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民 彭 馨
(作者王海民系承德医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长,彭馨系承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副主任)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承德医学院作为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院校,在77 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弘扬红医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己任,将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为中国培养好医生,为健康中国作贡献。
展开历史的画卷,回望灯火阑珊的岁月,伟大红医精神经久传承,始终生生不息。承德医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45年9 月的冀东军区卫生学校,1947 年9 月改称冀察热辽医科专门学校,1948 年1 月,改称中国医科大学冀察热辽分校,同年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2000 余名师生冒着枪林弹雨,创造了“救治万名伤员”的不朽功勋。1948 年12 月改称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1949 年5 月,更名为热河医学院,后发展成长为承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德医学院。正是由于学校禀赋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经受了革命和建设之火的淬炼,才积聚了坚韧不拔的革命品性和特质。
学校党委注重思想引领,强化“红色传承”,依托红色校史,红医底蕴,始终坚持把弘扬红医精神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学校成立红医精神研究会,由党委宣传统战部牵头,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干部处、学工部(学生处)、团委及各部系学院,用心、用情、用力挖掘好、利用好校史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校史文化研究。重新扩建学校校史馆,广泛征集、整理,完善校史馆红色馆藏,修复保护校史馆重要文物,丰富展览内容,打造数字校史馆,增强学习感悟红医精神的体验感、仪式感、参与感。加大校史馆开放力度,组织新生入学第一课和毕业生离校“红色打卡”等重要活动,全面提升红色校史育人功能。组织学校融媒体中心将学校70 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及关键人物背后的故事拍成微电影,加大校史资源抢救整理。走访老校友,开展口述历史的釆编、收藏,组织讲好红色历史故事,传递最美承医声音,推进红医精神的传承、弘扬,统一师生思想,昂扬奋进力量。
以党委宣传统战部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传统和新兴媒体平台作用,组织宣传报道学院师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承医人精神血脉的典型事迹,提高红医精神的感召力、影响力;邀请知名校友、英雄模范、身边文明人物以专题讲座,文明讲堂、青年烩等平台实现红医精神入心入脑。
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红医精神为统领,坚持“四贯通、四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社会实践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四贯通”;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和党务干部“四结合”的思政队伍,着力构建综合体系育人大格局,将红医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一是抓牢课堂第一阵地。专题制作的《携手共进 相约云端——承德医学院师生同上“开学第一课”》宣传片,号召广大教师潜心育人、广大学子立志报国,将红医精神和承医精神发扬光大。以“学、备、教、考、做”为脉络,组织教师自学和集体学习,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等手段,推动红医精神、承医精神入课堂;在教学中贯彻、融入体现红医精神的鲜活素材,同时,以学校附属医院教师驰援武汉、石家庄、冬奥会一线等为素材制作抗疫英雄系列思政课微视频,鼓励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中融合校史教育,在学生心里埋下了责任的种子,明确作为一名合格医生需要担当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责任,更加深刻理解了红医精神。
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重温历史,火炬传承”红色主题党史、校史知识战队赛、“以正确党史观学党史,以红医精神育红人”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组织“传红色基因,颂百年党史”主题升旗仪式;医学生入校医学宣誓、“大医精诚”拜师仪式、护理系授帽仪式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对红医精神和承医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学生自主开展红医精神相关主题党日、团日、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校园里充分接受红医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走访优秀校友,学习承医前辈不忘初心、仁心仁术的高贵品质,体验感受红医精神历久弥新;走上舞台,以校史故事为原型,排演大型原创话剧《天使的摇篮》,展现学校光辉的红医历史,推进红色基因在承医深耕厚植,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红医精神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铸就的医魂,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承德医学院将一如既往地传承红色基因,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红色育人环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