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姣
幼儿园主题性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郭永姣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第二幼儿园,甘肃临夏7312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探究兴趣的激发、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结果的感悟等方面对幼儿园主题性探究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并且从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对幼儿探究的场所进行了指定,从感知、观察、猜测等方面对幼儿在探究中需要运用的思维进行了提示。因此,在主题性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将《指南》中的理论指导与幼儿实际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兴趣进行紧密结合,从探究意识的激发、探究环境的选择、探究任务的制定、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结果的记录、探究过程的感悟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获得全面成长。
指南;幼儿园;主题性;探究;组织
主题性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幼儿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提高幼儿的团结协作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从目前来看,教师对于幼儿园主题性探究活动在组织上还缺乏明确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对《指南》进行深入的研读,为幼儿选择多样的探究场所、制定适合幼儿思维能力的探究任务、组织幼儿以合作探究和实验探究等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并引导幼儿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与感悟,以此推动主题性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主题性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指南》首先指出幼儿要接触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的有趣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自由的感受,体会这些事物中蕴含的丰富乐趣,以此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在组织主题性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自然或生活中的有趣事物为主题,引导幼儿进入到相关的环境中,借助环境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对此,教师可以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两大方面为幼儿进行探究环境的选择。在大自然方面,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室外环境,让幼儿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接触;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幼儿进入到周边区域的自然界中,对自然进行感受。比如,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地散步与游戏,并鼓励幼儿提出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有趣问题。由此,幼儿能够产生出“云朵为什么有时候是白色的?有时候是黑色的”“花朵为什么有很多种颜色呢?”等有趣的疑问,从而产生对这些事物探究的兴趣。而在自然界中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公园等场所中各种树木、湖水、小草进行感受,并引导幼儿产生出“为什么树枝有时候会抖动?为什么小草很柔软?”等有趣的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衣食住行方面对周边环境进行感受,并提出相应的疑问。比如,可以让幼儿对铅笔、橡皮、卷笔刀等文具进行自由摆弄,并引导幼儿提出“为什么这些文具的形状是不同的呢?”等问题。又比如,可以让幼儿对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方式进行观察,并对这些交通工具速度的快慢和形状特点产生出疑问。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能够让幼儿接触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让幼儿对这些事物有深刻的认知,由此激发出幼儿探究的兴趣,推动主题性探究活动的开展。
幼儿的思维能力发育还不够成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往往不能够对事物的特性进行深度的认识。而《指南》重点强调要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与比较事物异同之处的能力。教师可以从这些能力入手,引导幼儿借助具体的事物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探究效果。
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事物对幼儿的观察与比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比如,在自然界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大树和小草的形状有怎样的区别呢?”对此,教师可以给予幼儿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得出答案。由此,一些幼儿可以直观地对大树和小草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大树的高度更高,而小草的高度较低。一些幼儿可以对大树和小草进行触摸,从而发现大树比较坚硬,而小草比较柔软。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引导幼儿在观察与比较中得出结果。比如,可以让幼儿思考“大树和小草周围的事物有怎样的区别呢?”对此,幼儿能够发现大树上有很多的小鸟,有着茂密的树叶,而小草周围的土壤比较潮湿,从而在具体的观察与比较中获得丰富的探究结果。又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对衣服进行探究。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对帽子、鞋子、衬衫、裤子等衣服进行观察,并与幼儿交流:“我们能不能很快地将这些衣服穿到身上呢?我们为什么能够将这些衣服穿着正确呢?”对此,幼儿能够发现帽子的形状和头部的形状是十分相似的,鞋子的形状和脚的形状是十分相似的。衬衫的形状和胸部和腹部的形状是十分相似的。而裤子的形状和腿的形状是十分相似的。促使幼儿从这些特点入手,对各种衣服应当穿着的部位进行明确的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具体的观察与比较,对常见事物的特征进行明确的认识,获得丰富的探究结果,有效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不断增强探究的信心。
提出猜想与验证猜想是《指南》对幼儿探究能力提出的重要要求。同时《指南》中还倡导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要与他人进行紧密的合作与深入的交流,借助他人的指导与方法,进一步推进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获得良好的态度效果。因此,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猜想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结合,让幼儿进一步丰富探究的过程。
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感受,并引导幼儿提出相应的猜想。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天空中的云朵进行观察,并让幼儿从云朵的形状、浓密程度、颜色等方面提出一定的猜想。比如,幼儿可以认为“早晨的云朵会有白色和红色等颜色,中午的云朵会比较少,下午的云朵主要会在天边”等猜想。对此,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幼儿思考“云朵的数量是不是很多呢?仅靠我们自己,能不能全部观察到呢?”使幼儿能够产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组建成小组,展开集体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画记录云朵变化的过程。由此,幼儿可以组建成三个团队,分别对早晨、中午和下午时云朵的特点进行观察。在早晨时,第一团队的幼儿可以用椭圆形描绘出云朵在天空中聚集的情景,并在椭圆形的边缘描绘出一些红色。在中午时,第二团队的幼儿能够发现云朵与云朵之间的距离较远,并且云朵的数量也较少。因此,可以描绘出较少的椭圆形,并让个个椭圆形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下午时,第三团队的幼儿能够发现云朵与云朵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些,但云朵都聚集在了天边,从而可以以这些景象进行图形的描绘。