提高其服务国家战略的本领。我校定点帮扶的村屯原属国家或自治区极度贫困村,受自然环境恶劣、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该地区学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等靠要”依赖思想,主动摆脱贫困的斗志和求学意愿不强,控辍保学难度较大,不利于斩断返贫根源。因此,校地双方应进一步明确育人需求,确保“志智双扶”夏令营不只是我校对地方的“单向服务”,而应充分发挥互相促进作用,既要激发东兰学生立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意愿,又要坚定我校学生投身交通强国建设、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誓言的使命担当,实现“双向育人”。

三、“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优化提升策略

结合2018年和2019年两年的实践成果,我校在2020年对“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进行了完善,并在东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得到了落实,进一步发挥“志智双扶”夏令营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一)“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实践指向

1.坚持协同多方、多点育人资源

一是坚持校地协同。“志智双扶”夏令营应成为我校与东兰县委、县政府加强沟通,加深了解东兰县域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桥梁和平台,促使校地双方借此达成“共建共享、协同推进、志智双育、合作共赢”的共识,共同对“志智双扶”夏令营开展探索与实践,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交通强国战略。二是坚持协同我校内部各方面教育力量。我校进一步通过融媒体传播理念,采用直播、沙龙、作品展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校园内营造鼓励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氛围,同时动员全校党支部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深度挖掘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育力量。三是寻求企业合作。我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体系网优势,组织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赴企业领略感悟行业“工匠精神”、前沿科技,避免机械说教,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四是坚持寻求行业指导。我校充分发挥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和广西交通运输厅行指委秘书单位的平台优势,建立健全“志智双扶”夏令营的多元评价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育人模式。

2.坚持校地共建“育志”“育智”平台

首先,东兰县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在“育志”方面有独特优势。“志智双扶”夏令营围绕这一优势,围绕“增强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改变家里经济状况”“立志学成归来投身家乡建设”等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都有所期待的内容打造学习教育平台。其次,我校是国家优质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办学实力雄厚,在“育智”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因此,围绕“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明确学习方向”“增长知识”等内容优化学习教育平台。最后,校地双方发挥优势互补作用,鼓励参加“志智双扶”夏令营的学生前往我校成为“励志宣讲员”,共同在校园内打造“志智双扶”夏令营的宣讲平台,通过共同建设“育志”“育智”平台,改善“志智双扶”夏令营对参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效果。

3.坚持实现校地“双向育人”目标

校地双方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共建集“思政教育、技能培训、主题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共同组建“志智双扶”育人队伍。一方面,“志智双扶”夏令营活动使校地双方的学生共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区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励志教育等,为其树立远大志向,坚定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任的决心,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志智双扶”夏令营不仅吸纳了学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专业课教师、心理教师等作为带队教师,还吸纳了东兰县高中、初中老师,党校教师参与活动,使校地双方师资队伍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水平。

(二)校地协同育人资源,打造“育志”“育智”平台

一是在东兰建设红色“育志”平台。校地双方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拔群精神为主线,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目标,通过共建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形成校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集聚效应。校地双方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壮乡文化英雄园、韦拔群纪念馆等一批红色东兰教育资源打造红色“育志”平台,着力解决东兰学生摆脱家庭经济困难信心、斗志不强的问题,并激发我校学生担起交通强国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任的斗志、提高其服务国家战略的本领。二是在我校建设筑梦“育志”平台。校地双方实施“脱贫攻坚精神+拔群精神+交通精神”的培育传承计划,弘扬工匠精神、讲好交通故事,依托校内“一馆六中心”和广西交通运输科普基地等资源,建设交通运输特色鲜明的“育志”平台,丰富和拓展“志智双扶”夏令营的活动内容,解决“志智双扶”夏令营“双向育人”机制不畅、校地互相促进作用不强、营员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三是在我校建设强技“育智”平台。校地双方实施“强技能”计划,充分整合校内中国—东盟(广西)交通运输教育培训中心等行业优质教学资源,建成提升我校学生技术技能和为东兰学生开展职业启蒙和体验教育的强技“育智”平台,在激发东兰学生的求学意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同时,坚定我校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决心。

(三)依托平台设计活动,实现“双向育人”目标

一是依托红色“育志”平台开展“红色基因润心”系列活动。革命老区东兰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我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韦拔群的故乡。同时,东兰也留下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宣传革命真理、领导农民革命的光辉足迹。“红色基因润心”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壮乡文化英雄园、韦拔群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在红色知识答题闯关、“红色筑梦话东兰”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和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课等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浸润青春理想、厚植爱国情怀。二是依托红色“育志”平台开展“擘画美好生活”系列活动。“志智双扶”夏令营组织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参观东兰县生态移民新城,亲身感受困难群众移民新城后的崭新生活,体会他们的幸福生活现状及对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深情讴歌;组织参观东兰县共耕合作社、扶贫生产车间等产业发展的新旧对比,现场了解脱贫攻坚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大变化、大实惠,激发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动力和愿景。三是依托筑梦“育志”平台开展“强国发展筑梦”系列活动。“志智双扶”夏令营组织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参观广西规划馆、南宁科技馆、南宁轨道交通集团等科普场馆和交通企业,感受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力量;聆听东兰籍专家学者讲述成长成才经历,激发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梦想;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和培训学生在校园内举办宣讲活动分享夏令营乐趣和收获,影响更多学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进一步坚定报国信念。四是依托强技“育智”平台开展“交通文化强志”系列活动。“志智双扶”夏令营组织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共同在学校体验职业教育教学实操,如参观教学生活两用的路桥工厂、驾驶汽车专业学生自主设计研发组装的Baja赛车,近距离体验参照南宁地铁客运站建成的轨道运营实训中心及校园内经常承办国际赛事的卡丁车赛场等,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交通工程”及“交通运输科技”在实现强国复兴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筑牢强国志向。

(四)“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项目经验和推广价值

近两年,“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经优化后再实践成效明显,相关活动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得到宣传报道,相关实践育人工作案例先后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全国职业教育决战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报告、广西脱贫攻坚简报。“志智双扶”夏令营育人模式的项目经验和推广价值主要有三:一是形成了实践育人新理念,即“志智双扶、双向育人”的理念,有助于构建学校主体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助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是构建了育人载体新模式,其在充分调研育人对象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需要的基础上打造“育志”“育智”平台,同时依托平台设计育人活动,通过育人活动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完善项目管理推进机制;三是优化了校地协同新机制,其校地协同多方、多点育人资源打造“育志”“育智”平台的方式,能够锚定“双向育人”目标,有助于推动高职高专思政教育工作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的同向同行。

四、结语

“志智双扶”夏令营不是简单的说教培训活动,也不是只管一时的助力定点帮扶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权宜之计,而是新时代我校面向我校学生和东兰学生开展“志智双扶、双向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应长期坚持、持续完善。在切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刻,对这一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就是落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校地夏令营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夏令营让我成长
难忘的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