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的团队共同汇总描绘的图画,并让幼儿进行集体讨论,对当天云朵的变化情况进行具体认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给予幼儿大胆猜想的空间,并让幼儿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图形的描绘,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准确地记录,得到真实客观的探究结果,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指南》中还指出幼儿要根据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探究,认识自身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以此增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或游戏活动,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穿着、运动方式、饮食方式、所在场所进行一定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外界环境探究的深度,提高生活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公园中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早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体会公园中的温度特点。幼儿可以在公园中的各个角落进行体验,发现早晨公园中的温度普遍较低,由此可以穿着更多的衣服,以保持体温。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在这时候,我们应当喝热水还是凉水呢?”幼儿能够认识到饮用热水能够进一步保持体温。在中午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公园中气温的变化自主进行衣物的增减。幼儿通过具体的感受能够发现,公园中的大部分区域温度较高,因而应当穿着短袖。而一些比较潮湿的池水边和大树下温度依然较低。幼儿可以在这些区域中穿着较多的衣服。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对公园中的动物进行观察,掌握与动物正确相处的方法。比如,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蝴蝶主要会在哪些地方飞舞呢?我们应当怎样让蝴蝶更好地生活呢?”幼儿通过对公园中的花草进行观察,能够发现蝴蝶经常在公园中花草茂盛的地方飞舞。同时,能够体会到蝴蝶对于增强公园环境优美性的重要作用,并能够产生出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具体的探究活动,对自身与外界的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认识,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独立生活的技能,增强保护生命、热爱生活的品质。
《指南》中对幼儿进行物理现象的探究也提出了明确的指示,指出幼儿要感知和发现常见的材料具有的溶解和导热功能,以及探究其他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常见的物理元素,让幼儿对生活中的多种物理现象进行具体的探究,以此增强主题探究活动的科学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幼儿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引导幼儿进行物理探究。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将一些食盐倒入到清水中,然后引导幼儿思考“食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幼儿能够发现食盐在水中消失不见。对此,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幼儿思考:“食盐是真的消失了吗?我们怎样能够确定食盐还存在水中呢?”在幼儿疑惑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从水的颜色、味道等方面展开探究。幼儿能够发现水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但通过品尝水后能够感受到水中有食盐的味道,从而能够发现食盐溶解在了水中。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思考:“食盐只会溶解在水中吗?会不会溶解在其他事物中呢?”对此,幼儿还可以分别将一些食盐倒入饮料中和牛奶中,从而发现食盐也能够在这些液体中溶解。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对自己的影子进行探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屋子里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在阳光下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幼儿通过在室内和室外进行活动,能够发现影子经常出现在有阳光的地方。同时,还能够发现影子做出的动作和自己做的动作是一致的,从而对这一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我们怎样能够为其他的事物制造出影子呢?”幼儿通过从阳光的照射中获得启示,能够运用手电筒充当阳光,对桌子、门等事物进行照射,对这些事物产生的影子进行观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幼儿对多种物理现象进行探究,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现象的奇妙,有效培养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究动力。
《指南》中还倡导幼儿要初步感知科技产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会科技产品的利与弊。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对各种科技产品进行具体的运用,感受这些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科技产品使用的习惯,引导幼儿运用科技产品创造美好生活。
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进行具体探究。比如,对于电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电视有哪些功能呢?电视在哪些时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呢?”对此,幼儿可以尝试使用遥控器进行电视的开启和关闭以及节目的调换,亲身感受电视功能的神奇。同时,幼儿还能够体会到在深夜时电视音量过大会干扰他人的休息,从而能够形成合理使用电视的习惯。又比如,对于电冰箱,幼儿可以将一些食物储存进冰箱中,以此形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思考“电冰箱能够长期储存食物吗?在什么时候我们应当取出冰箱中的食物呢?”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能够发现电冰箱储存食物的时间是有限的,食物长期储存在电冰箱中也会发生味道的改变,由此能够形成合理使用电冰箱的意识。同样,对于手机等电子产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探究中进行合理运用。比如,可以让幼儿思考:“我们可以用手机进行哪些活动呢?”对此,一些幼儿可以用手机聆听音乐,放松身心;有些幼儿会运用手机问候远方的亲人,表达自己的关怀。一些幼儿还能够发现较长时间使用手机后,会发生眼睛疲劳、身体困乏的状况,从而能够形成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对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进行具体的探究,深入体会科学技术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够正确认识科技产品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形成正确的科技产品使用习惯。
综上所述,探究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育幼儿的思维能力,塑造幼儿的道德品质,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主题探究性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指南》中的理论指导,并紧密结合幼儿思维的发展状况,对幼儿的探究兴趣进行有效激发,探究能力进行有效培育,并不断进行探究场所的更换,丰富幼儿探究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将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从探究中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通过这些方式的整体结合,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深入高效的主题性探究活动,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1] 林秀娟.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02):59-62.
[2] 王小玲.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开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2):215+217.
[3] 张敏.试论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1):68-72.
[4] 景清华.基于本土文化资源利用的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策略[J].吉林教育,2017(45):159.
[5] 朱晓梅.多元智能化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学习评价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 江旭琳.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价值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07):70-72.
G616,C20
A
1002-7661(2022)30-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